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仅有三张小木桌的餐馆,到如今能容纳160人就餐的酒楼,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华新街的悦来酒店,一直深受本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本地人喜欢它的理由是“菜品的味道一直很好,从未改变”。游客们念念不忘的是“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
冬日的晨光,为悦来酒店门头上“本地人吃了37年的土菜馆”的红底白字招牌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分外惹眼。走进大厅,62岁的老板娘刘亚枝,正检查着当天的食材。“美食的精髓,全在于这第一手的新鲜。”刘亚枝说道。三十多年来,每天清晨前往菜市场精挑细选一天的食材,早已成为刘亚枝的习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九华山旅游的兴起,居住在九华镇芙蓉社区的刘亚枝与丈夫商量,想要在九华老街开一家餐馆。得到丈夫的肯定和支持后,刘亚枝迅速行动起来,并将饭店取名为悦来酒店。
三张木桌,几条板凳,柴火灶上支起一口铁锅,小黑板写上菜单和价格,靠在门前。1988年秋天,悦来酒店正式开门迎客。
“虽然当时的条件简陋,但游客络绎不绝。”刘亚枝表示,即便生意再好,她都坚持现场烹制所有菜肴,保证每一道菜出锅时都热气腾腾,而且他们使用的是本地的菜籽油或是自家精心熬制的猪油,使得菜肴的味道更加纯正地道。
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厨师培训,刘亚枝的技艺来自于烹饪家常菜的经验积累。“那时候的菜式简单却美味,比如红烧肉、红烧鸡、腌菜炖豆腐、青椒肉丝等。价格也很实惠,一盘小炒仅需一块多钱。”刘亚枝凭借着对菜品品质和店内卫生环境的高要求,赢得了众多顾客的青睐。“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大姐,因为看到我们门前黑板上粉笔字写得整洁、漂亮,决定来尝尝我的菜,后来就成了常客。”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从1998年开始,刘亚枝的饭店多次搬迁升级。但在山上,食材运送条件受限,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2016年,悦来酒店搬迁至山下的九华新街。升级后的酒店,二楼和三楼设有多个包厢,一楼安排堂食桌椅,就餐环境宽敞舒适。她还聘请了专业的厨师团队,利用九华山本地的优质食材,结合传统的徽菜制作工艺,不断更新菜单。
“我们推出了臭鳜鱼、毛豆腐等经典传统徽菜,并创新开发了泥鳅烧黄瓜、红烧肉圆煲等菜式,一品锅、红烧肉等本地土菜经过改良后也加入了菜单。”刘亚枝说,很多经典菜品成为饭店的招牌,带火了酒店的生意。
在烹饪技艺上,如何确保口感稳定呢?刘亚枝的厨师团队有一个例行“规则”,任何一位师傅因个人原因离职时,都必须在离职前教会新入职的师傅。这样的管理制度不仅保证了菜品的稳定性,还促进了厨师团队之间的技艺交流和传承。
顺应四季变化,悦来酒店提供不同的时令菜品,蔬菜、豆制品、肉类都由固定的农户供应。“麻鸭猪肚每年卖出2000份,红烧肉更是爆款。”刘亚枝介绍。
“每年都要来九华山,每次都会吃这两道菜。”合肥游客谢家喻2017年来九华山旅游,无意间吃到这两道菜,从此念念不忘。
“麻鸭由当地农户在当天清晨宰杀后送来,猪肉则选用当地黑猪肉。”刘亚枝道出了这两道招牌菜的烹饪秘诀。麻鸭肉和猪肚清洗后,用菜籽油翻炒,二者的鲜味相互融合,激发出别样的风味。红烧肉则是选择排骨与五花肉之间的部分,采用少量白糖进行调味,使甜咸平衡,上桌时,用小火炉慢煨,保持菜肴的温度,确保顾客享受到最佳的口感。
在悦来酒店,顾客的需求始终被放在首位。夏天,游客可以享受到免费的酸梅汤,解暑提神;下雨或下雪天,酒店可以为客人提供暖身的姜汤;带小孩的顾客还可以获得免费的炖鸡蛋。“顾客的要求,只要我们能做到的,都会尽力满足。”刘亚枝表示。
“这家饭店和我儿子同龄,对我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欢迎你们来店里,我会像招待家人一样招待你们。”在抖音平台上,镜头前的刘亚枝真诚而热情地向网友们发出邀请。短短几个月,视频浏览量超过60万人次。
刘亚枝的摄影师是她的儿子姚敏。姚敏希望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我希望未来不仅在餐桌上,还能在互联网上,把九华山的味道展示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感受到这里的美食文化和待客之道。”姚敏一边跟着母亲的步调拍摄着,一边坚定地说道。
来源:池州市传媒中心 记者:汪玉 通讯员:吴锦平
编辑:戴琪 责编:汪玉芳
审稿:姚成润 监制:周美超
关注我们
大家都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