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学术公众号的"小集团化"

文摘   2025-02-01 16:17   云南  

学术公众号的"小集团化"现象折射出当代学术传播的异化困境,本质上是学术权力寻租与流量资本主义合谋的产物。这种封闭的圈子文化正在建构新型学术壁垒:核心期刊编辑、项目评审专家与学术新贵们通过互推文章、互引成果、互捧门生的方式,形成学术话语的卡特尔联盟。其推送内容往往呈现三重异化——学术成果蜕变为人情往来的社交货币,理论探讨沦为利益集团的传声筒,青年学者的上升通道被异化为"学术投名状"的纳贡体系。这种隐秘的学术封建化进程,正在消解互联网时代本应具有的学术民主化潜能。


社会科学类学术公众号的"小集团化",堪称当代学术传播领域最精妙的"行为艺术"——一群标榜开放多元的学者,在自媒体平台上复刻了学术圈最熟悉的"围炉夜话"。这种微型知识权力共同体的运作模式,堪称学术江湖的线上镜像:

1. **学术夸夸群的诞生逻辑** 
当"互引率焦虑"从期刊蔓延到新媒体,公众号评论区俨然成了学术社交货币的自动提款机。你吹我的理论框架"具有范式革命意义",我赞你的田野调查"堪比马林诺夫斯基再世",这种学术彩虹屁的批量生产,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线上学术共同体即线下关系网的数字化生存"。

2. **选题的精致利己主义** 
选题会秒变学术风向标投机研讨会,编辑们捧着C刊目录和基金指南玩排列组合,选题标准逐渐演变为:"这个题目能不能让某教授的学生用来申课题?""那篇文献综述某老师课题组刚发了顶刊"。当学术公众号变成课题申报的周边产品,知识传播终于完成了从公共产品到学术快消品的华丽转身。

3. **审稿黑箱的赛博升级版** 
线下匿名评审好歹还要装装样子,线上审稿直接上演"师门接力赛"。某教授弟子投稿必过,外校青椒修改十稿仍被"建议转投",这种新型学术门阀制度,让公众号后台成了看得见的学术权力直播间。

4. **学术饭圈的养成路径 
评论区惊现格式整齐的"老师说得对!"方阵,不知道的还以为误入明星超话。导师带着研究生集体点赞转发,学术追星打榜无师自通,硬是把严肃讨论变成了知识偶像的应援现场。个别公众号主人更是借此来获得发表机会,参加笔谈。

5. **话语体系的加密通话 
文章里遍布只有小圈子能解码的"学术黑话",普通读者仿佛在破译达芬奇密码。当"本体论转向""后人类叙事"成为流量密码,知识传播成功实现了从启蒙大众到制造认知壁垒的范式转换。

这种学术小圈子的自我复制,本质上暴露了学术评价体系的荒诞性:当线下学术资本积累遭遇瓶颈,学者们转战新媒体开辟第二战场。公众号的10w+成了新的学术KPI,评论区互动量堪比另类影响因子,学术传播在流量焦虑中逐渐异化为知识表演秀。

更吊诡的是,这种封闭生态反而催生了新型学术垄断——线下没发完的课题经费,线上接着用来买推广;现实中没有兑现的学术人情,在虚拟空间完成利益置换。当学术公众号沦为学术资本的延伸战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公共讨论,反而在精致的小圈子狂欢中逐渐失语。

社科学人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