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报告】司马晓 | 后城建时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转变与城市规划应变

学术   2024-11-01 19:23   中国  




导读

Introduction

2024年10月26日,第21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司马晓院长发表主题演讲“后城建时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转变与城市规划应变”,重点从对象(城市)和工作(城市规划)关系的角度探讨规划变革。

主题演讲人:司马晓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院长,首席规划师)


近年来,学界业界对规划转型与变革的讨论频繁热烈,但出发点各不相同。本报告重点从对象(城市)和工作(城市规划)关系的角度探讨规划变革。


1

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后城建时代”

中国城市建设活动规模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这意味着城市中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总体建设形态和风貌基本定型。而发达国家的建设活动早已呈现在波动中下行的态势,以奥运会大事件为例,最近的两届东京、巴黎奥运会的城市空间利用和场馆建设策略,都是用尽可能少的建设,追求尽可能卓越的效果。随着中国城市发展也进入“后城建时代”,国家和地方也正在加快推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深化对城市治理、运营等领域的改革。


2

从“看得见”的城市,

到“看不见”的城市

在大建设时期,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的“先验”认识,为域市创造了“形式”。“一次规划”后的城市持续演化,从简单系统逐步演化成为复杂系统,而自行演化的过程和结果往往是“看不见”的、不可知的。我们现在很难直接获知当代城市真实的土地利用机理、少数群体的就业和生态状态、城市的生态运行方式等“看不见”的信息,同时大量的技术投资往往只是强化了本来也比较容易看见的信息。今年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年会的主题是“再造看得(不)见的城市”,致敬卡尔维诺的经典论著。要把一个“看不见“的城市二次规划好、修补好、治理好,运行好,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城市的内在,承认城市自身的生命意义。


3

应对城市发展“内在”变化需要

的城市规划

在大建设的早期,城市规划提供的是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根据各种“形式”的创造要求,打造看得见的“容器”。当大建设时代过去,表征城市“外在”(人口、建设规模等)的第一增长曲线趋于平缓,表征“内在”(宜居、韧性、创新等)的第二增长曲线开始陡峭,意味着城市规划需要立即根据城市的“内在”发展需求来调整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作出应变。这些应变包括:一是规划设计不必追求“完型”,而是优先追求使结果满足各类属性和测度要求,实现内在的“合理”;二是改变理想蓝图先于发展实施路径的规划方式,以合理有效路径来决定蓝图;三是要认识到没有完美的应案,从主管部门到规划设计单位,都需要接受成果的不完美,接受半成品或非传统成品。四是要从城市规划本身扩展到行政区划、体制机制、公共政策、人事与财政等各类治理工具,综合应对城市问题。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基础上,还要不断探索基于城市科学与城市发展“内在”规律并结合创新创意的设计路径。


4

对规划行业发展的挑战和应对

规划形式和内容的应变,对行业运行带来了根本的挑战:业务生成逻辑发生变革,但项目的界定、立项、取费方式尚未调整,新业务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路径也极不稳定;行业机构的组织模式、专业人才队伍,还难以应对业务逻辑的新变化。为此,一是要进一步推动传统规划设计业务转型;二是要发掘增量市场的良性运作方式,探索、变革依靠单一收费方式、固定计费方式和相对稳定“成本-支出”结构的规划设计机构经营与运行模式;三是要对规划设计机构的组织结构与技术人员进行调整,允许一段时期内以专业团队的小型化、跨专业化,或业务单元的集团化,来对冲新业务的不稳定性。四是“规划+”与“+规划”并行,与其他行业多向发力,共同探索支撑城市“内在”发展模式与高质量发展的行业新空间。


5

对规划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

主张把握“舍”与“得”的关系,在对成体系的设计课教育进行科学化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科的内核。一是加强对“看不见”的规律的研究,重点高校应注重系统梳理、全面总结当代城市“看不见”规律,加深对当代城市的认识,编制一部关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特征与规律的教材;二是加强对城市的测度和定量指征能力,在“看不见”原理的基础上,提升城市规划的可验证性;三是加强对公共政策,尤其是政治经济实践逻辑的理解与转化力,提供一套系统把握纷繁的宏观政策、行业政策、地方政策,并深刻理解规划设计项目在政治经济体系中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论;四是加强对“看不见”科技的驾驭和应用力,加强与能源、通信等学科的交叉互动。


6

总结

面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国家对规划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城市规划的体系在变革,行业和市场有调整,但学科发展仍然具有战略需求和生命力。城市规划要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律,尤其是城市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规律的认识,通过不断强化系统认识来指导实践。为此,应该积极主动更新城市规划理论,尤其是基于中国城市特征的城市规划理论,夯实、做强城市规划在新时代能够扎根、生存和更好发展的内核。




本文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经演讲人修改审定

文字整理:陶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