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浙江财政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综述

政务   2025-01-07 17:37   浙江  

近日,《中国财经报》头版头条刊登《擘画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浙江财政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综述》,报道浙江财政支持农村综合改革的做法与成效,全文如下:


擘画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浙江财政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综述

波光粼粼的湖面、色彩鲜艳的七彩房屋、充满童趣的游乐设施,让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近年来,得益于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浙江省缙云县溶江乡新西坑村立足山水优势,打响生态品牌,“童话新西坑,运动云栖湖”不断出圈出彩。旺季时,每天有上千名游客来到村里云栖湖畔亲水乐园游玩。
“截至2024年10月底,我们村累计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餐饮住宿服务增收约7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新西坑村党总支书记丁军伟说。
浙江是农村改革的先行之地。近年来,浙江省财政厅坚持政策集成、机制创新,支持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开展,重塑浙江农村经济社会环境,打造了一批像新西坑村一样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农村综合改革标志性成果,擘画了一幅具有浙江特色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系统集成 精准施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综合改革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党中央、国务院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分类施策,充分释放土地、资金、人才、科技、文化等要素资源的兴产、强村、富民潜力,引导农村农民共创、共建、共富、共享。”浙江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乡村振兴战略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必须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农村综合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

“农村综合改革不是某一项或某个领域的农村改革,而是通过综合集成政策措施,有效释放政策综合效应,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上述负责人说。

通过变“各个击破”为“系统集成”,既增强了相关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也有助于打破跨部门、跨区域合作障碍,统筹人才供给、科技服务、资金支持、数字支撑,形成“前呼后拥、整体推进”的新格局。

谋划、实施改革政策,因地制宜是关键。浙江省从乡村发展需要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出台财政支持农村综合改革政策,并结合发展阶段及时优化政策内容。比如,聚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立健全“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社会捐资赞助”机制,对以村级组织为实施主体、村民为受益主体,采取“一事一议”民主程序议定的“村内户外”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给予适当奖补,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新跨越。

同时,聚焦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相关试点。推出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精准定位激活乡村资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难点痛点问题,推动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创新推出共富乡村试点,以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村庄组团发展、抱团共富为突破口,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此外,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村庄环境绿化亮化美化,并推动实现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协同发展;有序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打造传承赓续红色血脉的红色地标。

农村综合改革在有效满足村民群众乡村建设需求、激发农村改革创新活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通过提高支持农村综合改革政策的“精准度”,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财政引导 有效投入释放改革整体效应


农村综合改革离不开“真金白银”支持。

浙江财政充分发挥财政“牵引器”作用,通过财政精准投入引导地方通盘考虑试点目标、项目布局、机制探索,最大程度释放农村综合改革整体效应。

一方面,推动财政资金集约高效。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近年来省财政每年安排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超10亿元;积极推动地方落实财政投入,通过“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整合涉农资金统筹用于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另一方面,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民办公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促进村集体、村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同向发力,带动多方力量参与农村综合改革项目建设,形成政府、村民和市场主体多方共赢局面。

同时,以财政资金投向为引导,统筹涉农相关部门支持政策,打出政策制度供给、资源要素保障、机制探索创新、多方合力凝聚的“组合拳”,形成产业、项目、人才、科技等要素的集聚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源配置作用,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强基补短、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引领“点面结合”的财政支持农村综合改革政策体系,形成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良性格局,并采取不同资金分配办法,以分别体现农村综合改革的普惠性和引领性。

具体来说,在“面”上践行普惠。采用因素法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资金进行分配,并根据转移支付系数、绩效评价结果等进行适当调节,向加快发展地区倾斜和进一步突出激励导向。在“点”上创新探索。通过竞争性立项方式,优先选择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基础好,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引领性的地区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相关试点,通过财政定额补助支持试点项目建设和机制创新。

为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浙江财政切实发挥财政监督管理作用,树立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全周期”管理意识。强化从资金拨付、政策制定源头到资金使用、政策落实末梢的全过程管控、全流程监督,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并通过农村综合改革项目联系服务制度、“月调度、季摸排、年评估”项目动态监管机制,引导督促各地做好资金和项目管理,保障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顺利开展。

据统计,近五年来,浙江财政共安排农村综合改革专项资金62.39亿元,累计争取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52.63亿元,带动市县财政投入96.47亿元,撬动村级自筹、社会投资及其他资金129.57亿元。先后承担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相关试点试验项目13个,同步实施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35个,支持全省66个市县构建片区式(组团式)乡村共富联合体,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356个,在全省共建设村内公益设施19550个。


探索创新 联农带农促进村强民富


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浙江财政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推进共同富裕。

依托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实现方式,系统总结了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抱团物业型等十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截至2023年底,全省集体经济总收入2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基本全覆盖,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56%。

同时,依托试点项目建设,推动试点区域产业、人才、治理等全面变革,涌现出了一批改革样板。如松阳县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乡村组团发展+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分享收益”的新型共富联合体模式,创新开设幸福小港共富店,有效破解“本土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供需对接不精准、品牌知晓度不高”等难题。截至目前,共富店已累计销售农副产品200余万元,带动50余户农户增收10余万元;试点五村组成的共富联合体2023年经营性收入超300万元,同比增长超15%。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浙江财政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农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据介绍,全省各地依托农村综合改革各项试点,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有效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缙云县依托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立足自身葡萄产业基础,坚持市场导向、强村有为,通过优化提升葡萄苗种培育、种植模式、加工销售等全链条服务能力,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借助现代葡萄种植示范园,融合红色文化、博士文化等,拓展研学基地,促进当地农旅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当地葡萄种植面积达800余亩,年产值超2000万元,2024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以民为本 办好实事增进百姓福祉


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浙江省不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补齐了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切实增强了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近年来,浙江财政每年在全省支持建设村内公益设施4000个左右,建成了一大批村民急难愁盼的村内道路、村容村貌改造、坑塘沟渠整治等村内公益项目,有效改善了全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千万民众从中受益。

同时,积极引导广大村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村民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持续提高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效能和满意度。先后探索出发挥村级主体作用,节省项目投资的“玉环经验”,创新村级公益设施运行管护机制的“庆元经验”;总结了发展农村新业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常山经验”“东阳模式”。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财政奖补顺民意、惠民生,把实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农村综合改革各类项目的实施,还丰富了村民议事协商的形式和活动载体,健全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如淳安县构建大下姜“1+25”乡村振兴联合体,在不打破行政区划前提下,通过规划统编、载体统筹、资源统配,解决乡村统筹发展组织力不够、系统性不强、联动不足的问题,化解县域面积偏大、单个乡镇偏弱的发展瓶颈。德清县创新“生态绿币”机制,鼓励群众通过参与社会治理,获取生态绿币,兑换绿色农产品、日常用品、绿色金融产品。截至目前,“生态绿币”活动参与人数达1.8万多人,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热情。

来源:中国财经报


浙江财政
发布浙江财政新闻、重要政策文件、财政数据等政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