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大桥风光(九十年代)
位于南门大桥(习称老大桥)下游约1000米处,为横跨浠河第二座永久性桥。1965年10月,由省公路管理局第四测量队进行勘测。依据水利部门水文资料,决定设计水位为32.95米。桥长167.06米。该桥上部结构,采用交通部公路设计院1963年12编制e=25米,t=30 米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桥梁,荷载标准为汽车-13级,人行道采用苏联1011册标准图式。下部结构,墩身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沉井(其中1号墩为拐脚沉井)基础,轻型重力式台身,两台均建在风化岩层上。位于主流2、3号墩,沉井为19.5米、17.93米,1号墩为7.4米,4号墩为13.25米,其中1、2号墩下到岩层,3号墩在河卵石上,4号墩搁在大孤石上。施工时,县人民政府成立大桥新建指挥部,县委委员、县革委会副主任胡可银任指挥长,运用统筹学系统工程指挥施工.1966年3月末,下部沉井浇灌混凝土抢在汛前完成,4月上部结构完成,7月全部竣工,8月1日举行通车剪彩。
该桥每米平均耗钢材12.58吨,木料 4.23立方米,水泥12.58吨,每米平均用普工1066个,技工 297个,每米平均造价为3605元,实际总费用为62.7万元。大桥两侧排立预制混凝土花栏灯柱,暑夜凭栏,视野开阔,清风送爽频频,附近居民多于此纳凉消暑,有新“尽街桥”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