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变异性是通过间歇性多次血脂测量获得的,独立于平均血脂水平。研究表明,血脂变异性是心血管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的上市开启了降脂治疗新纪元。目前在我国上市的PCSK9抑制剂主要有两种类型:PCSK9单克隆抗体(mAb)和PCSK9小干扰RNA(siRNA)。二者均通过抑制PCSK9来降低循环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但在降脂速度、强度及血脂变异性方面有所不同。考虑到临床对血脂变异性日益重视,了解PCSK9 mAb和siRNA在血脂变异性管理中的差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此,我们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伍贵富教授进行专访,积极探讨当前血脂管理中,血脂变异性带来的挑战,同时阐述了PCSK9 mAb和siRNA在血脂变异性管理中的差异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可能机制。本次专访为临床医生在降低血脂变异性、改善患者结局方面提供了重要见解和宝贵的指导,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PCSK9抑制剂优化血脂管理策略。
1
在当前心血管疾病管理中,血脂控制的个体差异性带来了哪些挑战?
伍贵富教授:
有效控制血脂变异性对临床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关注平均血脂水平,更需针对个体血脂波动情况优化治疗策略,以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整体而言,个体血脂差异性管理要求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以应对患者血脂波动带来的心血管风险,确保长期疗效。
2
PCSK9 mAb与PCSK9 siRNA治疗时,血脂变异性表现如何?
伍贵富教授:
多项研究证实依洛尤单抗可长期、稳定降低LDL-C水平,且变异性低。OSLER-1研究是一项长期评估LDL-C水平的开放标签研究,结果显示,依洛尤单抗随访5年期间,降脂疗效持续稳定。欧洲真实世界研究HEYMANS证实,依洛尤单抗降低LDL-C在人群水平上变异度低。依洛尤单抗启动时,平均LDL-C水平是指南推荐值的3倍,启动后3个月内显著降低LDL-C幅度达58%,且长期维持降幅。约85%患者在每个随访节点实现LDL-C降幅≥30%;约60%患者在每个随访节点实现LDL-C降幅≥50%。
3
PCSK9 mAb与PCSK9 siRNA血脂变异性表现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伍贵富教授:
专家简介
伍贵富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MD, Ph.D, FACC。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心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和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专家、国际体外反搏副主席、国家卫健委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辅助循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