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贵富教授专访:血脂变异性的挑战与PCSK9抑制剂的选择

健康   2024-12-03 19:43   上海  

血脂变异性是通过间歇性多次血脂测量获得的,独立于平均血脂水平。研究表明,血脂变异性是心血管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的上市开启了降脂治疗新纪元。目前在我国上市的PCSK9抑制剂主要有两种类型:PCSK9单克隆抗体(mAb)和PCSK9小干扰RNA(siRNA)。二者均通过抑制PCSK9来降低循环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但在降脂速度、强度及血脂变异性方面有所不同。考虑到临床对血脂变异性日益重视,了解PCSK9 mAb和siRNA在血脂变异性管理中的差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此,我们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伍贵富教授进行专访,积极探讨当前血脂管理中,血脂变异性带来的挑战,同时阐述了PCSK9 mAb和siRNA在血脂变异性管理中的差异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可能机制。本次专访为临床医生在降低血脂变异性、改善患者结局方面提供了重要见解和宝贵的指导,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PCSK9抑制剂优化血脂管理策略。



1




在当前心血管疾病管理中,血脂控制的个体差异性带来了哪些挑战?

伍贵富教授:

众所周知,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确定的危险因素,近些年来,对血脂变异性的关注度愈来愈高。有证据表明,血脂变异性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结局有关。TNT研究发现,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甘油三酯(TG)变异性能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新近,中国一项队列研究评估了30,217例患者个体血脂变异性,结果发现LDL-C高水平变异性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

有效控制血脂变异性对临床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关注平均血脂水平,更需针对个体血脂波动情况优化治疗策略,以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整体而言,个体血脂差异性管理要求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以应对患者血脂波动带来的心血管风险,确保长期疗效。

2




PCSK9 mAb与PCSK9 siRNA治疗时,血脂变异性表现如何?

伍贵富教授:

多项研究证实依洛尤单抗可长期、稳定降低LDL-C水平,且变异性低。OSLER-1研究是一项长期评估LDL-C水平的开放标签研究,结果显示,依洛尤单抗随访5年期间,降脂疗效持续稳定。欧洲真实世界研究HEYMANS证实,依洛尤单抗降低LDL-C在人群水平上变异度低。依洛尤单抗启动时,平均LDL-C水平是指南推荐值的3倍,启动后3个月内显著降低LDL-C幅度达58%,且长期维持降幅。约85%患者在每个随访节点实现LDL-C降幅≥30%;约60%患者在每个随访节点实现LDL-C降幅≥50%。

而越来越多研究显示,PCSK9 siRNA在不同患者中降低LDL-C变异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ESC 2024年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发现,使用PCSK9 siRNA的患者中,只有39%患者达到LDL-C<70 mg/dL,21.9%患者实现LDL-C<55 mg/dL。在同时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38%患者实现LDL-C<55 mg/dL。另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PCSK9 siRNA治疗存在高度的异质性,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门诊糖尿病、内分泌和心脏病中心开始使用PCSK9 siRNA治疗的患者,以评估PCSK9 siRNA使用效果,所有患者均随访≥90天,或开始治疗后至少进行过1次脂质测定。结果显示,46.6%患者LDL-C降低≥50%,36.3%患者中LDL-C降低幅度为1%-50%,另有17.1%患者LDL-C没有降低,甚至可见LDL-C水平升高。不过,在ORION-10和ORION-11研究中,与安慰剂组相比,英克司兰在第3-18个月时将时间校正后的LDL-C水平降低了49.2%-53.8%,PCSK9 siRNA表现出较低的变异性。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PCSK9 siRNA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当然,这些差异性对临床的影响,还需要我们有更多观察。

3




PCSK9 mAb与PCSK9 siRNA血脂变异性表现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伍贵富教授:

广泛的药理反应和毒副反应会影响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当前使用一些新兴药物时,患者满意程度不足70%。患者治疗变异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代动力学(PD)和药效动力学(PK)。其中PD主要关注药物靶点(受体和酶),下游信号和药理反应。而PK主要关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依洛尤单抗PCSK9单克隆抗体是一种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G2(IgG2),能结合循环中的PCSK9,无论是来源于肝细胞还是肝外组织,从而阻止PCSK9与LDLR结合。进入机体后到发挥作用,涉及环节较为单一。并且,依洛尤单抗自上市以来,已具有大量稳健的安全性数据,不良事件(AE)发生率持续较低。且在极低LDL-C水平下,未见风险增加。FOURIER-OLE最长达8.4年的随访中,患者安全性良好。
PCSK9 siRNA是一种双链小干扰核糖核酸,其从注射到发挥作用,涉及多个环节。PCSK9 siRNA进入血液循环后,GalNAc-siRNA与ASGPR受体结合,通过胞吞进入肝细胞,并形成囊泡,长期储存于内体中缓慢释放,可持续作用数周的时间,特异性识别并降解PCSK9 mRNA,阻断其蛋白合成,最终促进LDL受体在肝细胞表面的回收和表达,导致LDL-C摄取增加,循环中LDL-C水平降低。
因此,尽管PCSK9 mAb和PCSK9 siRNA均旨在降低循环LDL-C水平,但由于作用机制和途径的不同,它们在PD和PK特性上存在差异,进而在降脂幅度、安全性及个体反应上等方面表现不同。未来临床试验应进一步深入观察,并分析这两类药物血脂变异性方面表现不同的更多可能原因,并比较这种血脂差异性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为更优化的降脂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专家简介

伍贵富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MD, Ph.D, FACC。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心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和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专家、国际体外反搏副主席、国家卫健委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辅助循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心关注
一个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