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观众口味变了

体娱   电视剧   2024-08-15 21:49   北京  





文|未盈



过去五年,好像什么都没变,但又什么都变了。


没变的是花西子眉笔的价格,变了的是打工人的心态:从快节奏的996,到慢节奏的躺平,从消费主义的疯狂,到断舍离的清醒,从热爱宏大叙事,到追求小确幸,从对未来的无限期盼,到怀念旧日的辉煌。


疫情就像一场龙卷风,如此之深地打破和重构了我们的生活,随之一起改变的,还有那些堪称时代照妖镜的爆款影视作品。


五年前,观众追捧的是《北京女子图鉴》里繁华物质的都市生活,是《小欢喜》《小舍得》里拼命鸡娃的中产家庭焦虑,是《猎场》里踩着利益的阶梯往上爬的现代职场逆袭史;五年后,观众向往的却是《去有风的地方》里岁月静好的云南村庄,是反内卷反职场PUA的《年会不能停!》,是怀念《狂飙》里经济高速发展,每个像高启强一样的小人物都有机会从卖鱼佬翻身成大老板的时代。



这些爆款作品就像一面社会的镜子,忠实地记录了时代情绪的转变,也照出了每一个人的疲惫、焦虑、压抑与渴望。



现实主义怀旧潮


要说疫情之后第一个大爆剧,《狂飙》必须榜上有名,很多人夸它剧本好,还有人说演技强,还有人说群像塑造丰富。但骨朵认为真正使这部剧成为开年剧王的,是因为它粗粝、生猛、底层生命力的气质,与当时的时代情绪不谋而合。


这种气质的代言人就是高启强,所以绝大多数观众会对高启强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尤其是早期的卖鱼佬高启强,他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小人物,被黑社会逼到绝境时,为了保护家人,只能不要命地杀出一条血路来。无论是反杀黑帮大佬,还是借大嫂上位,他身上都充满着一种草莽枭雄般的顽强生命力。


这种绝境逢生的爽感,这种野蛮的生命力,和大众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压抑了三年,终于放开后重获自由,想要大干一番的心情,如出一辙。



而《繁花》接力《狂飙》,成为了2024年第一大热剧。王家卫用雪月风花的光影,拍出了一幅改革开放初期的大上海画卷。在90年代的上海,做什么都能赚到钱,无论是炒股票,做外贸,开饭馆,买土地,每一件事里都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商机,能让一个穷小子转眼间变成上海滩的霸总。也难怪宝总在面对情爱的纠缠时,会说:“我的一颗红心,早就交给这个火红的市场了。”


不光是宝总,《繁花》里的每个人,都在那个充满可能性的黄金时代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机会。观众对那个时代的怀念,才是《繁花》成为大爆款的重要原因。尤其当疫情过去一年之后,经济仍然没能完全复苏,就业困境、健康危机、精神焦虑,人们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四处碰壁,越是对往日那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倍增怀念。



同样是讲小人物逆袭史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017年,有专业猎头在商战中反败为胜的《猎场》;2018年,有软件工程师靠互联网创业逆袭的《创业时代》;而在疫情较为可控的2021年,有建筑造价师靠天赋升职加薪的《理想之城》,这些职场剧在某种程度上都迎合了观众对于阶级跃升的渴望,剧情更是透露出了一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对理想和奋斗价值的高度赞美。


但这两年来,现代职场中的小人物励志故事越来越难出爆款,也很难再让观众共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实环境中职场晋升越来越难,更多的反倒是裁员降薪。失业率持续走高,中产阶级卡在了时代的困境里,面对着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个人努力也很难扭转乾坤,所以“励志”也成为了一句口号。


这种时代中一粒沙的危机感,却被《漫长的季节》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正是因为这部剧照出了小人物在时代中的失落,所以才赢得了豆瓣9.4的高口碑。三个被时代列车倾轧而过的东北老男人,想要在悬案的真相中找回自己失去的尊严。他们虽然是下岗潮中的失败者,但“悲而不惨”,用嬉笑怒骂的态度和笨拙奇怪的舞蹈,来反抗着命运的无常。那种对于平凡的高举,恰恰给了普通人尊严的慰藉。



疫情刚放开的2023年,时代背景是1980年到2000年的年代剧数量比2022年整整多出12部。从爆款剧更可以看出,现实主义剧涌现出了一种怀旧潮,尤其是对改革开放时期巨大的社会变革的怀念。如果说改革开放有两副面孔,一副是积极向上的经济腾飞,那另一副就是失落沉痛的下岗潮。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所以大众的情绪既有几分向往,又有几分幻灭,仿佛印证了《甲方乙方》里的那句话——“1997年过去了,但我们还在怀念它。”



逃离北上广的慢节奏剧集


除了怀念旧时代以外,观众还在逃离北上广。


疫情之前,观众偏爱大都市的造梦叙事,从2010年到2018年,《蜗居》《杜拉拉升职记》《小时代》《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北京女子图鉴》都是红极一时的爆款电视剧。


这些影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主人公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奋斗,疯狂地追求光鲜亮丽的物质生活,并渴望在大城市安家。这也代表了80后、90后一代年轻人的真实欲望,即便嘴上抱怨:“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但身体却很诚实地苟在大城市里继续奋斗。



可疫情打破了这种平衡,人们突然悲催地发现大城市灵魂和肉身都放不下了,很多人决定逃离北上广,另找一个桃花源。于是返乡剧、县城剧和田园治愈剧开始流行起来。


2023年,一部《去有风的地方》不仅带火了云南大理的旅游业,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久违的治愈。这部剧没有职场撕逼,也没有狼性奋斗,只有神仙姐姐辞职后到处旅行的美好生活。下班之后看这样的慢节奏治愈剧,真是让北上广的打工人有种大口吸氧的痛快感,恨不得分分钟离职去云南旅游。



这部剧的爆火,也对应着一种时代情绪的改变,疫情刚刚过去,人们不再渴望成为996的职场精英,而是想要逃离大城市社畜的生活,在诗与远方中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今年小火的《我的阿勒泰》也代表了一种对远方的向往,向背负重担的都市人传达了一种浪漫的“无用”之美。


除了去旅游,打工人还想到了回家,并且深深意识到“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于是近两年来,返乡剧也被推上了风口,数量和比例都大幅增多,比如《故乡别来无恙》《春色寄情人》《另一种蓝》等。这些影视剧的共同特点,就是主角在离开大城市之后,与故乡和原生家庭握手言和,并通过创业开启自己的新生活。松弛的生活节奏,独特的小镇烟火,平凡的温暖爱情,最抚凡人心。


而那些疫情之后还留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也开始对北上广“祛魅”,2023年的《装腔启示录》就讽刺了大都市精英的装腔作势,表面上用香水名包这些奢侈品来武装自己,但内心无比脆弱。高学历的女主站在CBD上,看着北京的繁华夜景说:“北京真的好大,可我们真的好小。”


创作者敏锐地看到了年轻一代中产阶级的疲惫与迷茫,他们看似是天之骄子,但其实和风里雨里的外卖员一样,都是被困在系统里的螺丝钉。



而2024年第一个爆款电影《年会不能停!》,更是用一部荒诞喜剧剖开了互联网大厂的本质,为所有被压榨的打工人当了一回嘴替。无论是对无能领导的吐槽,对大厂体制的讽刺,对职场内卷的痛骂,还是对裁员大环境的失望,这背后都体现了对打工人困境的共情。


那些过去在影视剧里被追捧的职场厚黑学,现在反倒成为了观众们唾弃的职场潜规则。现在的观众已经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职场不一定会成为披荆斩棘的杜拉拉,倒有可能成为被扫地出门的杰克马。



最后,那首在电影院里响起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恰恰印证了这只是给打工人造的一场梦而已。


说到底,这种清醒的认识,还真是拜环境所赐。疫情当中,很多很多人都经历了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幻灭,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虽然疫情已经过去,但这种集体性的记忆,将会深深影响观众的口味,并最终改变我们的影视剧市场。







骨朵网络影视
网络影视业内资讯、专业数据统计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