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这词一出,仿佛给所有行业贴了张“量子波动贴纸”:种地的改叫“农业4.0闭环生态赋能”,拧螺丝的变身“智能制造终端执行器操作师”,连楼下煎饼摊都敢自称“非牛顿流体分布式热能应用场景”。
2. 跟风内卷,全员“赛博炼丹”
——高校教授连夜把论文标题里的“传统”替换成“新质”,企业老板开会必提“数字化转型”,连小区物业都宣布要“用区块链重构垃圾桶管理生态”。
3. 技术依赖,AI成“新质大祭司”
——研究新质生产力,不扯两句AI/大数据/元宇宙,就像拜佛不烧香。论文标配话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生产力范式迭代”——翻译成人话:我们让电脑猜怎么干活更快。
4. 画饼与融资,韭菜的二向箔
——投资人:“你们的新质生产力项目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创业者:“我们有三个新:新概念、新PPT、新融资需求。”
5. 传统行业的迷惑
——老厂长叼着烟斗沉思:“咱厂子过去二十年就干了三件事:生产、发货、催款。现在非要让我‘去中心化’‘重构价值链’,是不是先帮我把欠了五年的货款区块链一下?”
**魔幻现实**:科研经费在燃烧,但成果可能还不如老板的茶叶蛋配方有生产力。
总结陈词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或许是好的——毕竟谁不想用科技推动进步?但当它沦为“听懂掌声”式的学术狂欢、资本游戏的黑话外衣,甚至成为“不新质,毋宁死”的恐吓型话术时,我们或许该冷静一下,给这个热词泼一盆旧质的冷水:生产力不是吹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当然,吹的时候记得用新能源吹风机,绿色低碳,符合新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