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冲刺攻坚的关键时期,航天科工六院41所研究室内一派火热景象,“叮叮叮……”一通清脆的电话铃声打断了大家的专注,“41所轻质化航天材料项目成功通过竞标立项审查!”好消息一经传开,大家纷纷感慨轻质化材料技术创新团队用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再次打动了各位评委。
一直以来,41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推动创新体系建设,在“十四五”期间,随着预研项目接连获得立项批复,创新成果不断积累,国家级、集团级创新奖项也接踵而至。这也激励着一支支预研创新队伍夯实基础研究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坚定履行职责使命。
近年来,41所提前布局自研新一代轻质化材料技术,两代材料工艺研究人员扛起了以材料研究推动动力产品升级的重担,走出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的新型复合材料研究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便注定十分曲折坎坷。“即便是国内技术优势单位历经多年攻关,试验成功率依旧不理想,技术路线反复摇摆,可见其研制难度。”当时工艺负责人王总面对技术难题,没有停滞前进的步伐,而是选择继续深入开展调研。经过深入综合分析,王总确定了一条全新的研制思路,既可实现相关技术目标,又为制备过程提供了新途径。
在紧锣密鼓地生产后,应用轻质化材料的产品通过了多次试验考核,这为团队攻克技术难关点燃了“星星之火”。
然而没过多久,意想不到的试验结果给轻质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团队成员踌躇徘徊时,团队的“主心骨”王总第一时间又站了出来,带领大家捋清思路,投入到另一类成本更低、性能更高的创新研究工作中。当时刚从事工艺研究的年轻人,无不被王总独辟蹊径、一往无前的创新品质所感染。
在团队不断改进材料工艺技术的过程中,新一代工艺师已完成历练成长。“有问题,找小明。”大家口中的小明,在师父的悉心指导和严格把关下,在短短几年内便成长为熟悉每一个工艺细节的技术骨干,并成立了自己的职工创新工作室。
新的技术方案中,小明对材料成型工艺进行了创新改进,新产品通过多项试验考核,并成功竞标项目,就此拉开了相关技术工程化应用的序幕。
随着时间推移,需求不断紧迫,使用该技术实现高性能指标成了当务之急。“这个任务挑战性极大!”技术团队感受到了巨大的研发难度。事实也证明了大家的担忧,第一次模拟试验就呈现出难以想象的损伤模式。
失败的阴霾笼罩着团队,争论的声音也在持续。“常听老一辈人说固体动力事业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每一次跌倒就是重新站起来的开始,这次我们也一定能战胜困难!”主管所领导带队开展技术攻关,举办技术讨论会为团队统一思想、提振士气、指明方向。
明确目标后,团队迅速开始集智攻关。骨干设计师边工、韩工等齐心协力改进研究方案,优化了材料成型方式。设计、工艺、生产人员采用“分工、分类、分阶段”的生产模式,大力发扬协同精神,打出了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很快,凝结着技术团队无数心血的产品通过了试验考核,轻质化技术团队用行动给用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取得突破后,创新的脚步仍在攀登。在一次次试验中,技术人员不断优化工艺细节,并将轻质化部件成功应用在多款重要产品中。当产品一次次通过试验考核,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时,大家感慨地说:“10年来,在‘荆棘丛生’的攻关道路上,技术人员迷茫过、挣扎过,但从未放弃过,探索出的这条路是41所的骄傲,是团队的光荣。”
如今,当设计师王总站在立项答辩的现场,他从容地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设计、工艺、研制数据和丰富的研制经验,有信心满足项目的综合要求。”立项成功是新的起点,这支团队将向该领域技术之巅再次发起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