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军中有许多高级将领皆曾就读于黄埔军校,而蒋介石亦借此培养自己的嫡系力量,从而成为国民党领袖。
然而,在蒋介石积极争取学生支持的同时,他却忽视了来自山西的徐向前,认为此人不会有所作为。然而,结果却大出他的意料,令人大跌眼镜。
毛泽东亲自赞誉徐向前为卓越军事奇才,蒋介石之轻视,实乃自身眼光短浅,未能识珠。
【孙中山为革命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却靠玩弄权谋成为校长】
孙中山,我国伟大的民主先驱,却长期寄望于借助现有力量实现革命目标。
1921年11月,孙中山在桂林创立北伐大本营,首开先河,以革命之火重塑旧军,矢志不渝地踏上革新之路。
12月,苏联代表马林莅临桂林,助力中共。他向孙中山先生献策,倡导筹建一所专属军校,以培养革命力量。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决议筹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定于广州城郊四十里外的黄埔长洲岛,此后,该校被国共双方共尊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获苏联鼎力相助,资金与军备源自其慷慨资助,更有苏联军事顾问,如日后赫赫有名的加伦元帅,亲临指导。
孙中山未曾预料,原本被委任为军校筹备委员长的蒋介石,在得知自己仅被视为副校长人选后,愤然离去,赴上海而去,致使军校工作陷入停滞。
孙中山原本属意的程潜、许崇智均对执掌军校无意,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亦力荐蒋介石出任此职。
在1924年5月,孙中山决定由蒋介石出任校长一职,同时任命廖仲凯为党代表,何应钦担任总教官。此外,我方还派遣了周恩来等政治干部参与其中。
黄埔军校的辉煌成就与苏联和共产党的深切投入息息相关,然而,就蒋介石个人对黄埔的贡献而言,实不应过分夸大。
尽管蒋介石曾在保定军校的速成班学习,但他仅仅完成了几个月的学习就选择了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的振武学堂毕业后,他加入日军炮兵部队担任了马夫,之后并未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军校教育。
蒋介石担任黄埔校长并非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是通过不正当的政治手段谋得。
【为个人野心处心积虑拉拢学生,却根本看不上徐向前】
令孙中山与廖仲恺等人始料未及的是,蒋介石出任军校校长竟成为他破坏中国革命之起点。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操场上,470名新生自五湖四海列阵。孙中山激昂陈词:“此校之设,旨在育革命军之基,诸君即为未来军魂。革命军立,则大业可期。”
然而,蒋介石却将这些学生视为未来可能夺取国民党最高权力的潜在力量。因此,他开学后便对这些学生展现出特别的“关心”,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进展,更慷慨解囊,资助那些生活拮据的学生。
他曾经身居孙中山侍卫长之职,却一生烟酒不沾。他的这种独特形象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瞩目,使他们误以为能够得到蒋介石的青睐是一种荣耀,纷纷被其表象所迷惑。
黄埔一期里,有位人物初时被他轻视,未料其日后之举,让他为自己的草率判断懊悔不已。
徐向前,1901年11月永安村降生,家境虽寒微,父母仍力排众议,送他步入私塾,求知若渴。
1913年,得益于他人的援手,徐向前踏入了东冶镇陀阳高等小学的门槛,虽仅匆匆两载,却悄然开启了他对外界的初步探索与认知之旅。
1919年,受兄长鼎力相助,徐向前踏入了阎锡山在五台邻水创办的国民师范速成学府。两年后,他学成归来,先后在阳曲、五台之畔的河边村担任小学教席。
徐向前本憧憬教师生涯,却在教学时悄然播撒革命火种。因阎锡山蜕变封建军阀,不容异见,终将他逐出山西教育界,命运转折,革命之路悄然开启。
1924年,满怀绝望的徐向前决意弃文从武,偕同几位山西挚友历经波折抵达上海,终得偿所愿,成功入选黄埔军校首期学员名单。
成为黄埔学子的徐向前,亦步亦趋地加入了国民党行列,然在那群师生中,他犹如沧海一粟,鲜少有人留意其身影。
徐向前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与活跃于黄埔的江南学子间难觅共鸣。身为山西人,他深感融入不易。然在军校中,他勤勉异常,晨曦初现便起身晨练,展现了不凡毅力。
徐向前设定了严谨的日程规划,每日严于律己,步步为营。过往屈辱非但未摧其志,反铸就了他坚韧的革命决心与强健的体魄。
他勤勉钻研军事知识之余,亦广泛涉猎《苏联研究》《各国革命史》等革命文献。周恩来、聂荣臻等共产党先驱亦在黄埔学子间积极传播信仰,徐向前渐被共产主义之光所吸引。
在这一时期,蒋介石会每月选择一天,召集他特别欣赏的十几名学生到办公室进行私密会谈。这样的聚会,成为了他与学生间独特而珍贵的交流方式。
蒋介石召见徐向前谈话,令徐向前感到紧张的是,他进入校长办公室后见到蒋介石身着戎装,腰佩宝剑。这次会面,气氛显得尤为庄重和严肃。然而,尽管心中忐忑不安,但徐向前仍然保持着军人的风度与冷静,准备应对这场重要的对话。
蒋介石询问了他的名字,他回答“徐向前”。当被问及籍贯时,他简洁地提及“山西省”。
蒋介石询问徐向前在报考军校之前的职业,徐向前回答说是小学教员。
站在现今的视角,徐向前的回答对蒋介石的三次提问均作出了明确且毫无拖沓的回应,然而蒋介石却对此极不满意。在他看来,徐向前表现得如同一个不善言辞的学生,且外表看似文弱,宛如风中飘零的书生。
蒋介石曾日记里写道,徐向前或许适合去当教书先生,即使有机会上战场,恐怕也难有作为。
自那次长谈之后,蒋介石与徐向前之间的交往就此中断,似乎双方都没有再提起过这段对话。而徐向前也遗忘了自己曾经拥有过一次与蒋介石如此深入的交流机会。
【蒋介石眼光有限看不出革命品质,徐向前毕业后终于加入我党】
蒋介石曾对徐向前的各项能力持否定态度,然而,毛主席后来却在对徐向前表示赞赏时,暗讽蒋介石眼光短浅、不识人才。
蒋介石在获取国民党最高权力后,其重用人选的标准可归纳为三点:首取黄埔生,次选浙江人,更偏爱任用亲戚。这一选人标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他的统治带来了特定的色彩与影响。
徐向前与蒋介石相比,虽同为黄埔一期生,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况且,蒋介石在担任黄埔校长时所采用的军事理论,竟然全部来源于保定军校和振武学堂这两个速成教育机构,实在令人惊讶。
他自然而然地视军人挺拔的姿态与洪亮的声音为不可或缺的品性象征,尽管这些仅是外在表现,却深深刻画了他对军人形象的理想化追求。
徐向前自幼秉性沉稳,寡言少语,略显内敛。此等特质,易使那些仅凭表象评判他人的领导者,误判其深藏的才华与能力。
蒋介石因过于依赖培养自己的亲信,期望学生能主动靠拢,导致他任人唯亲,与毛主席不拘一格用人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为他后来重用平庸之人埋下了伏笔。
令人讽刺的是,蒋介石在1925年11月与黄埔四期学生林彪交谈时,竟失望地发现,林彪同样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蒋介石对林彪的说话方式感到嗤之以鼻,认为他的言辞如同徐向前一样机械且略带怯意,因此将其归类为没有前途之人。
黄埔时期的徐向前和林彪并未受到蒋介石的拉拢,这成为他后来到台湾后最为痛心的失误。
徐向前尚处黄埔一期学习之际,学业尚未圆满完成。
1924年8月,广州商界联名呼吁孙中山政府减税。同年11月,广州商团暴动,徐向前率黄埔新军初战告捷,首次披甲上阵。
徐向前以卓越表现脱颖而出,加入孙中山卫队担任警卫,更以独特身份自豪,成为我军唯一曾为孙中山与宋庆龄站岗的元帅,见证历史风云。
尽管在军校时期蒋介石并未对徐向前施加特别的困扰,但他已洞察出国民党无法挽救中国的颓势。
黄埔生壮大成军非旦夕之功,1926年北伐,八军之中仅一军源自黄埔。徐向前毕业后赴豫,执教于冯玉祥麾下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旅。
然而,他发现这实际上是一支守旧的军队,同时预感到蒋介石等人将崛起为新军阀。徐向前深感失望,于1926年11月抵达武汉,最终在3月正式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六月,组织任命徐向前担任张发奎部队中的参谋职务,然而并未透露他的共产党员身份。
徐向前错失南昌起义后,迅速在广州起义中崭露头角。失利之际,他引领残部转战海陆丰,重组为红四师,年仅27岁便荣膺师长之职。
历经海陆丰风云,他携手澎湃麾下的南昌起义残部,虽力战而败,但徐向前在组织援手下,辗转香港,终归上海。
【在鄂豫皖成为红军中的伟大军事家,屡次经受考验得到毛主席赞誉】
1930年初,党中央委以徐向前重任,赴鄂豫皖苏区掌舵新成立的红一军第1师师长之位。自此,其卓越指挥才华渐露锋芒。徐向前行事稳重,深思熟虑后方有定见,不轻易表露未熟之意。
尽管蒋介石对徐向前产生了误会,但徐却在此历练出以少胜多的卓越军事才能。身为高位,他却毫无官威,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得民心。正是在他的领导下,鄂豫皖苏区成功抵御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尽显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士们的英勇奋战。
1931年,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携手组成红四方面军,年仅而立之年的徐向前将军,以卓越才干,荣任该方面军总指挥,书写我军历史新篇章。
蒋介石顿时察觉自己先前的判断失误,迅速指派代表前往其位于山西的老家进行拉拢收买。
原本蒋介石想重温“师生情”,然而,徐向前的父亲却以一句“子大不由爷”拒绝了他的请求,最终让这场面未能如愿实现。
1932年,受张国焘错误策略所累,红四方面军无奈陷入阵地战泥潭,与敌激战,蒙受了惨重的牺牲与损失。
1932年10月,徐向前引领红四方面军西征至川陕边陲,四川军阀急遣重兵围剿。徐帅巧施诱敌深入之计,随后以奇兵突袭,自1933年11月至次年8月,接连挫败敌二十余万众之“六路围攻”。
红四方面军迅猛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徐向前将军则在这一时期,以卓越领导力,统率红军之最众,成为实际指挥兵力最多的杰出将领。
1935年,张国焘下令红四方面军主力五大军团及八万非战斗人员,毅然舍弃川陕苏区,踏上漫漫长征路。
1935年盛夏,四川懋功之地,红军两大劲旅胜利会师。毛主席首次目睹了北上红一方面军将领徐向前的风采,历史在这一刻铭记。
他盛赞其对红军与革命根据地的卓越贡献,喻徐向前为“红四方面军之摇篮”。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毛主席亲自授予他金质红星奖章,以示崇高敬意。
两队合流后,张国焘执意南下,企图拉红一方面军同行。毛泽东识破其计,未及告知徐向前,悄然抽身离去。
红四方面军战士见毛主席悄然离去,纷纷心急如焚,向总指挥部紧急询问:“中央红军已行,且对我们设防,我们该如何应对?”
面对抉择,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一时沉默未决,徐向前则果断指挥,严令全军:“禁止任何擅动,红军间不得自相残杀!”
在红军的艰难时刻,徐向前的英勇决策力挽狂澜,避免了史上最大危机。毛泽东感慨:“徐向前之智勇,实乃我辈生存之关键。”
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激战川军,血战连连却未破局,反遭重创。他深悟毛主席战略之准,遂联手众将劝张国焘改道北上,寻求转机。
长征抵陕后,徐向前未及面见毛主席,即受命统率红四方面军之红9、红30军,联袂红一方面军之红5军,西进河西走廊,展开英勇征途。
红军西征虽英勇奋战,终难敌马家军绝对优势,深陷重围致败。1936年11月,残部化整为零,突围而出。徐向前将军沿途乞讨,历尽艰辛,徒步千里,终抵延安。
陈昌浩队伍溃散后竟遁回老家,徐向前遂成红四方面军陕北之魁首。毛泽东盛赞其政治敏锐,意属其未来掌舵战略要地。
1937年9月,红军整编为八路军,徐向前荣任129师副师长,独领风骚,作为红四方面军唯一师级将领,续写辉煌篇章。
解放战争烽火起,徐向前率主力南下大别山,留精锐部队与阎锡山部周旋,屡战屡胜,队伍日益壮大。
太原攻坚之际,徐向前将军不幸抱恙,未能亲临前线,指挥解放故乡山西的终章战役,实乃憾事。
1955年,徐向前荣膺红四方面军唯一元帅殊荣,并持续至80年代,始终肩负党和国家要职,功勋卓著。
一代名帅徐向前为党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卓越品质之高尚,非蒋氏居心叵测者所能领会。他的一生,是忠诚于革命、服务人民的一生,堪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