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日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但生日的总结惯例不能丢,虽迟但到吧。
2022年的生日在HD小学
2023年的生日在北京工作
2024年的生日在多伦多的新家。
2023年的生日前后我已经提交了加拿大学生签证申请,并焦急地等待下一步,后来7月份才下来签证,终于松了口气,接着开始买机票等事宜。8月底入境加拿大,9月初开学,入读 Child and Youth Care 专业,12月放了3周的“寒假”,2024年的1月上第二学期的课程,4月结束,四个月的暑假正式开始。5月本想徒步法国到西班牙的朝圣者之路,无奈签证没有通过,临时改变计划,申请了日本的电子签,徒步了另一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徒步路线:熊野古道。
以上是这一年大概经历的时间节点。
我完成了从社畜变成学生的身份转换,同时也就意味着赚的少、花的多,一年的学费8-9万人民币,房租7万,吃饭和其余费用应该不止5万吧,所以一年的花费在20万+人民币(不到3万美元);而我也继续线上带GRE的数学课,希望能够补贴一些,不至于让自己可怜的“库存”消失得那么快。
#工作
去年8月从xdf离职,也不在双师课堂继续兼职,因为前者大概率不会给我排课,后者几乎在靠爱发电,索性就直接都断掉,全身心投入学业吧。
去年的7月份我开了一期免费的GRE数学刷题营,确实靠爱发电,后来改成付费;再后来自己开学,就没有太规律地开展了,主要以一对一为主。
在加拿大我并没有找正式的工作,而是找了两个志愿者活动,陆陆续续第二学期结束才开展第一次活动,因为整个申请的进程非常慢,还要提交背景调查。从多伦多警局的网站申请倒是方便,但经历1个月左右才能出“无犯罪证明”。
现在看来,这个经历对我接下来9月份的实习有很大帮助,因为我看其中一个我作为志愿者的机构竟然出现在了我们学校推荐的实习列表上,于是我就赶紧投了简历,不到一周就收到了面试。而很多我的本地同学他们还没有获得面试机会。
#生活
生活中我认识了几个台湾、香港、越南的朋友,我们都是同学,只是不同的项目,他们的项目都是一年,而我是三年。从工作签证或永久居民的身份角度来看,香港朋友读一年的项目毕业之后就可以申请永久居民身份;而台湾的朋友如果读一年的项目,可能还会再读一个一年的项目,这样最后可以申请到三年的工作签证;而我的项目本身超过了1年,所以毕业后肯定也是三年的工签。
和他们几个认识让我有了文化的认同感,语言也是熟悉的,大家在一起基本只说普通话,我还顺便能够了解很多台湾香港的文化和骂人的句子,颇有趣味。我们时不时会一起自驾出行,甚至还开车到过魁北克省。那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现在我就已经开始怀念了,因为接下来我们很难重温,J和M有了对象,A下学期会到另一所学校,W不知道之后在哪里工作,总之,大家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变化,所产生的“生态系统”也随之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变。不过我仍旧是那个古板的、执拗的、无趣的“爺爺”。
#国内亲友
因为身处异国他乡,和家人联系就只能靠微信视频了,而和国内的朋友几乎断了联系,但还是会非常想念其中的一些,尤其是一起爬山的小伙伴们,6月份我回国就立马和他们一起去了户外,没有爬山,而是直接露营看日出。7月份返回加拿大之前又在北京停留了一下,因为天气原因,大家一起在我租的民宿里做了顿火锅,甚是开心。
我和其中一个好朋友彤彤又约了一次,在我不在的一年里,她也经历了很多,有美好的、也有痛苦的。也许其他朋友也会有类似的经历,一年的时间可以经历很多,感情方面的、事业方面的、家庭方面的……
感情方面可能是大家最喜欢八卦的地方,是有了新的对象,还是因为种种而分开了,是满心欢喜,还是会痛苦万分,是到处游玩,还是会暴饮暴食。
#我呢
从学业上来看,我确实学到了一些内容,但感觉不够用似的,我更期待将来的应用,包括9月份的实习。在学校,我和另外两个北校区的同学组办了中国学生会,希望能够服务新生、彼此交流经验等,而我打算实习的机构也是服务于新移民的。昨天我又提交了一个服务新移民的机构的志愿者的申请,在浏览他们网站的过程中,我也算是意识到了自己勉强可以称之为的“Passion”,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希望给别人……播个天气预报吧。
先就写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