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两国命运交锋,无数中华儿女英勇捐躯,铸就民族辉煌篇章。
汪精卫等国民党高层公然叛国投敌,与日军狼狈为奸,组建伪军,助纣为虐,大肆屠杀无辜百姓,罪行罄竹难书。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为发动内战,公然庇护伪军高层,致使他们大多逃脱了应有的法律制裁。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正义与公平,也为后来的历史埋下了隐患。
昔日汪精卫麾下七大军司令,竟在1946年后悉数获重用,战争岁月中,仅一将殒命沙场,余三则病逝我军狱中,此情此景,实难平愤。
【汪精卫叛国影响恶劣,组建汪伪政府罪行累累】
抗战剧中,日军常携大批伪军侵扰根据地,伪军数量远超日军,实则内部系统繁杂。通常提及的伪军,乃汪伪政权下的“和平建国军”。
国民党元老因同盟会1905年植根日本,普遍怀揣深厚的亲日情感,这份渊源深深烙印于他们的心中。
1937年,中日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汪精卫等人却另辟蹊径,组建低调社团,鼓吹妥协言论,企图以和谈为幌子,行投降之实。
在抗战之前,国民党内部形成了蒋介石掌管军事、汪精卫负责党政的平衡格局。然而,随着战争状态的来临,汪精卫逐渐被边缘化,内心的不满情绪逐渐加深。到了1938年,随着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失守,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愈发动摇,对战争前景感到更加悲观。
日本因巨大消耗调整对华方针,一边持续军事压制,另一边则秘密渗透国民政府,企图内部瓦解。
汪精卫夫妇及其亲信于十二月十八日遁至河内,竟公然发布投敌“艳电”,此举招致广泛谴责。
1940年3月30日,遵照日本军方的安排,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了傀儡政权。
汪精卫虽未携兵叛逃,汪伪政府军力却源于梁鸿志七师伪军。他深知无军难与日本抗衡,故借势而立。
他创立了军事委员会,与日军交涉,意图组建一支军队,这支队伍将无条件服从日本的调遣,随时待命。
日方为借华制华,默许其军队自立;汪精卫则借舆论之力,竭力宣扬“迂回救国”谬论,误导民众。
在国军战场接连失利的同时,众多此前被蒋介石边缘化的军阀开始动摇;他们或因内心软弱、贪图金钱,或因被日军包围而投降,纷纷投向汪伪政权。至1944年,汪伪政府已掌控七个方面军,总计40万人的军队。
这些伪军高层,非等闲之辈,战场岁月铸就其铁骨。其公然倒戈,不仅重挫全国军民士气,更在敌后战场投下阴霾,影响深远。
战后,举国上下同声疾呼,要求严惩那七位罪孽深重的汉奸方面军司令,以儆效尤,彰显正义。
【任援道高龄客死加拿大,孙良诚被俘死在苏州监狱】
任援道,作为汪精卫麾下第一方面军的统帅,其汉奸行径甚至早于汪精卫,早早便背离了民族大义。
任援道,189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毕业后先在保定军校深造,随后远赴日本东京士官学校继续求学之旅。
任援道曾参与军阀混战,后于1927年投奔蒋介石,历任平津警备司令等重要职务。及至1933年,他出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时,已心怀投日的决心。虽身处要职,其内心谋划早已背离国家忠诚。
1937年,日军席卷长江下游,任援道凭人脉整合溃散的国民党军。此举得日军赏识,随后他在伪“维新政府”中占据要职。
汪伪政权立,任援道获重擢,身兼十三职,更蒙裕仁天皇垂青。父子俩成日军“清乡”马前卒,为祸抗日力量与百姓,酿成深重苦难。
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着汪伪政府的覆灭,任援道却被蒋介石委以重任,担任先遣军总司令。然而,其真实意图是继续指挥伪军,阻碍人民军队接管沦陷区。南京光复后,任援道为求自保,主动向汤恩伯上缴了自己的军权,唯恐被追究过往责任。
蒋介石再次委任其为中将参议,然而任援道仍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不信任感,这种感觉令他如坐针毡。最终,他决定举家迁往香港,以寻求更为安心的生活。
1949年,人民解放军席卷广东,逼近香港之际,任援道因心虚遁逃至加拿大,凭汉奸生涯积累的财富,苟延至1980年。
汉奸任援道,双手血债累累,竟至耄耋之年,客死异土,此举令后世愤慨难平。
孙良诚,汪伪第二方面军之舵手,诞生于1893年天津静海之地,岁月悠悠,历史铭记其名。
北洋军阀时期,孙良诚崭露头角,成为冯玉祥麾下骁将。中原大战,他任反蒋联军二路军总指挥,惜乎失利后隐退天津。1933年,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孙良诚短暂回归战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试图仿效我方策略,组建敌后游击队,因此积极寻求收买失意的军人。
1939年,鹿钟麟、石友三等英雄豪杰在敌后悄然布局游击区,孙良诚受昔日战友诚邀,挂帅冀察战区游击指挥官,续写抗日传奇。
在此过程中,尽管与日伪交战次数寥寥,却屡与我党游击力量交锋,冲突频仍。
1942年4月,战局急转直下,孙良诚率部叛变,转投敌营。汪精卫随即委以重任,擢升为第二方面军司令。
在抗战胜利后,孙良诚凭借与国民政府的紧密联系,被蒋介石委以重任,出任新编第2路军总司令。他的这一转变,无疑为其后来的军事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挑战。
其后,其麾下部队重组为暂编第25师与第107军,然而,其战斗力颇为薄弱,难言强劲。
淮海战役初,孙良诚与积怨国民党的王清瀚,趁国民党颓势,毅然起义,助力我军实现徐州敌军的合围战略。
随后,孙良诚与王清瀚自愿提议,可尝试说服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刘汝明归降。据此,我党派遣周镐携手二人,共赴蚌埠展开劝降行动。
未曾预料,孙良诚与刘汝明会面后,竟遭其说服,转而背叛,将王清瀚与周镐置于险境。
孙良诚因汉奸罪名及背叛我党干部的行为,罪行累累,难以被宽恕。他虽曾回南京,但并未受蒋介石重用,后只能闲居上海。在我军解放上海之际,他被捕并囚禁于苏州狱中。
1951年,孙良诚因病离世,其逃脱法律制裁的遗憾仍存心间。
【吴化文屡次跳槽竟得善终,张岚峰甘当汉奸病死功德林】
吴化文,汪伪三军统帅,命运最为圆满。他亦出身西北军伍,频换阵营被讥“多姓将”,然历史洪流中,其结局独善其身。
1930年,吴化文在中原大战后转向蒋介石阵营,被委以重任,担任济南警备司令兼手枪旅旅长。
抗战烽火起,韩复榘未战先撤济南地,吴化文率部英勇转战游击间,坚守济南周边。
1943年初,吴化文因抗战前途悲观,转投日寇,获汪精卫委任为第三方面军司令。其麾下部队沦为日军“清乡”的马前卒,于鲁南区域犯下累累恶行,令人不寒而栗。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急于控制山东,蒋介石便下令将吴化文部改编为第五路军。然而,因国共双方在山东的激战持续,吴化文部队竟奇迹般地未被裁撤,反被改组为第96军。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王耀武指挥的十几万大军被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济南坚城与徐州国民党重兵,我军一时难觅速胜良策。转机悄然而至,我党洞悉吴化文与王耀武间裂痕,并成功争取其妻,为战局增添微妙变数。
经过我党地下人员的精心策划与不懈说服,吴化文终在战场上毅然起义。我军乘胜追击,一举突破济南城防,成功将王耀武捕获。
吴化文部因起义转隶为35军,他自觉罪孽深重,毅然卸甲归田,以养病为由,淡出军界。
35军跨江率先占领南京,战后吴化文在浙江政治舞台担任要职,包括政协副主席,后于1962年安详辞世。
张岚峰,身为汪伪第三方面军的掌舵人,其命运终章却与众不同,于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悄然落幕,成为此地唯一逝者,留下了一段历史的独特注脚。
1902年,他诞生于河南柘城,乱世中投身冯玉祥麾下,晋升为团长。1933年,他参与冯玉祥抗日同盟军,惜败后心灰意冷,抗战信念渐失。
在1934年底,他前往日本学习,之后却背叛了初衷,彻底沦为日寇的帮凶。回国后,他开始为日本侵略者提供机密情报,成为了我国的心腹大患。
抗战烽火起,张岚峰借平津人脉,暗售关键情报,致使29与13两军于战初蒙受重创,损失惨重。
张岚峰于1944年叛变后,汪精卫即任其为第四方面军司令,然其同年暗通重庆军统。战后,他摇身成为新编第三路军总司令,次年六月,其部队更名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
1947年初,张岚峰于鲁西南遭我军围困,终被俘虏并押解至北京。五年后,于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内病逝,其罪恶生涯至此画上句号。
【庞炳勋被迫投敌晚年流落台北,孙殿英盗墓又降日死在监狱】
庞炳勋,身为第五方面军统帅,年岁居首,其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堪称军中最为令人惋惜的将领。
庞炳勋,河北新河人,生于1879年。在军阀纷争的年代,他是冯玉祥麾下的团长,身怀重任。然在1930年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刻,他被蒋介石收买,反戈一击,令另一位将领张自忠陷入危难之中,幸而未造成致命伤害。
有趣的是,庞炳勋资历深厚,乃国军中将兼将军衔之稀有人物;30年代,其麾下虽挂40军之名,实则仅辖39师一师之力。
1938年,徐州会战烽火连天,庞炳勋率精锐部队于临沂,英勇抗击日军坂本支队,展现不屈斗志。
在张自忠的全力支援下,临沂大捷震撼全国,庞炳勋部因此一战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战英雄。然而,蒋介石却对他们这些杂牌军将领不屑一顾,导致庞炳勋部队历经多次改编,最终在山西进行艰苦卓绝的敌后战争。
1943年,日军突袭庞炳勋部,他昔日的英勇已逝,此刻唯余仓促转移,往昔锋芒尽失。
在日军压力下,孙殿英提前透露了庞炳勋可能的藏匿地,导致庞炳勋见风使舵,向汪精卫投诚,并被赐予高位。
庞炳勋对汪精卫并无好感,故而在投降后依然与重庆政府保持紧密联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任命其为先遣军第一路总司令。然而,其嫡系部队40军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全军覆没,他最终选择彻底退出军界,在南京安度晚年。
渡江战役前夕,庞炳勋携家眷悄然抵达台北,后携手旧友孙连仲共营食肆,于1963年终结其复杂多面的生涯。
提及孙殿英,世人无不联想“东陵盗宝”,鲜少提及他亦曾沦为汉奸之实。他,1889年河南永城生人,军阀纷争中曾任直鲁联军将领。
在1928年,孙殿英部队被蒋介石整合后驻扎于清东陵周边。他假借军事演习之名,对慈禧与乾隆的陵墓进行了肆意盗掘。尽管这一恶行最终被揭露,但孙殿英通过巨额贿赂成功逃避了惩处,间接导致了溥仪后来的叛国之举。
1933年长城抗战,孙殿英率部英勇抗敌,赢得抗日英雄声誉。然1943年,其部队在山西遭日军围困,竟主动降敌,更获汪精卫委以第五方面军司令重任,英雄形象蒙尘。
孙殿英在投敌之后与重庆保持持续联系,于1945年被蒋介石委以新编第四路军司令之职。他利用国民政府的飞机运输便利,大肆从事黄金交易,谋取不义之财,其部队如同抗战时期一样,对当地民众继续实施暴行。
1947年,汤阴县城被解放军严密围困,孙殿英部在城破之际仍负隅抵抗,终难逃法网,逃亡至石庄后被擒获。
孙殿英年末因病辞世,东陵盗宝案诸多谜团随之成谜,再也无法觅得真相。
【郝鹏举曾经留苏却甘当汉奸,起义又叛逃被当场正法】
郝鹏举,曾任汪伪第八方面军之统帅,系我军雷霆一击下毙命的独一份巨奸,其恶行终得正义之裁。
郝鹏举,1903年河南灵宝人,军阀纷乱年代冯玉祥麾下骁将。冯苏合作之际,更赴基辅军校深造,堪称北洋军阀中鲜有的留苏将领。
郝鹏举虽在冯玉祥和胡宗南军中未被重用,但因桃色新闻于1940年被蒋介石下令关押。尽管郝鹏举在冯玉祥、胡宗南部下并未受到重视,但不幸的是,他在1940年卷入了一起与团长夫人的丑闻事件,结果遭到蒋介石的囚禁。
郝鹏举在彻底失望于蒋介石后,成功脱狱,并选择了加入汪精卫阵营,受到了高度重视。
郝鹏举虽名声不佳,以反复无常著称,甚至在抗战结束前便与蒋介石恢复了联系。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任命郝鹏举为新编第六路军司令,但郝发现可能被用作牺牲品。1946年1月,在我党政治影响下,并出于保存实力考虑,郝鹏举部起义,部队更名为中国民主联盟军。
战况急转直下与策略失当,使我党未及全面革新其部队。郝鹏举则游移于国共边缘,终难抵国军诱惑,竟萌生以高官厚禄为饵,图谋暗算陈毅的险恶之计。
1947年初,郝鹏举公然背叛新四军,更残忍地杀害了陈毅将军挚友朱克靖,此事震惊四方。
然而,其部队在二月间被新四军迅速歼灭,陈毅亲至,虽严厉斥责却未下格杀之令。
郝鹏举试图趁我军转移之机潜逃,却遭华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王少庸、鲁南区党委城工部长及新四军勇士的英勇拦截,终被果断击毙。
郝鹏举之死,意外之余,却也合众人心意,被视为大汉奸罪有应得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