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张东刚:以科学方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学术   2024-10-24 16:29   北京  

张东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理事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时代新篇。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科学方法,切实发挥教育综合改革龙头作用,为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贡献改革智慧。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规律,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智力资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以整体化思维和全局性视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注入强大动能。

(一)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最显著特点。《决定》系统性、革新性地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地位,将一体改革的中心任务精准定位于“创新”。新征程上,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实现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的目标,必须努力形成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高效循环的战略格局,以三者整体效能牵引一体创新发展,使“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汇聚起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合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

(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是因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国际局势急剧变化,国际竞争形式和表现更加多样,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和重大风险挑战随时可能发生。面向百年变局与复兴全局,把握历史主动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其核心在于如何有力有效快速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不断增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抗风险韧性和抗打压弹性。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良性循环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释放活力的动力源,其体系是否畅通、配合是否协同关乎全面深化改革的质量和效能。面对诸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亟须协同发力、同频共振,加强对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领域的持续关注。

(三)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2029年改革任务和2035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七个聚焦”,强调到2029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纵观世界历史发展轨迹,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和科学中心的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发挥着本质的支撑、基础和先导作用。确保实现2029年改革任务和2035年奋斗目标,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优先发展、优势发展、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


      (2024年7月13日,江苏连云港,“航知动力杯”第三届江苏省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暨第七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江苏区域赛在江苏海洋大学举办,本次大赛主题为“激发创意,智享生活”。本次大赛分为创意设计无实物组、自制实物模型组、模块化产品搭建组,创意竞技魔方机器人,创意军备火线投递机器人创意赛,创意智造机器人快速智能应用赛等赛道。中新社发 王健民/摄)


二、牢牢把握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科学方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科学认识,系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保证了改革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必须言之有理、行之有道,以重大原则为思想指引,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锚定正确方向、掌握科学方法,以守正创新的求索精神、统筹全局的系统观念、直面难题的问题导向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行稳致远。

(一)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发展有关全面创新规律的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作出了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谋划。通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充分继承新时代如何实现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方位深化与创造性发展。这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教事业和人才建设实践经验的继承发扬,也是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要传承好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成功经验,以社会需求为牵引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布局要素。一方面,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的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另一方面,要坚持面向社会,强化学校、企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学校、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坚持守正创新,要巩固好教育作为基础工程的供给地位,以协同发展为导向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良好生态。一方面,要聚焦教育对科技人才发展的基础供给,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聚焦科技人才对教育发展的导向作用,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完善科技研发激励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坚持守正创新,要发扬好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优良传统,以开放合作为抓手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内外交流。一方面,要增强战略自主性、主动性,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双轮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强视野开阔性、全局性,继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治理,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发挥中国作用,不断增强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贡献度与影响力。

(二)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畅通全面创新链条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系统观念强调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时不仅要关注单一领域、单一要素、单一环节的改革发展,更要把握各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特别是科技依赖创新、依赖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深刻揭示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者之间错综复杂而又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对于畅通创新链条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在统筹推动,关键在链条畅通,根本在系统谋划。完整的创新链条涉及人员、资金、设备、信息、知识储备等关键要素,涵盖要素整合、研发创造、商品化、社会效用化等重要环节,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是一项多要素、多主体、多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

把握教育改革对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作用。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开展学科专业布局,探索多种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链式”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兼顾人才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核心培养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之间的动态适配。

把握科技体制改革对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支撑作用。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需要我们打破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活力,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在完善科技保障制度与激发研究热情基础上更好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把握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对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保障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本动力。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既要在制度层面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机制,也要在社会层面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扎实有效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三)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直面阻碍全面创新提质增效的关键问题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需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不断破除制约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桎梏、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藩篱,不断改进关键性薄弱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薄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强、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果不佳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痛点难点问题作出了针对性的部署,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

必须直面学科布局与科技发展不适应的现实问题,以服务科技和人才建设为出发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等,不断巩固和扩大人才优势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要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布局,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

必须直面关键技术核心攻关能力不强的现实问题,以支撑教育和人才建设为落脚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等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

必须直面高水平科技人才自主培养和集聚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以助力教育和科技发展为着力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让科技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要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有效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集聚能力。


三、发挥教育综合改革龙头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机制的重要保障,并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天然结合点和关键性枢纽,必须切实发挥教育综合改革龙头作用,不断为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

(一)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环节。要持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以构建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打造横向联通学校、家庭与社会各场域,纵向贯穿大中小学的系统工程,实现各学段在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的贯通、衔接与协同。要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引领作用,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二)着力服务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




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所需,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全方位满足经济社会整体性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动力牵引。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完善学科体系与布局,做强优势学科,扶持特色学科,推动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群建设,建立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培育机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潜心钻研探索,围绕关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等“卡脖子”问题,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协同攻关,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课题作出科学解答,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努力在全球事务治理中贡献力量。

(三)着力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高校不仅是创造先进科技的重要平台,更是知识生产、理论创新、文化塑造、价值引领的前沿阵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高校发挥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优势,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通过跨学科研究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与新知识的诞生。要扎根中国大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促进原创性概念和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发挥学科优势、人才集聚效应和人才高地作用,推动学术组织、行政组织的耦合协调和资源分配、学术评价等制度体系的公平与均衡发展,持续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

(四)着力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高等教育作为国际交流和文化交融的桥头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使命。应该以广博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崇高的情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时代性课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贡献力量。要主动开拓和探索人才成长与发展渠道,构建新时代新型人才培养格局,提高学生国际化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战略型人才。要深度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多样、聚焦重点的科研国际合作网络,加强交流对话力度,加深文明互鉴对话厚度。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与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建构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章来源:《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微信编辑:张菁菁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人大国发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简称“人大国发院”)是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国发院以“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为目标,致力于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引领社会进步和创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