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按语
2024 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一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各界的深度关注。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社会各领域都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赋能行业发展等重要议题展开广泛讨论。
为此,本刊编辑部以“新质生产力与城乡规划”为主题,邀请11位规划界专家学者展开充分讨论。希望此次学术笔谈能够为城乡规划改革实践提供新的启发和思考。
王伟(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城市无疑是新质生产力孵化、培育、成长和发展的核心舞台,为这一创新力量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开展城市更新行动,不仅是一场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性变革,更是城市发展价值的全新塑造。城市更新与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天然契合度,彼此能够实现同频共振。对此,笔者认为,城市规划者应主动谋划,积极作为,通过规划引领,推动城市更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奔赴,释放十大效应,助力我国城市从传统工业时代的城市向数字文明时代的未来城市转型升级。
1. 空间升级效应。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功能与品质等更新优化,将数字化、智能化前沿技术与产品植入传统空间,实现城市生命体“适数化”、“适智化”的机能增强和状态提升,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发展提供坚实的要素支撑。空间的升级实践可展现在生产、生活和生态这3个维度。将生产空间打造为高科技的孵化器;将生活空间转变为高效能的乐土;将生态空间提升为高质量的绿色空间,全面提升生态宜居品质。
2. 产业场域效应。新兴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城市更新可根据地域特色进行创新规划与精准定位,为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场所+场景+场域”三位一体的新质空间,成为新兴产业的潜在需求发现地、创新场景生成地、产品集成应用地。系统更新专业化、智能化的楼宇经济、产业社区、众创空间、优质园区等实体空间;系统建设数字孪生的虚拟空间,城市规划与管理者要能够学会在虚实共生环境中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设计、运营和管理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时空“魔方”,让城市每一寸空间都能成为充满创意、创新、创业、创造氛围、软硬件服务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型产业时空场域。
3. 平台网络效应。新质生产力具有更快的扩散性、更强的渗透性和更优的持续性,这些特性的释放离不开大智移云等前沿科技的强力支持。《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城市“数字更新”,多尺度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其中推动城市信息模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实景三维中国等基础平台功能整合、协同发展、应用赋能,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统一的时空框架,将为传统城市规划转型提供破茧蝶变的机遇之路。
4.要素耦合效应。城市更新通过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五大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全面提高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协同配置效率。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新空间与新产业的紧密耦合、新技术与新市场的有效对接以及新对象与新关系的综合构建。通过优化空间资源的供给与布局,实现与新产业发展的高效对接,为新质生产力中的产业要素营造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环境。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用地供应、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用地、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场景中,注重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构建新的交易机制、市场规则和社会关系,构筑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生产关系。
5. 触媒级联效应。城市更新策略性地注入新元素,如同触媒般激发城市内部互动,激活城市沉睡资源,从而引发城市产生更深层次的级联变革与突破,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构筑城市发展的新动力。物质层面,如标志性建筑的兴建或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及创意空间的营造等。非物质层面,着眼于精神文化空间的塑造,通过制定前瞻性城市规划政策、强化城市文化表达,深入挖掘并积极传播城市独特的文化遗产,利用重大事件契机,丰富新文化内涵,塑造新质市民精神,提升城市软实力。
6. 定制长尾效应。城市即服务,我国超大规模城市人口的市场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实现定制长尾效应提供了独特机遇。首先,城市更新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兼顾以人为本的定制化与标准化需求,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促进新质生产力产销循环效益提升;其次,建设“场景无限、服务无界、人城无间”的新型城市,通过不断拓宽产品品类供给的时空边界,实现市场供应与消费者需求的无缝对接;最后,构建一个全龄友好的城市服务与消费环境,基于对目标人群和产品的深入理解,创新业态模式,提升消费场景体验,激发消费的新动力。
7. 主体协同效应。城市更新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由政府的引导、市场的自发调节以及市民的积极参与共同构成的高效协同体系。首先,着眼于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的公正性,加强新质生产力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互动与融合。其次,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政府高效的协调能力有助于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而企业的创新精神则为实践带来活力,共同促进技术、资本以及公共服务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最后,居民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实现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和谐统一,推动社会生产力全面提升。
8. 乘数杠杆效应。城市更新可视作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杠杆支点,通过营造新空间、升级新功能、引入发展新科技、服务新人群等方面激发地域资产运营增值的乘数效应,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建设。城市更新作为动力源泉,撬动新空间的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和精心的空间规划,增强空间的承载能力和价值创造的潜力。同时,更新激发产业的活力,对传统产业进行革新,对新兴产业进行扩张,对未来产业进行培育,从而提升产业的盈利变现能力。此外,城市更新还深入挖掘不同群体的特色需求,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为社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9. 价值裂变效应。数字化浪潮中流量经济成为城市繁荣的重要密码,城市更新应尊重流量经济规律、价值裂变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注入持续流量动力。首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切入点,对服务的精细化需求及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演进,推动城市产业供给能力的持续深化与细分。其次,充分挖掘并利用人力资源的内在价值。新质生产力的孕育本质上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城市更新通过持续的人才培养和投入,不断激发行业创新与发展的新动力。最后,解锁流量运营模式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共同构建一个价值高效增值的运营生态系统。
10.创新雨林效应。热带雨林,以其复杂性和全面性,堪称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典范。新质生产力将“创新”置于其发展核心,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城市更新赋能新质生产力要借鉴热带雨林的生态智慧,让城市成为一个充满创新活力与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面对数字科技带来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碎片化等趋势,要保持持续的创新,必须在城市中创造高质量的公共性、公共关系与公共空间,更广泛、更深度地促进多元主体跨行业、跨专业、跨学科、跨文化、跨时空的交流、协作,生成如同雨林的创新生态链网,这种优质公共力将成为一座城市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创新“公共介质”,城市规划者是具有先天优势的。
综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城市”成为最伟大的发明,城市更新之“新”与新质生产力之“新”彼此呼应,将共同谱写城市新发展的新篇章。应当坚信,城市规划者只要能够秉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学习信念与行动能力,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局、变局、先局、大局、困局中将始终拥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同主题阅读:
【学术笔谈】张京祥 | 以空间供给与治理的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学术笔谈】赵志荣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城乡规划转型
【学术笔谈】于涛方 | 新质生产力与人居“双向奔赴”既要复杂性系统思考,又要简单求解行动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官网链接:https://upforum.tongji.edu.cn/main.htm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