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东城融媒开设“十个怎么办”专栏,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围绕十个方面,聚焦全会精神在东城区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通过微观视角生动讲述改革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展现东城区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积极投身改革的精神面貌。今日推出《畅通“就业路”,东城这么办→》,看东城如何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作出一系列新部署。其中“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的要求,在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背景下如何落实?东城区积极响应,全力以赴,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通过深入挖掘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强化职业能力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为劳动者铺就了一条条通往职业梦想的通路,在保障民生福祉、推动区域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决定》提出“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东城一系列改革举措也在部署推进、加快落实。
“每年3月,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东城户籍毕业生就业情况摸排工作,数据从市高校毕业生中心获取。”东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就业摸排是基础中的基础,“街道及社区专员要完整填写毕业生数据信息台账,就业去向、需求和情况都得详细记录,这对后续帮扶工作至关重要。”东城人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工作人员通过入户及电话调查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及去向进行跟踪调查。在电话摸排过程中,区人力社保局公共服务中心董泉与毕业生及其家长积极沟通。“我之前用这个号码给你打过好几次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我问您一下,孩子现在就业没有?”董泉在电话中说道。对于自愿暂时不就业的毕业生,董泉总是耐心询问,积极开导。同时,他还不忘推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希望提升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有了摸排基础,东城区坚持“大数据”和“铁脚板”结合,不断挖掘就业岗位。今年以来,通过走访企业,了解到有招聘需求的单位共计61家,并为1023人次进行岗位匹配推荐。招聘活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编织起一张立体多元的求职网。针对不同群体的求职需求,多场特色活动接续展开。“您好,我学的是金融学专业,请问有合适我的岗位吗?”“现在想创业的话有什么好的政策吗?”……今年4月,区人力社保局在中国人民大学专场双选会开辟东城区金融和重点企业招聘专区。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等20家由东城区发改委组织的金融单位参加现场招聘,提供管理培训生、金融科技、机构业务等49个岗位389人。“这次双选会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不错的平台,面对面和企业交流提高了我们双方的效率,已经与企业达成签约意向。”一位求职者说。据区人力社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后续跟进了解到,该求职者已顺利进入企业就职。
2024年,东城区举办线下招聘会31场,429家单位提供1.6万余个招聘岗位,1.4万余人次到场参加,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449人次;依托“就业超市”平台、“就业在北京”“东城人社”公众号等线上平台高频次发布岗位招聘信息,举办线上招聘会239场,1460家单位提供82161个招聘岗位。2024年东城区春风行动“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
此外,东城区积极推动“家门口”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三员”队伍(就业服务指导员、就业服务专员、企业联络员)服务效能,利用街道、社区宣传栏大力宣传公共就业活动信息;同时通过线上直播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助力求职者打破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获得及时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小而精的“家门口”招聘会。
东城区通过这一系列全面且细致的举措,从信息收集到跟踪调查,从开发岗位到精准对接,构建起了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
创业,是就业的“活力引擎”,要厚植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创新土壤。东城区营造“人人敢创新”的氛围,以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型就业模式,以“创翼东城”创业创新大赛为契机,激发创业热情,拓宽就业版图。区人力社保局与属地高校中央戏剧学院自2015年起开启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源源不断地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着新生力量。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室里,北京市创业导师讲授着“创业基础”课程。这是区人力社保局与中戏携手打造的课程体系,从创业基础知识、创业风险意识、创业政策普及等角度为学生开展授课,每年至少开展课程4次不少于12课时,每年辅导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不少于800人。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安排授课老师进行单独辅导和跟踪服务,鼓励其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并来东城观摩交流,对于有成熟创业计划或项目的学生引导落地。如果说创业辅导是“静水深流”,那赛事合作便能掀起“澎湃浪潮”。2021年,东城区“创翼东城”创业创新大赛打造了全市唯一一个区级大学生专项赛事——中戏大学生专项赛,三届赛事共征集项目43个,其中5个项目晋级到“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复赛,2023年一个中戏专项赛团队获得全市青年创意专项赛优秀奖。2024年,东城区将赛事升级为“大学生创意展示赛”,为中戏、中传两所高校的创业大学生团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并首次为获奖选手设立奖金。在这场创业浪潮中,优秀学生代表张艺凡的创业故事格外耀眼。张艺凡在回忆起创业初衷时表示:“我妹妹是花样滑冰运动员,从小我就跟着接触花滑。我是学服装设计的,正值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便开始考察国内花滑用品市场。结果发现基本上被外国品牌垄断,本土要么没有专门做的,要么就是仿制一些款式。于是我们成立了云冰舞集品牌。”说到品牌定位,她满是自豪:“在中戏上学的几年来,我深受东城区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于是将品牌定位为‘花滑国潮’,把中国风元素、传统手工艺融进花滑服装里,刚推出的时候,在市场上是非常引人关注的。”东城区给予优秀创业者全方位的支持。张艺凡表示,东城区为其提供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品牌发展,如简化注册程序,提供补贴,帮助其降低创业成本。“相关部门主动为我们推荐办公场地,搭建品牌展示运营平台。此外,因为我们是原创品牌,最怕被抄袭,东城区针对我们的项目,精准对接需求,为我们品牌的知识产权保驾护航。”据了解,云冰舞集目前已开拓海外市场,加拿大分公司预计2025年1月落地。张艺凡的创业项目更是不断带动就业,成为东城区大学生创业的样板。张艺凡的创业项目曾在“创翼东城”创业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而该赛事也成为众多创业者的创新土壤。据了解,大赛为参赛者提供丰富的服务,比如创业者可以在线上平台观看直播指导课程,为企业提供运营管理能力和市场融资能力,使参赛项目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同时提供具有强吸引力的政策和奖励,让创业者放心来东城创业。区人力社保局以“创翼东城”创业创新大赛为依托,加强与属地高校合作。在过往近十年间,用一个个落地项目、一批批成长人才,证明了创业带动就业带来的澎湃力量。《决定》提出“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东城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拓宽产业创新空间,营造个人能创新、企业敢创新、产业会创新的市场环境,带动就业良好生态。对于新兴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加大对其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激发其投身创新事业的积极性,保障“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根基,让更多人才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领域,在更广阔的天地书写绚烂人生。《决定》强调,“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破题关键,是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
在东城,职业能力培训连接着劳动者与就业市场,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筑牢了根基。东城区创新推出“企业下单、人社培训、合格上岗”的订单式培训模式,开启了“培训即就业”的新篇章。“有理论教学,有实操体验,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眼镜验光知识,我一定要通过最终考核拿证,找到好工作。”在东城区天坛视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参加区人力社保局开展的订单式培训班学员对培训充满了信心。在眼镜验光员培训教室内,经验丰富的眼镜验光师正在为学员们讲解着眼镜验光的理论知识。老师结合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复杂的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培训室内配备了先进的验光设备,包括自动验光仪、综合验光仪等,这些设备为学员提供了真实的操作环境,确保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据了解,东城区先行先试,以眼镜验光员订单式培训班为试点工作,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培训机制,帮助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以“政府搭台、院校承办、失业人员与企业点单”的方式机制为着力点,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培训即就业。最终,试点的眼镜验光员订单式培训班在东城区成功实践,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失业人员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东城范本”。 如何实现培训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的精准匹配?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与街道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部门协作机制。通过联合辖区17个街道开展登记失业人员培训就业需求调查,从源头掌握登记失业人员培训需求。同时,通过开展实地考察方式,服务专员对接辖区企业,精准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结合企业特色与发展方向,充分挖掘与收集优质就业岗位。结合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对有就业需求失业人员开展培训,培训合格即可上岗就业,从而破解培训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脱节的难题。“很多失业人员对服务行业的就业意愿不高。”负责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工作人员坦言。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质量,关键体现在就业观念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服务业的就业种类不断增多,工种也更细分,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希望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让更多的人知晓。”区人力社保局工作人员表示将持续开展实训营活动,以“互动教学+沉浸体验+实地参观+情景模拟”的形式,积极引导和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等重点群体增加求职动力、提升求职信心、强化求职能力,赋能跑出就业“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