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反复纠正孩子小错误,自己心累,孩子也烦,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亲子关系面临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常常因为孩子的一些小错误而不断纠正,比如孩子吃饭时把米饭掉在地上、上学回来衣服弄脏、不小心打碎玻璃杯等。
家长们的出发点往往是希望孩子能够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这种频繁的纠错行为却容易给孩子造成打击。
一方面,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的家长,认为孩子想要优秀就不能犯错,于是一次又一次地纠正他们的错误,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过程。
另一方面,有攀比之心的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做得好,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从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优点。
还有一些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家长,把孩子当成维护自己完美人设的工具,一旦孩子犯错就立刻纠正。
反复纠错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家长看到孩子做手工太不像样,就指责孩子浪费材料,这可能会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从此不再尝试。
同时,一味地给孩子纠错只会磨灭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害怕犯错,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而且,直接给孩子惩罚更是在消磨他们的安全感,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极端的想法和做法。
一个家庭如果不停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会让孩子变得畏首畏尾,害怕尝试新的事物,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影响亲子关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错误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
在指出错误的同时,更多地强调改正错误的方法,让孩子知道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中学习。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01
小错误总是改不了
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地方
01/ 知易行难改不掉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确实会面临一些知易行难的情况。有些错误并非孩子主观上不想改正,而是需要时间和反复练习。
比如,孩子可能在学习系鞋带的过程中,总是系不好。尽管他们知道正确的方法,但由于手部动作的协调性还在发展中,可能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掌握。
这时,如果家长频繁纠正,孩子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孩子越急,越会出差错。反复出错,更是让孩子信心降低,打击反复尝试、挑战困难的勇气。
一些由生活习惯导致的小问题或坏毛病,也很难一下子改变。
比如,孩子一回到家就喜欢随手把书包丢在一边,这可能是因为在最开始,家长没有跟孩子特意强调整理的习惯,孩子知道无论书包放在哪里,第二天总会整整齐齐地出现在他面前。
又或者是家里没有固定的放置书包的地方,孩子只能走到哪里就放到哪里,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无论是哪种情况,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纠正,而没有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办法并执行,孩子就会继续犯错。
还有一些错误是由于客观情况造成的。比如,孩子在学校可能因为时间紧张,来不及整理书桌,导致书本杂乱。
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些情况,只是看到孩子的书桌乱就批评,孩子可能会感到委屈,因为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02/ 孩子敏感易被误解
犯错很容易带来小情绪,特别是反复在同一件事情上犯错时,会让我们特别不耐烦,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好?这件事情到底要怎么样解决?如果叠加上别人的责怪,负面情绪就更容易爆发了。
孩子也是这样,甚至他们对家长的情绪特别敏感。
当成人反复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哪怕只是语气上的一点点不耐烦,都可能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到。
比如,家长看到孩子作业写错了,可能会说:“怎么又写错了,不是告诉过你很多次了吗?” 这种语气中的不耐烦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抵触。
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犯错后,干脆代替孩子去做。
比如,孩子衣服叠得不好,家长可能会直接帮孩子叠。对于家长来说,这样做更方便省力省时,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
孩子害怕被否定,因为他们的自我认知还在形成过程中。总是被家长纠正错误,孩子会觉得自己总是做得不好,从而产生抵触心理。他们可能会故意不改正错误,或者变得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以避免再次被批评。
例如,孩子在刚开始学骑自行车时,还没掌握平衡,如果家长总是指出他们的姿势不对,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永远也学不会,从而失去信心,甚至不再愿意尝试。这种敏感的心理状态需要家长更加耐心和细心地去引导。
02
纠正错误不急于一时
养成好习惯来日方长
01/ 正面引导不扣帽
在纠正孩子错误时,我们应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
比如,当孩子把玩具乱丢时,不要说 “你怎么总是这么邋遢,不知道把玩具收好吗?”
而是可以说 “宝贝,让我们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吧,这样下次玩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它们了。”
避免使用否定句和反问句,不给孩子 “安罪名”,能让孩子感觉更加轻松愉快,而不是在被批评。
或许有人会觉得“哄着”孩子做事情,容易让孩子没有责任感,其实,只要我们树立规则,告诉孩子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做,并帮助他们重复一次又一次地把事情做好,孩子就能养成自主遵守规则的习惯。
因此,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做事情,可以让孩子更愿意配合,不会产生抵触情绪。
02/ 心平气和来沟通
小错误犯了一次又一次,总是让家长很心累。然而对孩子发脾气往往无助于纠错,反而可能激发孩子的厌倦和反抗情绪。
当发现孩子犯错时,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重视问题,找到为什么会犯错,而不是责怪孩子又犯错了。
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例如,孩子总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自己收拾小书包,不是忘记带笔袋、就是忘记带毛巾。
为了让孩子获得独立,我们不能选择替孩子做事情,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感知到忘带了必要的东西,是要忍受麻烦、主动解决问题的。
比如忘带笔袋,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能载你回家拿,所以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当下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了很多麻烦,下一次他就会特别注意到检查自己的书包。
用平和的语气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错误,这样孩子会更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也能更好地改正错误。
03/ 分析原因助改正
帮助孩子分析做错的原因,总结经验,远比一味让孩子重复练习更加有效。
比如孩子总是拼不好拼图,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是难度太高,还是孩子没有掌握拼拼图的方法。
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反思自己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在哪些时候遇到了困难,逐个寻找原因。
不仅帮孩子找到原因,也要训练孩子自主发现问题的思维方法,在解决不了的时候,学习主动寻找他人的帮助,才能真正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04/ 合理奖惩促成长
当看到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比如孩子主动收拾了房间,我们可以说:“宝贝,妈妈发现你今天主动收拾房间了哦!你特别细心,还把玩具都分好类了呢!整洁的房间是不是住起来更舒服啦?”
当孩子犯错时,要明确告诉他们后果,并视情况执行。比如孩子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作业,因此作业之后的娱乐时间就会被迫缩短,承担合理的不喜欢的后果。这样孩子会更加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更加自觉地改正错误。
05/ 保护心灵很重要
在纠正孩子错误时,我们要对事不对人,不否定孩子本身,多关注行为。避免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比如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冲突,我们不要说 “你怎么这么调皮,总是惹麻烦。”
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经过,引导他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保护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知道犯错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只要改正了就好。
当家长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错误,就如同为孩子的成长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孩子能逐渐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不再依赖家长的频繁提醒。
除此以外,树立好规则,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孩子犯下一些严重的错误,伤害到自己。
建立规则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重要一步。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设定清晰的行为规则,并让孩子理解并接受这些规则。
保持一致性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旦设定了规则,家长就需要始终如一地执行。如果家长们对同一种行为有时候纵容,有时候惩罚,孩子就会混淆,不明白应该如何行动。比如,规定孩子每天晚上九点前必须睡觉,如果有一天因为特殊情况允许孩子晚睡,那么下次孩子就会认为这个规则可以随意打破。
利用积极强化可以增强孩子改正错误的动力。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应该及时予以鼓励,使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是被认可的,增强他们再次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动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也会因为正确的纠错方法而变得更加和谐。
家长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错误,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他们会更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
当亲子关系和谐时,孩子的成长之路也会更加顺畅。他们会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情感支持,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地面对,而不是退缩。
掌握正确的方法纠正孩子的错误,不仅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还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期图片来源于 深圳·沛狮蒙台梭利托育中心,感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