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会给山东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带来哪些变化?
赵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通俗讲,就是把国土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小格子”,也就是所谓的环境管控单元,并且针对每个单元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管控要求,进而实现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目的。
山东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等差别较大,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也不尽相同,生态环境问题在不同区域有很大差异。只有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科学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在逐一识别单元内部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管控对策,才能进一步提高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水平。因此,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力举措。通过“明底线、划边框”,将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梳理出来、立在前面,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管理,实现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关口前移。同时,搭建便捷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让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促进形成多元共治、决策科学、机制顺畅的高效环境治理体系。
二、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的必然要求。客观上讲,山东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的省情没有改变。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作为“硬约束”,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避让生态保护红线,避免影响区域环境质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不受威胁和破坏。
三、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山东正处于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既能有效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引导重点行业科学布局、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又能有力支撑政策制定、执法监管,让政府综合决策充分体现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增添新成效。
中新社记者:
《实施意见》提出要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请问,在先行区建设中,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福栋: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这把“绿色标尺”为先行区建设“明底线”“划边框”,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先行区建设走深走实,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效。
一是产业升级态势强劲。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提速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6000家、总量达到3.2万家以上,产值占比突破51%、首次实现过半;培育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规模达到3.2万亿元;重点打造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规模超过3200亿元;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7%、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58.4%。
二是节能降碳成效明显。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手段,构建完善“1+1+N”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2023年,全省“两高”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突破34%、超过国家下达的“十四五”任务目标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能耗强度下降5.7%,“十四五”前三年累计下降15.8%、好于五年下降15.5%的激励性目标时序进度,经济发展加快摆脱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路径,生产方式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三是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坚持先立后破,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能源转型发展的协调联动,夯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基础保障。成功获批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煤电装机占比由2022年底的56.4%下降至47.5%;光伏装机连续7年位列全国首位,全球首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运,截至今年10月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6.9%,历史性首次超过煤电,能源变革与生态保护协同联动的良性格局正加快形成。
中国环境报记者:
请问,实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山东前期已经做了哪些相关工作?
赵峰:山东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起步较早,2017年济南作为全国试点,先行探索研究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2018年底,山东全面启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编制工作,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初步建立起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同时,先后上线省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和公众端,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落地应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工作机制基本建立。2018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入法,在《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中明确区域、空间发展、开发利用等相关规划要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2020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确定了“省级定底线、建底图、抓统筹,市级抓落实、强特色、重应用”的总体工作思路,初步建立了动态更新、实施应用和监督落实等多项工作机制。
二是“一图一清单”全域覆盖。经过全省成果划定和动态更新,山东陆域和海域共划定了614个优先保护单元、1187个重点管控单元和949个一般管控单元,形成了全域分区分类管控“一张图”。同时,建立了“1+3+16+N”四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1”是指全省普适性的1个省级准入清单,“3”是指依据山东区域发展战略制定的省会、胶东、鲁南3个经济圈区域准入清单,“16”是指体现各市发展方向的16市准入清单,“N”是指每个管控单元的准入清单。
三是应用广度持续拓展。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环评审批、园区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应用,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比如,依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山东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中提出黄河流域“三段一线”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布局,明确了省内黄河上、中、下游“三段”以及干流(一线)的差异化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为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批等提供决策依据,帮助政府和企业规避项目选址压占生态保护红线等决策风险,成效非常明显。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