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文摘   2024-11-20 08:44   山西  

1950年5月25日,毛泽东主席派遣爱子毛岸英,携精选贺礼归乡湖南,为外祖母庆生,并附上亲笔信函,表达孝心与祝福。


敬启者,老太太大人,谨以此函,致以崇高敬意。愿您老福寿安康,特此问候,敬请笑纳。


值此老母八秩华诞,特遣幼子岸英归湘致贺,携人参、鹿茸及衣料等薄礼,略表孝心与敬意,望您笑而纳之,并祈康健吉祥!


文献载,“人参、鹿茸”乃毛主席赠予之重礼,且其家书中仅此一封携夫妇之名,足见“向老太太”在毛主席心中地位非凡,无可比拟。


"向老太太",即杨开慧之母,与毛、杨共度时光不过六七载。然毛主席对岳母之敬重,非同寻常,背后缘由耐人寻味。


杨开慧英勇就义后,向老太太的生活历经沧桑。那么,毛主席对此深感关切,他如何对待这位遭遇不幸的老人家呢?



【“他们都是好人咧!”】


1949年11月,毛岸英携杨开慧表弟向三立访丰泽园,毛主席喜见乡亲,畅谈六时辰不倦,情谊深长。


谈及平江砖屋向家,毛主席眼中闪烁着温情,感慨道:“真是难得的好人啊!”


平江砖屋向家,乃杨开慧母族之宅,亦其父杨昌济外祖之家。向振熙,杨母也,实为杨父之表姐。因杨父双亲早逝,频至外祖家,渐生情愫于志同道合之二人间。


1888年,向振熙携手杨昌济步入婚姻殿堂,共育二女一子。然命运弄人,长女早逝,唯余长子杨开智与次女杨开慧承欢膝下,茁壮成长。


昔日文人杨昌济,曾怀科举之梦,目睹清廷腐朽,民生凋敝,遂弃仕途之念。戊戌风云后,他心潮澎湃,深知救国非西方制度莫属,更需点燃青年之火,共赴革新之路。



杨昌济萌生了赴洋深造的念头,但顾虑重重。彼时,幼子开智五岁,爱女开慧仅两岁,全家生计皆系于他私塾授课。若他远行,妻弱子幼,何以维系?


向振熙,一位豁达女性,深谙夫婿宏愿与隐忧。毅然倾囊相助,资杨昌济以远行。自此,她肩负育儿重任,同时研习纺织,以技艺补贴家用,尽显其坚韧与智慧。


1903年初春,杨昌济毅然离乡背井,赴日深造六载,继之英伦游学三秋,最终德国考察历经九月。其求学之旅,跨越三洋,矢志不渝。


向振熙翘首以盼丈夫归期,家中岁月,她未曾懈怠,既悉心培育子女,亦不忘自我精进。


昔日,山冲禁女子入学,向振熙力争,终使学堂特设班,纳杨开慧等七女。四旬向母亦随女共读,母女同窗,一时轰动。然向母心无旁骛,惟求知若渴,不顾世俗眼光。



1913年,杨昌济毅然归国,执教于长沙省立一师。友人劝其留京,言湘地贫瘠。他却坚定回应:“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誓守长沙五年,启迪湘地青年心智!”


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青年才俊拜入杨昌济门下,毛泽东尤为敬仰其渊博学识与先进思想,常趁闲暇造访杨家,共探学问,切磋琢磨。


青年毛泽东,怀抱壮志,言谈卓识,举止谦逊,深获杨昌济、向振熙夫妇赏识,更赢得杨开慧倾心。


少女的情怀如溪水潺潺,她在私密的笔记中流露:“耳闻他诸多事迹,目睹他无数文墨与心语……我不由自主地倾心于他。”



1918秋,杨昌济应蔡元培邀赴北大执教,恰逢毛泽东抵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抵京即访恩师,杨昌济体恤其生活,荐其至北大图书馆任职。


在京华岁月,毛泽东与杨开慧频繁交往,情感悄然炽热。作为恩师,杨昌济目睹爱徒与爱女情愫渐浓,心中满溢难以言表的喜悦。


1919年末,杨昌济先生病危入院,未能亲为爱女筹备婚事。彼时,毛泽东正忙于长沙学运,闻讯即刻赴京,携手杨开慧共护恩师安康。


临终之际,杨昌济力克病躯,致信挚友章士钊,寄以厚望:“二子乃国之栋梁,未来可期。若君志在救国,必当珍视此二子,共赴时艰。”


杨昌济信函中提及的“双杰”,暗指毛泽东与蔡和森,他不仅赏识二人非凡的才智,更洞见他们在推动中国革命中的关键作用。


临终之际,杨昌济挂念非亲非故,唯余学子情深。他力荐章士钊倚重毛泽东与蔡和森,并恳请确保二人安危。此般师生情谊,真挚动人,令人感慨万分。


1920年初,杨昌济辞世,毛泽东不仅妥善安排恩师丧事,更携同向振熙、杨开慧护送灵柩南归,将其安息于板仓故乡的山坡上,以表深厚师徒情谊。


冬日里,向振熙成全了杨开慧与毛泽东的良缘,两人摒弃俗礼,无媒妁之言、无嫁妆花轿,更未设宴庆祝。但这未减他们情深意重,向振熙亦如既往,全力支持女婿与女儿的革命征途。



毛泽东筹办长沙“文化书社”遇资金瓶颈,向振熙慷慨解囊,倾囊相助。


她更激励姐姐向振恺,将绣品所攒百元大洋赠予毛泽东,助力书社成立。


1921年中共创立,杨开慧携母随毛泽东辗转革命,育有三子。向振熙肩负育儿重任,家虽漂泊,团聚为乐。


1927年8月末,全国陷入白色恐怖,毛泽东毅然离家赴安源筹划秋收起义。为避追捕,杨开慧携子辗转藏匿,家庭由此四分五裂,各奔东西。



1930年,局势日益严峻,湖南清乡司令何键悬赏千金缉捕“杨氏”,即毛泽东之妻。幸得乡亲暗中相助,杨开慧两次携子巧妙避难于平江向家砖屋,化险为夷。


杨开慧为避免连累向家,决心回归板仓,面对敌寇威胁无惧生死,唯独牵挂三幼子:岸英七岁,岸青六岁,岸龙仅二岁,母爱深沉,割舍难舍。


在绝望深渊,她执笔向堂弟杨开明寄去书信,恳请他与毛泽民、毛泽覃共担重任,庇护她的三名稚子。


谈及生死,我并无畏惧,甚至略感欣喜。然念及慈母稚子,心中难免泛起一丝怜悯之情。


唯有你们的全方位呵护,方能在春日暖阳下茁壮成长,抵御狂风骤雨的侵扰,绽放出生命的盎然绿意。


信成,杨开慧瞥见门外反动身影密布,寄信无望,遂悄然将信藏于板仓古宅后墙之隙,以待时变。


历经五十二载春秋,杨开慧故居于1982年迎来政府修缮,意外中寻得她遗落的信件,穿越时空的思念,终得见天日。



回溯至1930年深秋,杨开慧与毛岸英不幸身陷囹圄。狱中,敌寇用尽酷刑逼供,欲探毛泽东行踪,然杨开慧坚贞不屈,宁死不言。她慷慨陈词:“吾命如草芥,唯愿润之革命大业早成!”


杨开慧身陷囹圄,向振熙携家人奔忙南京,恳请章士钊等名士援手解救。其舅母更是不顾个人安危,借送餐之机秘密传递信息,共谋营救之策。


在公众舆论的重压下,何键恳请杨开慧公开声明与毛泽东关系终结,承诺即刻归家团圆。然而,杨开慧坚决回绝:“除非天荒地老,否则我与毛泽东的纽带永不割裂!”



何键怒火中烧,遂于当年11月14日,将年仅29岁的杨开慧残忍杀害于长沙市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一月之余,悲讯骤至瑞金,毛泽东心如刀绞,提笔沉痛镌刻:“开慧辞世,万死难赎”,八字凝深情。


杨开慧离世后,家人悲痛之余,将其安葬于故乡板仓。虑及反动势力威胁,向振熙与杨开智夫妇秘密联络上海党组织,历经重重困难,终将毛岸英兄弟安全转移至上海。


烽火连天,远隔千里,向振熙心怀无尽挂念,对外孙魂牵梦绕。他屡屡尝试跨越重重阻碍,寻觅那丝亲情的线索,却终究徒劳无功,音讯全无。


1949年8月,长沙迎来和平解放,向振熙与毛泽东久别重逢,两人终得再度互通音讯。



【“我们两家是一家”】


获悉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八旬向振熙激动泪下,凝视着主席旧照,喃喃自语:“润之终成大业,吾辈期盼成真!”


毛主席收到杨开智的电报,内容详述了家乡近况,字字真切,传递着乡土之情。


毛主席在接到电报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迅速回电,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收悉来信,闻老夫人安好,倍感欣慰。岸英、岸青皆在北平,岸青仍在求学。岸英有意归湘,念及外祖母。展儿为国捐躯于八年抗战,英魂永存。吾体健安,请勿挂念。兄之农场经营有方,家中生计如何?望便中告知。复此,祝安。


电报里,尽显毛主席对杨家之深情未改,领袖身份下,他亦凡人,那份无法割舍的亲缘纽带,紧紧相连。



电报发出未满月,闻悉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将归湘省亲,毛主席特嘱其顺道探访岳母及杨开智夫妇,并托其转达书信,携赠厚礼。


杨老太太问候大家安好,借朱小姐之便来访。特赠皮大衣一件,另有两份皮料为开智夫妇备下。此致,毛泽东 1949年9月11日。


朱仲丽转达了毛主席的深情邀请,欲亲自照料向老太太至京。然而,八旬向老含笑婉拒,平江乡音满载满足:“京宁皆已游遍,此生足矣!”


新中国初立,万象待举,毛主席日理万机,无暇餐食,然心系岳母安康。杨开慧虽逝,他毅然肩负赡养之任,以表孝心。


1950年5月25日,向老太太迎来八旬寿辰,因国事繁忙,毛主席未能亲临祝寿,特遣爱子毛岸英携厚礼及亲笔书信,代表自己向外婆致以诚挚问候与敬意。



二十年未见,向振熙凝视着酷似杨开慧的英俊外孙,满心欢喜,紧握毛岸英的手,激动得言语断续:“孩子,岸英,真是你,模样未改…你父亲可好?弟弟呢?外婆已老矣…”


毛岸英温存地坐在外婆旁,轻声细语地述说着过往岁月。谈及父亲对家的深深挂念,外婆慈爱地回应:“你父亲虽是伟人,心却与常人无异,满是家的温情。”


离别之际,毛岸英许下再会外婆之诺,未料那竟是诀别,同年十一月,年仅廿八的他,英勇捐躯于抗美援朝前线,永别了亲爱的外婆。



众人默契地隐瞒了不幸,以守护老人安宁。每年生辰,向老太太总要求晚宴延后,她深信岸英会归,再度共聚天伦。


1951年,毛主席深情遣岸青归乡探外祖母,尽显孝心。1955年工资制实施,他坚持月拨部分薪金至岳母处,即使减薪生活拮据,亦不忘寄赠生活费,情深意重,令人动容。


毛主席对向老太太的寿辰尤为重视,年年预先筹备,或遣人探访,或寄赠厚礼与亲笔书信。1960年,值向老太太九秩大庆,他特命向杨开慧堂妹杨开英转赠金帛及信函。


为贺老太九旬大寿,特此奉上二百元心意,请您代为转达或按需选购贺礼,或直接寄去,一切由您斟酌安排。


毛主席始终关怀向老太太,尊重其意留居长沙,特嘱地方安置于营盘街希圣园。闻姨母向振恺境遇艰难,亦温情相邀,共居长沙,与岳母相伴,尽显亲厚。


毛主席的洞察力何等敏锐,思想何等深邃!



【“与我亲爱的夫人同穴”】


1962年深秋,向老太太含笑离世,噩耗传至中南海,毛主席闻讯,悲痛难抑,致函杨开智,字里行间满含哀伤:“此讯令我痛心疾首。”


闻杨老夫人仙逝,哀思深切。望您及夫人节哀顺变。略寄薄金五百,以表哀悼之情。愿葬仪与吾爱妻开慧同穴,两家情深意厚,如同一体。


毛主席的言论高瞻远瞩、深入人心,他的实践行动更是与之一致。多年来,他始终秉持着自己的信仰和理念,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承诺,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光辉榜样。



杨开慧与向老太太安息之所,屹立着一块花岗岩墓碑,其上镌刻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字迹,庄严而肃穆。


我痛失挚爱如杨柳,二者皆随风轻舞升天际。试问月宫吴刚何物赠,唯见桂花酒香溢满手。


嫦娥独舞广寒袖,长空万里寄忠魂。忽闻人间虎已除,泪如泉涌倾盆下。



1957年,毛主席怀念杨开慧,特书赠其挚友李淑一。章士钊曾询“骄杨”非“娇”之意,毛主席远眺,沉声道:“革命女杰失柔婉,其魂自当傲立间。”


毛泽东心间,杨开慧永驻,为“挚爱伴侣”,亦是智友、战友及挚爱。他对杨开慧的深切怀念与对恩师杨昌济的敬仰,皆化作对向老太太——杨母的无尽关怀与思念。



历史在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所有拥有的今天,只因为旧人所铺的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