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及当下面临的核心问题

文摘   2024-10-22 17:43   西班牙  

中国近40年、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至今20多年的经济奇迹,虽然说在增长速度、产业模式上与日本、韩国等后发国家没有太大区别,但这个经济奇迹的成色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是很特殊的。

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大国的发展和中小型国家总是会有一些区别,因为经济盘子大,导致复杂的因素更多。

那么究竟为什么中国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呢?本文试图从制度根源上探寻原因,并且也从制度根源上分析当下面临的核心问题所在。

制度经济学是一门上世纪兴起的新兴学科,它研究的是制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前段时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们,也是因为研究制度对经济的影响而得到认可。

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是将凯恩斯主义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

与此同时,我也把中国经济当下的核心问题先提出来,它就是: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一些停留在计划经济意识中的旧制度顽疾对市场机制所造成的限制。

首先,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学说。

在中国,凯恩斯主义被用到了极致,因为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强势干预是范围很广、很深的。但凯恩斯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它的前提仍然是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到基础作用。

很多人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解有误,导致它被简单化为政府可以无限度地干预经济。事实上,凯恩斯主义的运用也必须要恪守维护市场机制的法律,法律就是政府干预的边界。
那么中国又是如何通过凯恩斯主义的运用,实现了近30年的经济奇迹?

第一是强力推动了基建(背后是对财政政策的运用)。尽管我在以前的文章中经常批评过度基建,但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加入世贸之后的那一波基建,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种情况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我们都有切身的感受。在我的故乡,小时候乘车出门非常的慢,路况也不好。到附近的大城市尽管只有40公里,却要在车上颠簸1个半小时,城乡物流状况非常差。

在这种环境下,谁敢、谁能来投资呢?后来那边修通了很多的一级公路、高速公路,招商和投资也就自然多了起来。

基建与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同步,是日韩等国的普遍经验,所以“基建狂魔”其实并不是中国特有。我所批评的基建,主要是后来那些形式主义的、超出真实需求的、高负债下搞的基建。

凯恩斯主义之下,政府强力干预所推动的基建,是中国经济奇迹的最基本要素。

第二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这个逻辑不仅是过去成功的经验,也正是现在中国正在努力尝试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政策刺激需求产生。

不过,凯恩斯主义的这一逻辑,在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式下,演变为GDP引导经济发展的特征。

虽然说GDP至上的考核机制饱受诟病,但在发展初期的确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地方官员们的动力和活力,让他们争先恐后地为发展经济而努力工作。

另外,日韩等国在高速发展初期,GDP也是重要指标,也极快地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

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但为什么后来滋生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呢?根源还是在于凯恩斯主义的主导。

这就要从凯恩斯主义的产生说起。这种经济思维,其实是在西方应对经济危机时诞生的。美国1929年大萧条之后,胡佛总统迟迟无法让美国走出阴霾。1932年罗斯福上任后,口号是“救济、复兴和改革”,大力运用国家机器对经济进行干预。

当时的一些场景,和中国发展模式很像,比如进行大规模的公共支出、开展几个超级基建项目、通过大规模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需求。

与此同时是罗斯福本人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这在强调权力制衡的美国历史上十分罕见。以至于罗斯福推动的《国家工业复兴法》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违宪。

尽管如此,强力的政府支出,还是让美国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复苏的迹象。主要是人们的信心得到了恢复,开始重新信任经济、信任美国制度。
但好景只持续了几年,美国经济又在巨额政府支出之下掉进了下一轮漩涡——更深的衰退和高昂的政府赤字。直到二战结束后,在军工的刺激和全世界的重建需求之下,和战争中美国的科技大发展、新兴产业革命,美国经济才重回正轨,迎来了新的一波发展高潮。

说以上这些是因为,凯恩斯主义作为一个经济思想,其实主要是用来治疗急病的强力激素,而不适合作为一个长期的经济发展思想。

中国对于凯恩斯主义的笃信和运用,就等于是让刚走出十年浩劫的濒临崩溃的经济,作为一个病人,一直吃强力激素药。

大家都知道,激素吃多了,一方面会导致虚胖,一方面会让身体产生很多新的疾病,另外还会产生激素依赖症。

所以,中国经济的成就与核心问题其实是一体两面:政府干预既在经济发展早期(1992年到2008年左右)推动了中国经济奇迹的诞生,又在2008年之后的高速发展后期造成了巨大的副作用。 
之所以在早期这种强力干预是好处为主,因为我前面说了,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历史教科书原话),这种情况和西方的经济危机状态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严重,所以凯恩斯主义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将中国经济拉出泥潭并实现快速增长。

但是到了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经济作为一个肌体,需要的是长期的健康计划、锻炼计划,而不是继续吃激素。这时候经济主导思维并没有改变,仍然认为政府干预会推动经济,只要经济不行,就是干预不够,要加强干预,从而形成一种循环。

凯恩斯主义在历史上饱受争议,就是因为这种循环被诟病为“挖坑式经济学”。凯恩斯有一个“挖坑理论”:挖个坑再请人填上就可以刺激经济。另外,挖坑后还需要埋些钱,再雇人挖出来取出钱来用。

这跟前些年大家讽刺的“马路年年翻面儿”创造GDP是同一个道理。

到了宏观政策就是:为了创造需求而不断负债,负债后再继续创造需求、创造新的债。 
由此可见,在凯恩斯主义的滥用之下,“需求”这个词被误用了。

需求,本来是指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会出现自然的上升和新的需求,从而刺激生产端满足需求。

但凯恩斯主义滥用后成了:先人为刺激虚假的需求(比如中国房价的畸高),然后天真的以为这个虚假需求会刺激繁荣,但事实上它只刺激出债务,最后导致需求进一步衰退。

那么究竟出路在何方呢?其实经济危机本身是周期性的、难免的,但中国这种结构性的经济问题不只是周期性的,而是经济思维本身的问题。

西方虽然有时候也会使用凯恩斯主义治病,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尊重市场、尊重法律为主调的。所以,中国经济必须尽快摒弃“政府干预万能”这种思维,回归经济发展的常态,尊重其自然规律,让经济进行自我修复,而不是继续靠着“喂激素”让它维持下去。
·END·
欢迎加入我的讨论社群,现在已经有500位读者在里面与我进行你问我答、股市投资交流(仅投资知识,不分析股票和进行投资建议)、宏观经济动态、独家专栏文章分享、时事动态探讨、好书推荐、往期被禁文章分享等等。
这不是微信群,是“知识星球”app旗下的付费社群,费用88/年。欢迎扫码加入:

防失联或者知识星球加入咨询,都可以加我个人微信:

写作题材敏感,有封禁风险,防失联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备用号:

原创不易,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支持一下吧

黑噪音
抵抗洗脑,只谈常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