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新中国曙光初现,首届政协会议在京隆重召开,自21日至30日,汇聚了576位各界精英,共商国是,标志着新中国诞生的前奏。
9月30日,新政府领导人选举启幕,毛主席斩获575票,仅以一票之差未获全票。投票揭晓之际,众人纷纷揣测,此或为毛主席之谦逊风范,主动让贤,未投自己一票。
然而,毛主席实际上也投下了支持自己的一票,而选择不表态的则是另一位名叫张东荪的先生,他当时正担任中国民主同盟的秘书长一职。
尽管张东荪对毛主席投下弃权票,引发诸多非议,但这一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被理解。
次年抗美援朝,张东荪被指泄露机密,此事已非单纯争议,他一时被贴上“叛国”标签,成为众矢之的,民间呼吁严惩之声四起。
他此举背后究竟有何缘由?而这一切的终结,又将如何呈现?
【早年经历】
张东荪,字东荪,本名万田,诞生于浙江杭州之冬日,时为清光绪十二年十二月九日,开启了其非凡人生之旅。
1905年,19岁的张东荪远赴东瀛,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深造。留洋岁月里,他幸会梁启超,结下不解之缘。
梁启超,受业于康有为,曾投身戊戌变法风云,虽未果,却声名鹊起。他倡导以孔孟之道、释家哲理为根基,兼收并蓄西方思想精华。
张东荪的文化观与梁启超颇为相似,他力推西方文化革新,却对传统文化的舍弃持保留态度,两者在文化见解上深感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梁启超归国,携手张东荪,共筑进步党基,并创立“宪法研究会”。此外,二人亦合作设立讲学社,共研学术,启迪民智。
1916年,张东荪接替挚友张君劢,执掌《时事新报》笔政,令该报跃升为梁启超宪法学会的重要发声平台。
张东荪再度出手,创办《时事新报》之《学灯》副刊,其风采一时无两,于时代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
1920年春日,张东荪隐秘汇聚于陈独秀所召之秘会,共谋我党初创之业,积极投身于建党筹备之中。
张东荪因政见分歧抽身离去,并在我党诞生后,其理念渐与我党背道而驰。他倾心于英国基尔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推广心存抵触。
"基尔特",即工会之代名词,其主张国家与工会间界限分明,地位平等,倡导双方协作而不失独立。
张东荪秉持基尔特社会主义,天真地摒弃阶级对立观念,反对阶级斗争,视其为无物。
他独特的思想体系,无形中为其日后身陷“叛国风波”铺设了道路。
抗战烽火中,张东荪毅然投身抗日洪流,与中共秘密携手,其宅邸悄然化为我党联络枢纽之一。
1941年,张东荪投身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此组织后演变为中国民主同盟。他荣任中央委员及常务委员之职,积极参与其中。
张东荪虽无党派归属,却倾向我党,对国民党专制深恶痛绝。他与挚友张君劢的决裂,正是其立场鲜明的体现。
在1946年,蒋介石独揽大权的“伪国民大会”在南京举行,其主要议题是宪法的起草。
张君劢对宪法有深厚造诣,决意前往,而张东荪坚决不从。张君劢前来相邀,张东荪怒而拒之,并毅然决然地割断了多年的友情纽带。
1949年初,张东荪作为傅作义团队的重要谈判使节,助力北平和平归顺,成就其人生辉煌篇章的璀璨篇章。
谈及北平和平解放,毛主席亦赞扬张东荪之功。张东荪深感自豪,笑言:“毕生著述虽丰,难及此行之一举。”
张东荪涉足政坛后,其独到的思维方式常驱使他行非凡之举,然这些举措却让他的政治生涯昙花一现,匆匆收场。
【投弃权票与泄露国家机密】
1949年9月,人民政协首届大会召开前夕,张东荪荣膺全国委员之职,步入政治新篇章。
选举国家领导人时,众人笃定毛主席会全票通过,不料最终计票时,却意外地缺了一票。
毛泽东对此事淡然处之,笑称:“一票之差,无足轻重,每人均有自由不选我。”
尽管毛主席未予计较,此事仍被深挖细查,终揭真相:民主同盟秘书长张东荪,竟是那投下弃权票之人。
张东荪缘何独树一帜,在众人拥戴毛主席之际,他却毅然选择弃权?根源深植于其独特的政治立场与主张之中。
张东荪秉持“西化支持,传统不弃”之立场,彰显其独特的“中庸之道”,偏爱在东西方文化间寻找平衡之路。
他虽抨击国民党独裁,并与我党携手多回,却对我党推翻国民党之举持异议。他倡导构建一个“中庸社会”,推行“折中社会体制”。
因此,他对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持有不满的态度,这也使得他选择了对毛主席的投票持保留意见。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策略转向“亲苏疏美”,张东荪对此外交转向深感困惑与不解。
北平和平解放之际,毛主席已对张东荪的政治立场提出过批评,遗憾的是,张先生并未从中汲取教训,仍坚持己见。
张东荪主张,中国为求进步,必须维持与当时两大“巨头”之一美国的和睦关系,避免任何形式的敌对,方能确保发展之路畅通无阻。
他仍秉持折中之道应对国际风云,唯恐美国战火蔓延至中华大地,坚持寻找平衡之策以保国家安宁。
这种见解显得颇为稚嫩,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张东荪的书卷气亦随之暴露无遗。
随后,张东荪意图借助其威望与影响力,向美国传达“中国无意交恶”的立场,然此念头或仅能渗透至美国民间,难以深入官方。
1950年6月,朝鲜半岛战火骤起,全球局势如临深渊。王东荪忧心忡忡,深恐三战烽火蔓延,日夜难安,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张东荪的政治抱负因王志奇的出现而获转机。王志奇自称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令张东荪振奋不已,随即询问其是否能代为传达自己的政治意愿。
王志奇爽快应允,背后却藏有玄机。身为美国政府的密探,他敏锐洞察到张东荪的潜在价值,故欣然接受。
张东荪屡次恳切表示,中国无意与美冲突,望美方勿启战端,并寄托王志奇能将此和平意愿转达至美国。
张东荪此刻欲扮演中美间的“和事佬”,然此举仅是他个人的美好愿景,难以实现。
朝鲜战火初燃,美国迅速介入,越界三八线,威胁我疆土。应朝方求援,毛泽东主席彻夜筹谋,毅然决然,誓与美帝血战到底,捍卫和平。
在1950年的金秋,抗美援朝战争热烈且毅然地揭开了序幕。这场伟大的战役,象征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权、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与英勇精神。
张东荪此刻与“联合国军”领袖美国不谋而合,认定中国难与美抗衡,实力悬殊。
抗美援朝终获全胜,然昔日张东荪对我军胜算持疑,信心不笃。
张东荪思及王志奇,迅速联络,视此为“挽国救民”之关键契机,满心热忱。
遇王志奇,张东荪悠然取出一纸,竟是全国政协委员名录。他自得地在名单上勾画,标出他认为可联手之人,尽管“合作之选”皆源自他心之衡量。
张东荪竟不顾一切,将国家财政详情、预算秘密乃至志愿军出征的精准日期与路线等核心机密,悉数泄露给了王志奇,其行为令人震惊。
王志奇何人?竟是美方密探,若此等绝密资料经其手落入美国官方,后果将难以估量,极为严重。
张东荪虽矢口否认叛国之嫌,坚称清白,然其行径实则已自证叛国之实,罪名难逃。
在保密制度尚不完善之际,张东荪若行背叛国家之实,泄露机密,其名誉与地位必将毁于一旦,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张东荪的命运究竟如何终结?让人不禁好奇其最终境遇。
【书生谋国直堪笑】
张东荪轻率泄露国密予王志奇,未觉己成棋子,反自得于能“救国”之举,殊不知正步入陷阱。
幸得警方及时出手,王志奇终落法网,坦然认罪。此举意外揭开张东荪泄露国家机密的丑闻,真相大白于天下。
刹那间,他沦为众矢之的,背负“卖国贼影”恶名,举国上下,皆欲除之而后安。
有声音呼吁以“叛国”之名,将张东荪绳之以法,甚至不乏主张即刻处以极刑的激愤之声。
最终,鉴于张东荪在抗战中的贡献,毛主席宽容地认为其罪不当诛,遂决定“留其性命,以观后效”。
"养起来"实则是宽容之策,然张东荪罪行昭著,民愤难平。即便领袖毛主席主张轻判,其处境亦难言乐观。
民盟毅然决定剔除张东荪成员身份,张东荪亦主动卸下所有职务重担,从而为其政治生涯画上了仓促的句号。
身为北大哲学系昔日教授,今仅余虚名,实则赋闲家中。日常以侍弄花草、研读报刊为乐,悄然步入早来的暮年岁月。
张东荪赋诗抒怀:“清诗铭吾狂,梦醒对浩渺;书生图国事,笑中藏苦辛,初心错付鲁阳晖。”字里行间,自嘲无奈交织,辩驳之意隐现。
末句尤为关键,提及“鲁阳”,神话中人,挥戈能令日返天际,成语“挥戈返日”即源于此,象征绝境逢生,力挽狂澜。
张东荪自嘲书生救国之志虽显稚嫩,却怀揣力挽狂澜之志。然其向敌泄密之举,实难宽恕,无论他如何自辩,此行径已越底线。
张东荪晚年境遇凄凉,尽管受“供养”,却未能逃脱家庭悲剧,一家四口,三陨一癫,令人唏嘘。
1968年,张东荪与其长子张宗炳同遭逮捕,时已82岁高龄。五年铁窗生涯后,张东荪抱憾离世,终年87岁。
长子张宗炳出狱后,旋即陷入精神困境;二子宗燧与三子宗颎,亦相继离世。张东荪家族之终局,实乃悲叹连连,令人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