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口渴,不顾妈妈的警告 “水很烫”,就端起水杯喝了一口,结果被烫到了。
妈妈就说:“说了很烫吧,你还不听!”
家长是心疼又担心,有种”看你不听我的话,受伤了吧”的感觉。但是,孩子也在为妈妈的责备而委屈,感觉到自己的舌头很疼。
妈妈越是用这样的语气说话,孩子就越不愿意听从。
于是,明明双方都没有对抗的意思,局面却隐隐对峙了起来。
01
亲子之间的对抗
一旦开始就很难结束
父母与孩子较劲,彼此都不退让,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对抗的情况中,就像陷入了 “追蛇效应”,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矛盾冲突无法解决,隔阂加深。
追蛇效应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用来形容在某些情境中,人们因情绪或本能反应而采取不恰当、不合理且可能使情况变得更糟的行为方式,就如同在被蛇咬后,不去处理伤口而是盲目地追打蛇,结果导致自己受到更多伤害。
在亲子关系中,追蛇效应常体现在父母与孩子产生矛盾冲突时,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本身,如同被蛇咬后的愤怒集中在蛇上,采取强硬、不理智的应对方式,而不是冷静地解决问题。
例如,家长多次警告孩子不要触碰花瓶,孩子却还是不小心打破了一个花瓶,父母可能会立刻大声斥责孩子的粗心大意,强调花瓶的价值,甚至对惩罚孩子,却没有关注孩子是否因为打破花瓶而受伤,也没有引导孩子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然而,父母的责备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选择反抗或者沉默,从而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例如,孩子可能会顶嘴说 “我又不是故意的”,或者干脆不理父母,独自生闷气。这种亲子关系的僵局不仅会影响当下的沟通,还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在人际交往上,孩子对待朋友时,会复刻他和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当别人没有顺着他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和他们对抗,别人说他一句,他回别人十句。
有时候,小伙伴可能并没有言外之意,孩子却有可能因为陷入应激状态,而报以回击,最终导致友谊破裂,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习惯和父母处于对抗关系的孩子,很可能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遇到困难了只会自己扛,当孩子感觉扛不下去时,一切就会像泥石流一样滚滚而下,冲毁一切。
有时候,我们给孩子建议、命令孩子,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导致负面结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孩子总是不听家长的,只顾着自己去玩。
父母感觉自己的权威被挑衅,忍不住生气,甚至隐隐希望孩子被现实教育一顿,下一次才知道爸爸妈妈说的是对的,要好好听爸爸妈妈的话。
可是,和孩子的对抗带不来成长的机会,在伤害亲子关系之余,更把孩子置于我们的视线之外,暴露在更大的风险当中。
02
结束和孩子的对抗
要先丢掉权威意识
在传统教育方式中,家长往往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威,孩子被要求绝对服从。这种对立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家长的教育观念。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潜移默化下,家长容易采用命令式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如 “你必须这样做”“你不能那样做”。
这种方式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感受,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孩子做错了事,最不需要的,就是家长来告诉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让孩子接受自己的错误,意识到“下一次我不能再这样做了”,以及“我要做些什么来弥补我的过失”。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
原来美丽的花瓶碎成几瓣,不能用来插花了,孩子当然知道花瓶碎了是因为他没有拿稳。
如果家长在这时候说:叫你不要拿花瓶来玩吧!现在打碎了!
孩子就会忘掉他犯下的错误,陷入和家长的对抗当中。他可能会想,我没有拿花瓶来玩,妈妈你冤枉我了!并感到非常郁闷和生气。
但是,如果家长说,哎呀,宝贝打碎了花瓶,是因为没有拿稳吗?
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到错误上,接受自己的错误。在这时候,我们向孩子提供建议,比如“你可以帮妈妈拿一下扫把吗?我们一起把碎片清理干净。”“妈妈来教你怎么拿稳花瓶好不好呀?”
孩子就会欣然接受。
了解孩子的想法,从事件本身出发,告诉孩子怎么处理,才能让孩子知道遇到事情怎么做,甚至在事前如何预防事故发生。
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实践和思考,孩子就会变成越来越成熟。
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而不是让父母的权威压过孩子的想法。
那么,总的来说,结束和孩子的对抗,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01/ 接纳孩子独一无二的成长路径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他的成长节奏。接纳孩子,尊重孩子在当下表现出来的想法是避免教育对抗、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
父母要从本能上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这意味着当孩子不听家长的劝告、犯错或表现不佳时,父母不再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
孩子不够成熟,做事不考虑后果,都是这一年龄段的特点。我们要接纳孩子,并通过言行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做法。
这其中就包括让孩子体验并接受自然结果。比如孩子赖床,就会迟到,玩玩具不好好吃饭,就会饿肚子。行动导致后果,使孩子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在下一次,孩子就会改正自己的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好引导,在事前,告诉孩子行为有可能导致的后果,在事后,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力所不及的问题。
同时,父母要顺应孩子的本能,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比如,如果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绘画工具和空间,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02/ 理解孩子,倾听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梦想和恐惧。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件事情的抗拒时,这往往是他们内心真实感受的反映。
例如,当孩子不想去上兴趣班时,父母不应该简单地强迫孩子去,而是应该耐心地询问孩子的原因,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这不仅是对孩子意愿的尊重,也是一次深入了解孩子兴趣和偏好的机会。
如果孩子表达出对兴趣班不感兴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其他可能适合他们的活动。这样的探索过程不仅能帮助孩子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事物,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一个命令者。
此外,父母还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
当孩子向父母倾诉时,父母要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这种倾听不仅仅是耳朵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它意味着父母要放下自己的观点,真正地去感受孩子的情感,去理解孩子的想法。
这样的倾听能够建立起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受和想法是被重视的。
03/ 正确引导,说话的方式柔一点
正确引导孩子,采用柔和的说话方式,是培养他们能力、避免打压孩子意愿的有效方法。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还要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孩子充分的信心和鼓励。
这样的鼓励能够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当孩子在学习新技能或面对挑战时,父母的话语可以成为他们最强大的动力。积极的肯定如“你很聪明,一定能学会。”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加自信。
相反,负面的批评如“你这么笨,肯定学不会。”则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挑战面前感到畏惧和退缩。
父母还需要接纳孩子的现状,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理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允许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中探索和学习。
如果孩子在某个领域的发展速度较慢,父母应该保持耐心,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逐步进步。这种耐心的等待不仅是对孩子的信任,也是对他们成长过程的尊重。
在正确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避免使用命令和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鼓励和支持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这样的引导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避免教育中的对抗,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不仅能够在技能和知识上得到提升,还能在情感和社交上获得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柔和的说话方式,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石。
最事与愿违的教育,莫过于陷入与孩子的对抗。
这种对抗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还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和激励,而非控制和压制。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变成了权力的较量,教育的目的也就迷失了。
我们应当记住,孩子不是对手,而是我们共同成长和学习的伙伴。正如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教育不是准备生活,而是生活的本身。”
让我们放下对抗,以理解和合作的心态去引导孩子,让他们在爱与尊重中成长,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富有成效的教育环境。
本期图片来源于 深圳·沛狮蒙台梭利托育中心,感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