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余载传承红烛精神
洪彬 子平 叶青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节目)
编者按:闻一多红烛书画院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受到天南海北的浠水人关注,特别喜欢浠水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名家的介绍,不少读者留言,希望简介一下主持编辑汪德富,这里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节目一一介绍汪德富四十余载传承红烛精神通讯。
二0一二年春汪德富(左一)和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初(右一)罗功英(左二)看望闻立鹏教授
“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的故乡情结源自故乡的风土人情文化;闻一多的故乡情结孕育了闻一多最本质的爱;闻一多的故乡情结激发了闻一多的爱国诗篇;闻一多的故乡情结奠定了闻一多的爱国主义,他的爱国主义可分为最本性的爱国主义、最忠诚的爱国主义和最伟大的爱国主义。
闻一多先生短暂46年8个月22天的生命里,有约13年10个月生活在故乡巴河:他喝着望天湖的水、尝着芝麻湖的藕、吃着巴河的鱼米特产、赏着巴河的淡山明水,更是滋润、汲取着故乡的风土人情和巴河的深厚文化,特别是清华读书十年的暑假,每每回到故乡巴河的“二月庐”,就一头扎进巴河的文化里、融入故乡的情结中……坚实的多面文化和厚重的故乡情结,成就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中国的历史一部分由你创造了出来”,“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郭沫若)。
他是诗人,“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理论和独树一帜的新诗创作,影响了为数众多的诗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闻一多全集·前言》)。
他是学者,“是在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闻一多全集·前言》)
他是民主革命战士,他的最后一次的讲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由于他的死,把中国人民反抗的情绪提高到了爆炸的边沿了”(郭沫若),他的英勇倒下是“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朱自清)
所有这些,与闻一多深厚的故乡情结密不可分。我们播送通讯,介绍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浠水县闻一多红烛书画院院长汪德富 四十多年传承红烛精神,呕心沥血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收藏名人名家颂扬闻-多的作品,用自己朴素的情怀和独特的方式研究闻一多故乡情结和爱国主义情怀,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得到闻一多亲属及专家学者的好评。
心愿:矢志追寻先生足迹
汪德富生长在闻一多的故乡巴河,是听着闻一多的故事长大的,心中充满了敬慕自豪之情。1973年,16岁的汪德富正在巴河高中(闻一多中学前身)念书。一次,语文老师讲课文《最后一次的演讲》。老师含着眼泪讲完了这一课,汪德富含着泪水听完了这一课,闻一多先生那迸发着血和泪的演讲,深深地震撼着汪德富的心。在一次学校开展的《闻一多故乡的好青年》活动会上,汪德富朗诵了自己的文章:“我们生在伟大爱国诗人的家乡。没有悲伤,没有惆怅。从小学好过硬的本领吧!诗人爱国爱民的精神就是我们崇高的理想。”
1975年,汪德富回乡务农。有一次,浠水县举行教师考试,有一道语文试题是填空,要求注明我国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是哪个省、哪个县的人。结果有的答昆明,有的答天津,还有的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放下了钢笔。汪德富听了这事以后,心想,作为烈士家乡的后代,应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闻一多;应该让更多的人从闻一多身上受到教育和鼓舞。想到这些,汪德富心中萌发了写作的念头。他决心研究闻一多,宣传闻一多,为弘扬闻一多爱国主文精神做出贡献。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靠山”, 崇高的理想要靠脚踏实地的工作去实现。汪德富懂得,要写好闻一多先生,首先得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暗下决心,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提高,他白天参加劳动,晚上边学文化,边着手研究闻一多的书籍和有关资料。汪德富的古文水平不高,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卡壳,为了学习,他买了一本《古汉语辞典》,经常翻阅,不厌其烦地向几位教师请教。汪德富遇到的另个问题是搜集资料。早在辛亥革命前夕,12岁的闻-多就到武汉求学,后辗转于北平、美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南京、武汉、青岛、北平、长沙和蒙自、昆明等地教学。现在亲属遍布全国各地,这给搜集资料带来很大困难。汪德富知难而进,不放过任何-条线索, 不错过一次机会,精心的搜集、整理,在多少个节假日,他揣上个干馍馍,踏访诗人的故乡——巴河的山山水水、春夏秋冬,一路寻觅诗人的足迹。
1978年初,汪德富写书的念头更强烈了,他怀看试试的想法给闻一多夫人、 全国政协委员高真写信,谈了自己的构思。很快,汪德富便收到了回信。得到闻夫人高真的热情支持。闻夫人给他寄来了闻一多的《红烛》诗集和她自己写的《一多牺牲前后纪实》等文稿,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线索。手捧闻夫人高真的复信。汪德富忍不住流下了两行热泪。他挥笔写下这样一句话:“用诗人的精神来写诗人。”
拜访闻一多堂弟闻钧天(右)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人们纷纷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共庆佳节。汪德富却奔走于武汉三镇之间,访问知情者。一天,在武昌千家街采访完。已是深夜十点多钟了,公共汽车收了班,他只好拖着疲惫的身子,顶着江城的寒气,经过长江大桥、汉水桥步行二十多里才回到汉口招待所。这期间,他访向了闻一多的侄儿、 武汉市委书记黎智同志,闻一多堂弟、书画家、中国美协会员闻钧天先生。同时,汪德富还向闻一多的亲属、生前好友以及闻-多生前所在地方的文史研究部门发出一封封信件,请求给予帮助和支持。
1978年6月,汪德富第二次来到武汉。每天天一亮,他就等候在图书馆门前,直到晚上才离开。他查证资料,核对事实,渴了喝一口开水,饿了啃一口随身携带的面包。5天时间,他翻阅了上百本书刊,复印了4万多字的资料。汪德富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深深感动了闻一多的家属和生前好友。闻一多的三儿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给汪德富寄来了闻一多生前的10多幅照片以及《怀念我的爸爸》等文章;全国政协副主席楚图南同志给他寄来了回忆闻一多的文章;昆明政协文史研究室给他寄来了闻一多遇难的现场照片和毛主席、周总理吊唁电原文照片……
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一篇篇有关闻一多的珍贵资料,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汪德富的手中,化作一股力量,凝聚在汪德富的笔端。
执着:辛勤编著缅怀先贤
1979年11月24日,是闻一多先生诞辰八十周年纪念日。这年8月,浠水县委负责同志找汪德富亲切交谈,鼓励他勤奋学习,干出成绩来,县委统战部委托他和县文化馆组织编写一本纪念闻一多的专集。
接受任务后,汪德富立即来到武汉投入工作。他边采访,边写作,过度劳累使汪德富病倒了。省电台的编辑梁一高劝他住院休息一段时间。 汪德富觉得住院休息要耽误时间,只是到医院开了点西药,坚持带病工作,房间的灯光时常亮到深夜。就这样,在纪念会召开前,纪念专集《故乡人民的怀念》如期出版。同时,汪德富还联系报社、电台分别开辟专栏和设立专题节目,介绍和宣传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爱国事迹。他积极为报社、电台撰稿和组稿20多篇,4万多字。同时将有关报道及报纸寄给闻一多夫人,看到汪德富寄来的报纸,闻夫人及先生的子女们感动了,闻一多的生前好友也感动了,闻一多故乡的人们更是无比自豪。
1981年“七一”,中央领导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所作报告中赞扬了闻一多先生,对他的爱国精神给予高度评价,这更加坚定了汪德富写好闻一多的决心。
1982年3月,汪德富决定去北京拜访闻一多夫人高真及家人。未婚妻周秀兰拿出自己的礼金钱给他带到北京用。在郑州车站,他只买了一斤蛋糕,凭着这点蛋糕,他来到了北京,闻家的亲属和生前好友非常感动。他们有的提供资金,有的提供线索、资料。汪德富在北京共住了5天,首都的美丽风光曾使多少人神往,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多少次在汪德富的梦中出现。可是,真正到了北京,他却顾不上浏览首都的名胜古迹,他把分分秒秒都用在采访和校对资料上。他先后访问了五位闻一多的亲属、学生和生前好友。在离开北京前,汪德富还专门抽出时间到八宝山闻一多先生墓地和清华大学的闻亭表达家乡人民的怀念。回到家,汪德富写了对闻一多夫人高真的专访《年高犹忆望天湖》,发表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少年文史报》上。
在写作过程中,汪德富始终保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每一个史实,哪怕一个细节,他都要反复查证核实。闻一多结婚的年月,故乡人说法很多,汪德富先后向武汉、北京的许多人了解询问,直到在闻夫人那里得到证实。
2002年,汪德富等编著的《闻一多的故事》-书由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闻一多中学百年校庆活动中作为礼品赠送。这本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史良题写书名,闻一多次子闻立雕作序,全书以讲故事形式从各个侧面介绍了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主要事迹、道德风貌和精神品格,文字朴实,资料详实,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颇具教育意义、可读性较强的读物。该书的出版,对于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闻一多,增强爱国意识,培养勤奋学习,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精神大有裨益,受到社会各界赞扬。
2012年,由知名文史专家王楚平作序,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书名,汪德富主编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教授生平事略》(罗庸手稿)影印集,由中国荣宝出版集团出版。作为珍贵文物史料,闻一多追悼会祭文原稿真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教授生平事略》影印件首次公开出版发表。该件四页八开,蓝色钢笔书写,自右至左,竖行排列,1300字左右,有9处誊改。史载由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罗庸先生代表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教授丧葬抚恤委员会主稿撰写。影印件首次公开出版发表后,中央主要媒体纷纷报道,引起海内外研究闻-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北京大学图书馆、校史馆和清华大学档案馆均收藏了汪德富主编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教授生平事略》(罗庸手稿)影印集,填补了两校这段研究闻一多历史的空白。
该书还附录了史良、臧克家、赵朴初、谢冰心、魏巍、张梅颖、李尔重、蒋树声、韩美林、欧阳中石、孙秩青及闻一多亲属高真、闻立鹏、闻钧天等200多件名人名家题词、书画、照片、书信手札影印件,很多都是首次公开面世,不仅具有文史研究价值,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收藏价值。
四十多年来,汪德富多次参加国内举行的闻一多学术研讨会,参与策划主办纪念闻一多书画展,策划编辑纪念闻一多书籍和撰写纪念闻一多文章。主要展览有闻一多中学的永久书画展览《拍案惊雷震大千——纪念闻一多名人名家书画作品》。主要书籍有如之上的《故乡人民的怀念》、《闻一多的故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教授生平事略》,还有《望天湖畔英才多——闻一多家族传略》、《拍案惊雷震——纪念闻一多名人名家书画作品》、《闻一多故乡——古镇巴河》、《红烛高擎照故园——闻一多与故乡巴河》、《闻一多塑像集锦》。主要纪念文章有《胡耀邦视察浠水并为闻一多纪念馆题词揭秘》、《高燃烛炬耀浠川——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建设纪实》和《闻一多的故乡情结和爱国主义情怀》、《闻一多先生的“天赋”和“天职”》、《永远的闻一多先生》,最新一篇文章是纪念闻一多先生牺牲七十八周年的《闻一多先生的七月十五号》。
收藏的珍贵手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教授生平事略》
参加编辑的新书《古镇巴河》
汪德富主编的新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教授生平事略》
圆梦:毕生弘扬红烛精神
除宣传闻一多生平事迹外,汪德富四十多年收藏不间断,坚持四方搜寻,广泛征集名人名家赞颂闻一多的书画作品。他收藏的有关闻一多的藏品,其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品相之好,在全国民间研究闻一多人士当中独树一帜。
到目前为止,汪德富共收集到有关闻一多的实物、图片、书稿以及名人名家为闻一多题词、书画等珍贵史料近500件,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研究闻一多的文章200多篇。这些成果的取得,使他成为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专家成员,学术成果在纪念闻一多国际学术研究会上交流,同时载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史,《人民日报》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日报》、《长江日报》、《黄冈日报》等国内主要媒体和海内外报刊网站纷纷参与报道。
2006年,汪德富开始筹备成立浠水县闻一多红烛书画院。2013年11月24日,是闻一多先生诞辰114周年纪念日,闻一多红烛书画院正式揭牌成立并向社会免费开放。
汪德富说,书画院将进一步加强闻一多先生书画艺术的收藏、研究、整理和出版,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闻一多的红烛精神代代相传。
所有这些,让汪德富同志的毕生渴求弘扬闻一多精神的愿望也终于得以实现,他将继续研究闻一多、宣传闻一多、弘扬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