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爱学善教微信公众平台!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爱学善教”关注
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样的文章呢?
只需点标题下“爱学善教 ”关注即可!
余 音
本来对于音乐,我是不懂的,不能识谱,亦不能演奏。虽也爱听歌曲音乐,相对别人却少。只有特别喜欢的,我才百听不厌。于是,专挑那些为数不多的、最爱的歌或曲,反复听。有时听得多了,会形成了自己的感觉和认识。
记得上大学时,宿舍按规定时间统一熄灯,然而大家都还不睡。那时无锡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播音以一首《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作为结尾。我每晚都要按时打开收录机,与同学们一起收听,欣赏完才休息。
在毕业后许多年里,又在各种场合陆陆续续地聆听过这首二胡曲。身边有的朋友还会拉《二泉》,让我很羡慕,我一直认为这首世界名曲演奏难度必然很大。听曲过程中,虽不能感同身受、理解含义,动听之感是无疑的。
现在生活资讯发达,听歌曲、乐曲更加便利,取出手机,只要想听随时都能调出欣赏。我听过许许多多版本的《二泉映月》。但是对其中的一些解读,我不敢苟同。
就读一所大学,爱上一座城市。天下第二泉及阿炳墓与学校相距不远,青葱岁月经常游览的场所不仅记忆犹新,而且不由得心生情愫。很久以前就特别留意关于这些方面的资料和信息,现就有关情况做一些考辩和分享。
一、曲长之考。为抢救我国民间音乐文化,1950年,中国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专门来锡为阿炳录音。当时,阿炳特意问他:“要录多长时间?”由此可见,当初这首曲子是没有固定长度的,根据情况可以随时做出调整,直到录音之时才确定为六段。后面的五段是对主题的五次变奏,每次变奏不仅仅表现了不一样的心境,更是对主题的深化。可以猜想,阿炳平时的练习中必定有过更多的变奏次数,情感和层次必定更加丰满。
《二泉映月》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韵律委婉连绵、升腾跌岩、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全曲变化幅度很大,阿炳可以根据情感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演艺技巧娴熟,真正做到了人弦合一,“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先生和著名大提琴家刘烈武评价阿炳:“他的二胡弓弦长得像一望无际的火车铁轨,很难听出换弓的痕迹。”
二、曲名之考。《二泉映月》当初并无正式名称,是杨教授和阿炳临时合议确定的。当杨先生问阿炳乐曲名称时,阿炳说:“这首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这个样子了。要不就叫做《依心曲》吧。”此曲正是阿炳心境和精神写照。
我对《二泉映月》名称的来历怀疑过,我曾经觉得该名与此曲并无关联,名称可能是后人强加上去的。因为阿炳的父亲居所——雷尊殿在无锡市区,而二泉在无锡西郊,两地相距甚远,阿炳失明之后赶来此地更加不易。然阿炳亲口说过常在街头和二泉练弦,所言非虚。
三、曲悲之考。曲中虽含悲苦意,悲苦却非本来色。凄美之中藏叹息,叹息之中隐不屈。曲中神韵里,并非只有哭诉,并非只有悲凉,而是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悲”。他的音乐是慈悲的,是阿炳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慨。虽有对悲苦命运的诉说,也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追求本真,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情感。他不是揭示悲伤,也不是以抗争为背景,而是在平衡的心态下,表现出厚重和向上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儒家的美学思想。
四、曲风之考。阿炳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又艰涩苍劲的美。
由眼疾到眼瞎,阿炳生活更加穷困潦倒,靠走街串巷,拉二胡卖艺,勉强维持生活。然而,即使再困苦,阿炳在卖艺的场所从不演奏这首《二泉映月》,这点很值得玩味。可见此曲在阿炳心中的份量,是源自他内心的独特自信和自傲,经典神圣,绝不能受到世间俗气的一丝玷污。宁可饿死,也绝不凭此果腹,内心存高洁,身上有傲骨,遂成此曲风。
《二泉映月》是阿炳从千百年的民间音乐各种类型的乐器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结晶,是他艺术才华的集大成,是他多年的心血凝结和人生的思想总结,也是阿炳艺术和生命的绝响。他点亮了音乐殿堂,却在世人的跪听下悄然离线。
斯人已远,余音绕梁。
黄阿鸣,男,江苏东台人,1992年毕业于江南大学,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现就职于苏东双语学校,任学校工会主席兼教学处副处长。阿鸣先生倾心文学创作,不断有文字付梓。先生文笔清新,语言精练,风格多变,题材广泛。行文朴实浑厚,感情细腻动人。多篇文章获得各类大奖,并发表于《江苏教工》等报刊,2019年出版专著《幽草鸣鹂》收集个人作品40余篇,2020年进入华夏草根作家群,2021年曾获中华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
往期文章推荐
公众号:爱学善教
微信号:Axsj666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