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这么火,竞技剧为啥却一直“体寒”?

体娱   电视剧   2024-08-09 23:06   北京  





文|铭铭子



巴黎奥运会成为全民话题已经整整十天,从世界飞鱼潘展乐,到网球女单女王郑钦文,再到一枪击破家徒四壁的谢瑜摘金夺冠,频繁刷屏热搜,和体育、运动员、爱国情怀相关的话题,已经席卷了社交平台。

   

与这番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赛场之外的“剧场”:竞技剧。今年廖廖可数的竞技影视作品比如《飞驰人生热爱篇》《燃!沙排少女》几乎播得悄无人知。


想当年,国产竞技剧也曾一度被搬上屏幕,从《浪花一朵朵》到《荣耀乒乓》,突破性的尝试有过不少次,但对竞技剧的热情却在日渐冷清。


体育话题能火,但究竟为何竞技剧却一直“体寒”呢?



白马非马,体育还不是类型


编剧李嘉总共写过《超越》《荣耀乒乓》《奋斗吧!少年》三部竞技相关的剧集了。



“张冀老师在一次分享当中说过,中国的体育电影就不是一个类型。”李嘉说,在此之前,著名电影编剧张冀花了好长时间写过电影《夺冠》,事后他表示:“事实就是我已经验证过了,这种类型在市场上还不成熟。”


李嘉认同张冀这个说法,“我觉得剧也好,电影也好,就是体育可能是一个题材,但还没形成一种类型。”


他举例说:“什么叫类型呢?比如说我们会说想去看个喜剧,或者说我想看看爱情电影、悬疑电影,不管是具体什么故事,当他想看这种口味的时候,他会去市场上找这些成熟的类型。即使恐怖片很少,也能吸引部分人群。但是体育?中国普通的观众去电影院消费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说,今天看点什么呢?咱们看看体育片,没有!”


一些影迷可能会去看欧美体育励志大片,也许有些人热爱日本热血竞技剧,但是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预先期待,还没人说,我就想看这种类型。”李嘉说。


国内对于体育题材的影视剧追捧是从《摔跤吧!爸爸》开始的,这部印度电影在国内席卷了10亿票房,一度引来了投资人们的青睐:既然印度电影能成,而竞技体育题材在欧美也一度风行,甚至日韩也可以,那么做这种类型的中国电影似乎没什么不成功的理由。这股风也吹到了剧集市场,随着冬奥前后,业内紧锣密鼓地操办起《超越》,同期还有诸如《冰雪之名》《冰球少年》等冰雪题材的提案被放到了制作公司案头。



但是事后播出情况并不那么如意,骨朵梳理了2016年起含运动、竞技元素的32部国产剧,发现其中骨朵热度过70的只有7部,大多数热度在50-60之间,堪称惨淡。热度排名靠前的剧集中,有包含电竞元素的《亲爱的,热爱的》、包含冰上运动的《冰糖炖雪梨》、包含网球运动的《爱情而已》等等。这些高热度的剧集都有一个共性:以青春、都市、爱情为外壳,打的是“+体育”的组合拳。



比如《冰糖炖雪梨》《陪你逐风飞翔》等剧,都是把甜甜的恋爱作为主线,在秀恩爱的同时打拳击、玩冰球、拼速滑;《飞驰人生热爱篇》是都市喜剧混搭赛车运动;《全职高手》在电竞大背景下组队逐梦,迎合的是青春热血群像受众和原著粉;《极速悖论》和《爱情而已》讲的是姐弟恋,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它们的本质都是偶像剧或都市剧。


“所以张冀老师和我做过几部,并且看到市场反馈之后形成了一种反思,就是体育是一种题材,但还不是一种类型。”李嘉说,“《摔跤吧!爸爸》为什么能成?因为它是阿米尔汗的喜剧。所有人当时在进电影院之前,不是说我要去看一个体育比赛或者有运动的片子,而是要去看喜剧,因为阿米尔汗在之前已经有多部喜剧电影,出圈是因为不但喜剧元素满足到了,同时还加持了女性主义的话题,也迎合了观众的共鸣点。”



“大鹏也是这样的人,大家看《热烈》是因为大鹏,以及流量演员的加持,观众是被这种类型吸引去电影院,才会看到了复合类型当中的体育类型。”



李嘉还认为,与其说是体育剧变少了,不如说体育剧其实一直就不多。虽然2022年正赶上冬奥会这个特殊节点,体育题材“偶然性地变多了”,但只是迎合冬奥会热点,对比来看,“包括冬奥会之后有一个杭州亚运会,在这个节点上也有一些内容在扩大。”但话题一过迅即销声匿迹,比如本应在2022年上映的冰雪题材电影《零度极限》,改档至今年4月才上映,票房惨淡到不足百万。冬奥年一过,根本无人问津。


历经挫败,业内几乎失去了热情,到今年的巴黎奥运会,连紧跟重大赛事的创作都微乎其微了。


“每当你想要燃和热血,你就可以去电影院寻找体育电影这种事,观众还没准备好。”李嘉说。



题材拼搭中的内核:热血与高燃


既然不是成熟类型,那么如何找到创作的其他切入点,就成了一个学问。


“每做一部你都要创新,不只是故事题材,主题立意和表达也要创新。你不能写滑冰和写自行车写的都是同一件事。”李嘉说。


“比如说我做《荣耀乒乓》的时候,就用了接近于职业剧的一个理念,我会要求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这个职业领域内特有的矛盾冲突。比方说这部剧里的爱情线索,当我们调研了解到国乒队在过去的年代里曾经禁止队内谈恋爱,那我们就会写到这个人他有队内的恋爱或者队外的恋爱,由此引发的情感和事业的矛盾,这不是发糖,而是在写一种职业的处境。”


在创作《荣耀乒乓》时,李嘉找到的是双男主的剧情架构,重点是两个男主之间惺惺相惜、相爱相杀的命运。因为中国乒乓历史上盛产双子星,所以它是天然适合双男主架构的题材。创作《超越》时,他没有聚焦光环下最耀眼的冠军,反而将视线放在幕后英雄或中途退场的运动员身上,写平凡人身上的英雄主义,也很能让观众共情。



体育题材既像职业剧,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剧。李嘉用“专业”来描述他对剧本的定位:“包括运动员年龄和他的机会,都是这个职业领域里的一些特殊的因素,再如他打球的打法是横拍还是直拍,用的什么胶皮,这些专业上的设定随着时代的演进,造成了这个人物命运的变化。这种设计就会造成我们设计这个人,他的打法特点,每一个技术环节或输或赢,都贴合职业特点,这大约就属于与职业对等的成分。”


但有些职业本身就是具有特殊类型化特点的,重点是“故事的观感有没有带给观众一种普遍的可消费的情绪价值。”李嘉解释说,比如写滴滴司机可能是职场剧,但是写警察这个职业,它就变成了一个警匪或者犯罪悬疑类型。体育也是这样,要找到它能唤发观众的热血情绪的共性特点,这就像律政剧要写出正义与邪恶的极致对抗。能够突破自我,能够高燃,这就是体育题材剧最能切合观众情绪的切入点。


另一部李嘉创作的体育元素剧《奋斗吧,少年!》改编自《网球王子》,作为青春热血元素的漫改,“它不是真正现实主义的写职业网球队的,它的世界观在原漫画里是架空的,所以我们落地到国内的时候要稍微贴合舆情,在中国高中校园的背景下稍加悬浮,稍加二次元化的这么一个处理。”但是仍然,热血元素还是最重要的内核。



但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能找切入口,李嘉反映,“相关游泳、羽毛球的题材全都找过我,我也出过主意策划过,但觉得很难找到切入点。只有像做乒乓球那样找一个切入点打开,我才会去大胆的做。”



困境:与技术和粉丝的双重博弈


竞技题材另一个困境还在于拍摄技术上的难度。


比如《荣耀乒乓》聚焦乒乓球这一小球运动,对高空细节的镜头捕捉要求很高;《五个扑水的少年》聚焦花样游泳这样的水类运动,又需要完成大量的水下摄影。可现如今国内的技术,未必能达到电影《绝杀慕尼黑》那样,把一场比赛拍得比录像还精彩。



但也不乏成功先例。比如《冰糖炖雪梨》之前,国内从来没有剧集拍摄团队在滑冰场上拍摄,普通摄影师做不到高速运动的跟拍。最后是一群滑冰运动员掌握了摄影技术后,带着摄像机去冰上拍摄,最终实现了冰上摄影技术的突破。从那之后一两年,很多冰上项目用的都是《冰糖炖雪梨》的团队。


但最令李嘉感到苦恼的还是和粉丝的博弈。前些年批量生产的粗制滥造内容,让观众对体育题材国产影视产生了天然的不信任感,让李嘉感到十分无奈:


“很典型的一个案例是邓超的《中国乒乓》,我当时去看了首映,认为非常不错。故事很好,运动的段落也完成得很好,而且邓超演的人物也塑造得细致入微,是一部走心的电影。但是上映前豆瓣评分就有无数恶评,他们会说,又来毁中国乒乓了。这种差评影响到了这个票房,形成了恶性效应。”



尤其是在《荣耀乒乓》这个剧后遭遇的粉丝围攻,李嘉把它描述成“不可触碰的点。”


“虽然人物是虚构的,但观众直接代入了马龙和张继科,他们都有各自的粉丝。他们会觉得你就是在写马龙张继科,你的塑造在歪曲他的偶像。当时有一个反馈让我非常意外,我们开场有一个比赛写运动员受伤倒地,这完全是在剧情上的一个设计。但有一场历史上的比赛是丁宁受伤之后带伤上场,粉丝认为我们在影射那个比赛,也有过一些非常激烈的反应,其实,只是巧合。”


“《超越》就没有这种问题,这两种运动的粉丝基础和粉丝心态是不一样的,在《超越》中即便是有一些更大胆的塑造,都没有遭到乒乓那样的激烈批评。”



节点,何时到来?


有一天体育题材剧会成为新宠吗?李嘉认为还没到时候,这跟中国剧集观众的特点有关。“中国剧集的主流观众是女性,而且可能是二三线城市下沉市场的女性,所以偶像、言情这些类型还是主流。”但是看体育比赛的多为男性观众,他们尚未成为影视剧的主流观众,且观剧口味也多是起点大男主式的爽剧,尚未转化成体育剧的观众。


“当你费了比其他类型还多的力还老是容易挨骂,就造成体育这个赛道变成了挑战性非常大的一个坑。”李嘉也吐了一个槽。


反观欧美,体育片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在创作上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究其根本,在于其现实中每一项运动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参与者和爱好者,甚至有些运动都是民间狂热运动迷们自发形成。


早在2009年,《弱点》这部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就获得3.6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而光美国本土贡献就高达2.6亿。故事讲了一个名叫迈克的黑人男孩,凭借超群的运动天赋,被一所私立高中的橄榄球教练相中,成为橄榄球队中保护四分卫的盲侧。“弱点”这个片名也点明了橄榄球运动中至关重要的“四分卫”安全问题。这部电影的成功,绝不单纯是因为剧情好看,更离不开作为美国国民运动的橄榄球在北美地区的巨大影响力。



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竞技剧的雄起更值得参考。从早期的《足球小将》到《排球女将》再到2022年的《青之芦苇》,竞技剧一直是日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女排开始崛起,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日本女排首次获得铜牌,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更一举夺金,“排球热”风靡一时,这直接催生了1979年《排球女将》这部电视剧的诞生。而影视剧也回头影响了运动的发展,1983年《足球小将》的故事,直接影响了看着《足球小将》长大的一批足球运动员,无数孩子因为这部漫画的感召而选择在学校加入足球社团,这导致日本校园足球运动日渐火爆,高中足球联赛成为日本体育界的现象级精彩赛事,甚至曾直接将日本的足球人口拉升到500万。



近年的《青之芦苇》(2022)则是以普通小球员的成长视角来专注展现日本足球培训的方方面面,比如初中就有足球社、足球社还有家长后援会。还有《老将新生》这种并不拘泥于展现球员赛场上的运动生涯,而是关于退役运动员的人生困境,打情怀牌来吸引足球爱好者的投入。



参考日本的社会发展阶段,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此后陆续展开的札幌冬奥会和长野冬奥会,都助长日本的竞技体育朝着更加专业、更加职业的方向飞奔,尤为注重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这种更全民化的运动社团,是日本竞技剧持续产生的巨大基础。


从刘长春单刀赴会到今日中国高居金牌榜首位,我们的体育运动也刚刚走过第一个轮回。体育在发展,相关的全民基础也在孕育当中,李嘉仍然相信未来存在一个节点,更多的大众能接受体育类型剧。


“很多东西是有节点的。需要卡着历史节点产生影响人物命运的机会,这个产业的进步也是一样的。”李嘉说,他相信赶上“节点”之后再去助推,也许时机就成熟了。比如有一两部非常成功的全明星剧集带起了大家的讨论,并且技术上也实现了突破,大家觉得真的能拍得很不错了。”这个未来的节点就到来了。






骨朵网络影视
网络影视业内资讯、专业数据统计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