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关于创作的三层境界理论,这一理论虽着眼于文学创作领域,但我以为文学与艺术向来是相通,这种认识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在《天平的两端》歌词创作过程中三种不同阶段的心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今年年初,在接到中院政治部关于创作“一首能够反映出信阳法院干警理想信念坚定、工作作风扎实、精神风貌优良的歌曲”任务时,内心交织着诚惶诚恐与挑战自我的矛盾和压力,因为从来没有涉猎过作词的领域,况且对歌词的结构、押韵、意象要求一点也不懂,完全是一张白纸。这个担子很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不仅仅是一段歌词、一首歌曲,更多的是需要通过高度凝炼的语言勾勒出信阳两级法院干警在践行为民司法理念中鲜活的特征,这种特征应当既有时代性,又需要超越时代的共性。所以,接到任务的前两个月,脑海里每天都被这个创作主题牵扯着,一旦日常工作停下来,就会情不自禁地琢磨“如何写出第一句”,甚至连“如何写好第一句”都不敢奢求。现在想来,这个阶段压力是最大的,就像在迷雾中向前奔跑。因为对前方的未知,我也曾一度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更担心创作不出一个拿得出手的作品,辜负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和期待。这个阶段基本持续到了今年三月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由于入院以来,我一直在环资庭工作,工作面相对比较单一,囿于对全院工作的整体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比较笨但却很有操作性的阶段性目标,那就是挤出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中院近五年来,尤其是近三年来院长作的法院工作报告、信阳法院微信公众号、市县两级法院内网工作动态等,深入地了解、学习一遍,对工作报告、会议部署、调研走访、党建主题活动等方面突出体现信阳法院干警担当作为、锐意进取、为民情怀的工作细节,以条目的方式精简、提炼出来,随手写在纸上。随着时间的积累,词条融合的越来越多,创作的基础越来越厚实。法院干警的共性形象特征越来越明晰,心里也就越来越踏实,似乎就差一个“写出第一句话”的灵感契机了。
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借助大家熟知的意象,以体现信阳法院干警的形象,但又不落于这种意象的本身,是我笃定的一种创作路径,这种立意从一开始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四月中旬的一天,我在接上闺女放学回家的路上,头脑里忽然蹦出了几组词,“大别山、淮河水”“法理、良知”“期盼、回响”“积淀、开创”,那一瞬间,我异常兴奋,马不停蹄地回到家时,饭菜已经上桌。我急忙给家人打了声招呼:“你们先吃,别敲我的门,我有点急事”,说完,我就进屋把门反锁了。大概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经过反复的文字推敲、修改,再推敲,再修改,《天平的两端》初稿跃然纸上。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特别的亢奋,有种背着石头到达山顶后如释重负的感觉。
《天平的两端》,以“天平”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意象,通过重点对“两端”所承载内容的铺陈和描述,与“我们的肩膀”相呼应,反映出信阳法院干警在兼顾法理与善良,党性与信仰,期盼与回响,积淀与开创这八个大的主要方面,如何践行为民司法的理念,如何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如何日夜默默付出和奉献,如何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开创法院工作的新篇章……
《天平的两端》歌词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刘万喜院长的亲切关心和鼓励,得到了政治部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指导,得到了郭院长和沈庭长的大力支持,这是一份凝聚着集体智慧和心血的作品。于我个人而言,也是一次收获满满的学习、创作之旅,也更加激励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外练专业、内炼素养,始终坚守和维护信阳法院干警敬业勤勉、为民司法的良好形象。
总第:3350期
责任编辑:小亚子 可乐
值班编委:田心
终审编委: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