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Introduction
2024年10月26日,第21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特聘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守正创新 同频共振:从健康城市科学构建看规划学科发展”,探讨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推进健康城市科学和规划,介绍了正在开展的三大板块研究工作,并提出未来学科发展构想。
主题演讲人:王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1►
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
建筑规划景观学科兼具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人文的属性,其内涵核心在于为人类社会创造理想的生活空间。学科的三大功能包括:探讨未来城市和未来的居住范式;指明建造科技的需求;推进城乡高品质运营。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如何在复杂条件约束下,寻求各空间尺度多要素配置、设计和运营的最优解,实现人类生活更美观和更可持续(低碳、健康、韧性)的目标。在此学科属性和科学问题下,健康城市规划是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城市科学的构建是推动规划学科发展转型的潜在途径。
2►
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
秉承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的理念,基于城乡建成环境是影响健康的上游决定要素的理解,我们提出:健康城市科学,是以实现人类全生命周期的空间健康促进为研究目标,以多学科理论和知识体系为基础,涵盖宏观到微观多维度空间,揭示城市环境和城市发展对人类健康和福祉的长短期影响机制,探索建成、维护、完善和发展健康城市合理有效途径的科学。健康城市规划,则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要素进行空间安排,减少健康风险,合理配置健康资源,促进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实现健康公平。
为推进健康城市科学和规划,我主持的健康城市实验室主要开展了以下三大板块的工作:
1
健康城市科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在理论框架探索中,我提出了“健康风险-资源-行为”空间干预梯度模型,明确了空间规划影响健康的关键作用路径,被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居署的健康规划导则采纳。作用路径包括了空间健康性能从负向到正向的提升,具体包括:底层基线控制,减少外界病源及人体暴露风险;中间层支撑保障,提供可获得的健康设施;顶层干预促进,促进体力活动和交往。在这个理论模型的指导下,我和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使用空间归因的定量模型识别显著影响健康的空间要素及其阈值,并结合实践落实到具体规划指标。
关于这方面,我介绍三个实证研究:一个是如何识别十五分钟步行社区内建成环境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识别出正负向影响的设施及其阈值。一个是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了建筑单体层面的救护车急救时间预测模型,明确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5万多幢建筑的急救时间,判别了急救时间过长的建筑分布,提交了政策专报并被纳入上海市急救中心系统。与急救中心一起,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急救时间从2022年的12分钟,降低到现在的8.5分钟。一个是基于6百多万条共享单车数据,利用中科院地理所王劲峰教授研发的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骑行选择的建成环境交互作用,从而为街道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整体实证研究是在健康风险-资源-行为”空间干预梯度模型的构架下,探索易调控且效应强的规划指标及阈值,提升空间健康性能。
2
健康城市规划循证实践
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我带领团队同步开展了健康城市规划的循证实践,其具体内容是,将健康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在理解建成环境如何影响健康的复杂机理基础上,明确显著影响健康的核心规划原则和指标参数,开展多类型证据支撑的规划实操。
在技术流程方面,我们提出了“诊断-编制-评估”三个核心环节。现状诊断环节识别健康高风险区和资源不足区域,明确需要更新改善的重点地段。规划方案编制环节根据实证研究得到的规划原则和阈值,开展有益于健康的规划调控。健康影响评估环节对编制的方案开展评估,以量化和显化空间的健康性能,支撑进行方案优化和比选。我们实验室已经开展的健康城市规划循证实践涵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微更新等多种规划类型,包括开鲁新村社区公园的健康导向下的城市微更新,云南省曲靖市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区的健康导向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北外滩核心区传染性疾病传播风险预测和平疫结合设施布局规划等。
3
健康城市规划标准与评估工具
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及循证实践经验,我们团队开展了健康城市科学方法和技术标准导则的编制。我主编和参编了与健康城市规划相关的多项标准,将影响健康的空间因素和规划原则纳入。同时,为便于规划师使用,团队基于ArcGIS开发了健康城市评估小工具,目前正在推进AI赋能的技术平台。
对于健康城市科学,我们认为其未来框架包含认知-干预两个扇面。一边是规律认知,针对城市空间演进的健康效应,深入构建因果关系;一边是空间干预,通过对空间的创造和治理,实现对健康的干预和促进。在认知扇面,需要有更丰富的多时空演进模式,以探究演进机制和因果路径;在干预扇面,需要在多维健康目标协同下,研发定量化的健康性能规划调控方法和技术,发挥空间规划“治未病”的作用。此外,我们正在把健康城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融合。
3►
未来学科发展构想
在更大的学科转型语境下,我们规划系目前正在推进新的本科培养方案。我们强调核心课程的内涵是空间解决方案,包含了空间设计、空间分析和空间营造。同济方案包含了四个象限,尺度上从宏观到微观,包括国土空间规划(对接地理学、测绘学、公共卫生学等)和中微观城市更新(对接建筑学);分析技术上从硬到软,包括硬技术(大数据分析、AI、计算机科学等)和软科学(公共管理、土地经济等)。在课程设计上,概论课和通识课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而核心课程则由空间设计课和理论课组成。
我认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需要以城乡空间为核心研究对象,围绕理论研究、规律认知和方法研发,寻求在各空间尺度下,多要素配置、设计和运营的最优解,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人类生活更美观和更可持续的目标。
4►
结语
我们需要形成更坚实的研究范式,推进学科建设,这需要我们一方面拥抱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另一方面强化学科的空间内核。希望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能够守正创新、同频共振,共同把我们的学科建设得更好。谢谢!
本文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经演讲人修改审定
文字整理:李紫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贾颖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