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个注意
注意1:一般起句的景物写的不可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
注意2:起句的前后分句可以是互补关系,可以是递进关系,可以是平行关系,可以是相连关系。
注意3:起句选取的景物要为转句的情服务,不要选取跟你表达的主题或感情无关的景物。
注意4:选取的景物一定要符合自然的逻辑。
注意5:如果是以景语开头,那么就要选用符合心情格调的景来写。
注意6:起句一定要扣题。
注意7:七律和记叙文有一个相同处,那就是时间、地点一般放在起句来交待
二、承句注意事项:
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
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
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
接续起联,但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
承联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
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
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承句不单要承接,还要扩展。
承接和扩展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三、转句的注意事项
诗的“转”非常重要。
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
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
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
转要转得使诗为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
要注意一下几点:
1. 转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2. 不断裂。
3. 形转而意不转。
这里的转,只是形上的转,并不是指意上的转,不是说从这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
四、合句的注意事项
“合”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
要注意一下几点:
1.前分句要稍微总结下前面六句。
2.前分句要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以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
3.最好使用比,一般用比的时候都是用景结。当然,合句可以情结,可以景结。使用比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字尽意不尽的效果。
4.要注意扣回起句。
5.要做到字尽意不尽,笔尽情不尽,就是所谓的余味无穷,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诗寄。
对联的格律精髓,可精炼为六大核心要素,雅称为“六相”,现逐一细述如下:
一、字数须均等
上联之字数需与下联字数完全吻合。在长联中,上下联的各分句字数亦需分别对应相等。存在一种特殊情形,即上下联有意为之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期某人对袁世凯的讽刺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字与下联“中国人民”四字形成字数上的不对等,意在讽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对联中虽可巧妙运用叠字或重字,但在重叠之时需确保上下联保持一致。如明代顾宪成所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需避免“异位重字”与“同位重字”之弊。异位重字,乃同一字出现于上下联不同位置;同位重字,则是同一字在上下联相同位置相对。然而,部分虚词的同位重复是被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上下联的“之”字虽同位重复,但因其为虚字,故可通融。此外,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即“换位格”,是被认可的,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词性需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词类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则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词性相当,即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备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遵循“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原则。在某些情况下,仅需遵循此原则即可。其次是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十二类词各自对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即将表达同一类型事物之汉字放在一起对仗。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一修辞技巧,尤其是将名词部分细分为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宫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近的字词可相互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
三、结构应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是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词组和句式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此联上下联均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为偏正结构。在词性相当的前提下,对于某些较为近似或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适当放宽。
四、节奏须相应
上下联停顿之处必须一致。如:“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均为“二——二——三”。对于较长的对联,节奏亦需相应。
五、平仄应相谐
平仄,乃汉语音韵学中的术语。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而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即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平仄相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需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而言之,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此循环往复,宛如马蹄之节奏。
六、内容需相关
何为对联?即既“对”又“联”。上述所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皆为“对”,而“联”则要求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互关联,若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无法相互映照、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作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称之为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