地科头条 | 南师地科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地学Top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发表论文

教育   2024-10-31 09:35   江苏  



南师地科本科生

以第一作者在地学Top期刊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发表论文





全新世洪水与中华文明的演化密切相关,众多洪水事件直接导致大型史前聚落的毁灭与演替。长江中下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演进脉络,是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发展与洪水关系、揭示人-地演化的理想研究区。然而受制于单点记录的时空尺度不足以及过去部分古洪水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的限制,对全新世尺度覆盖长江中下游全流域的洪水过程、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基于114条古洪水地质数据,首次重建了覆盖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连续的全新世古洪水变化过程图1)。结果显示,在中全新世期间(7.5-5.0 ka BP),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洪水发生频率均表现为低值期。5.0 ka BP之后长江中游洪水出现了四次峰值;而长江下游洪水频率则从2.0 ka BP起激增。机制方面,全新世长江中下游洪水受控于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在东亚夏季风减弱、长江中下游湿润多雨时期,更易发生频繁洪水(图2)。此外,2.0 ka BP以来长江下游地区洪水频率激增与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的植被变化密切相关。

图1(a)长江中下游洪水概率密度

  (b)长江中游洪水概率密度

  (c)长江下游洪水概率密度


图2 长江中下游古洪水与古气候曲线对比




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古洪水多寡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文明兴衰的关键因素(图3)。中全新世(~7.5-5.0 ka BP)的洪水稀少期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的发展和古代聚落的繁荣。而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洪水多发期,先民则分别以迁移到高海拔地区和建造水利设施的策略来应对洪水。这一发现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先民在面对古洪水时从被动受影响到主动适应的转变过程,频繁的洪水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和经济重心北移的催化剂。

图3 长江中下游地区古洪水与考古发现对比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A review of paleofloods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Holocene: Processes, causes and effect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24年12月的345卷。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张钊鑫为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张志平老师。参与作者还有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贾鑫研究员、研究生徐家豪、陈钧伟、湖南师范大学申忠伟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0117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230386)项目资助。

文章引用格式如下:

Zhang, Z.X., Zhang, Z.P., Xu, J.H., Chen, J.W., Shen, Z.W., Jia, X., Chen, F.H., 2024. A review of paleofloods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Holocene: Processes, causes and effect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345, 109019.


原文下载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379124005213?dgcid=author



- END -


南师地科供稿

图片 | 张钊鑫

文字 | 张钊鑫

编辑 | 媒体运营中心 杨晨琳 

审核 | 张玉清 张志平



南师地科
地承千古,理蕴万世。新风行远,勇创一流。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