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家长常常会说出一些这样的话,让孩子变乖。
比如 “再不听话,我就把你扔在这里”。
“再不听话,我就要揍你!”
“再不听话,我就不抱你!”
这几句“再不听话,我就……”百试百灵,几乎没有那一次孩子依然顾着玩自己的,把家长的话当耳旁风。
然而,这些话语就像一个个炮弹,炸毁了孩子安全感的护城墙,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听话,但从长远来看,却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孩子可能会想象自己被独自留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家人的陪伴,这种恐惧感会让他们暂时变得听话,觉得如果自己不听话,就会失去父母的爱。
家长们应该意识到,威胁孩子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用更加温和、理性的方法来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信、有责任感的孩子。
01
每一次威胁孩子
都是对孩子安全感的一次冲锋
面对家长的话语,孩子的妥协往往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和改变,只是出于恐惧,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长期处于不安下的孩子,有可能在情绪、认知、行为和社交上出现问题:
01/ 情绪方面
焦虑:孩子常常会无端感到担忧、害怕,对日常小事也可能过度紧张,比如害怕上学、害怕与陌生人接触。
易怒:情绪容易变得暴躁、激动,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02/ 认知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内心的不安,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或其他需要专注的事情上,做事也容易半途而废。
低自尊: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常常将过错归咎于自己,缺乏自信去尝试新事物或展现自己的能力。
03/ 行为方面
过度依赖:可能会过度依赖父母或其他照顾者,比如时刻要黏着大人,不敢独自睡觉、独自玩耍等。
强迫行为: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全感,可能会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比如频繁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试图通过这些行为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 “确定感”。
04/ 社交方面
社交退缩: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害怕被拒绝或者受到伤害。
难以建立亲密关系:长大后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会遇到困难,比如难以信任朋友、恋人,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担心对方会离开或者伤害自己.
除了带来不安全感,还有的家长会用一些职业来吓唬孩子,比如 “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来把你抓走了。”“再不听话,医生就抓你去打针!”
孩子可能会对这些职业产生错误认知,认为警察、医生是可怕的人,而不是保护他们的人。这种错误认知会在孩子的心中扎根,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正确理解。
除此以外,孩子有可能会对家长的话产生免疫。这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发现了家长只是嘴上说说,并不会真的不管他们。
比如,家长说 “再不听话,就不给你买玩具了”,孩子可能会顶嘴说 “不买就不买”。
这种叛逆行为是孩子对家长威胁的一种反击,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尽管孩子看起来并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里,但是无疑,伤痕已经落下,当我们抱怨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告诉家长的时候,那时候,孩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02
孩子能不能听话
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理解他
并给他固定的规则
孩子顽皮玩得停不下来,可能是因为他们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精力充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探索欲望。例如,一个幼儿可能会因为对新玩具的好奇而沉浸其中,忘记了家长的指令。
有时候孩子玩得太专心,根本听不见家长的话,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比如,孩子在专注地搭积木时,可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造世界中,外界的声音很难传入他们的耳朵。
还有的时候孩子想要试探家长的底线,他们通过不听话的行为来观察家长的反应,以此确定自己行为的边界。
这些都是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只有观察孩子,了解他处于哪个状态,我们才能得出答案——孩子究竟是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足以听从家长的指令,还是想要和家长作对,叛逆一下来展示自己的个性等等。
有很多时候,我们被孩子的“不听话”感到生气,原因就在于我们希望孩子能停止吵闹的行为、停止把事情弄得乱糟糟的行为,或是希望孩子跟随家长的节奏开始下一件事。
如果放下我们在孩子面前的“架子”,我们会发现,让孩子听话,其实并不是我们的目标,让他有序地做事情,能够在规则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个性,才是我们的目标。
想让孩子听话,按照蒙台梭利的理念来说,孩子必须具备能够自如地指挥自己的身体,并且拥有能够集中注意力、听明白话的心智才行。
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我们就会发现孩子控制不了自己。就像我们不让孩子拔树叶,孩子也知道这是被禁止的行为,但是孩子有时就是会忘记这回事,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提醒。
除此以外,我们向孩子讲道理,也得让孩子听进去,让他知道这些道理是有益的,我们不应该违反它。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去遵守。
家长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惩罚的心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在事前跟孩子事先沟通好,确定孩子知道我们想要让他做什么,比如叠衣服,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孩子每一个步骤,以及最终的效果。
当孩子做得不好,或者闹别扭不想完成自己的任务时,要及时指出孩子的问题,告诉他我们得遵守规则,以及为什么孩子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不要急于批评或惩罚,用平和的态度跟孩子讲一讲道理和规则。
即使不是我们当下生活里发生的事,而是孩子在路上和班级里的见闻,我们也可以和孩子讲。只有让孩子真心认可规则,他才会从善如流,真正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比如,孩子因为想看电视而不愿意写作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让孩子既能看电视又能完成作业。
或者孩子在和小伙伴玩耍时发生冲突,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解和包容。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仅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
威胁教育带来的危害是深远而持久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吞噬孩子的自信和活力,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当我们频繁地用威胁的话语来管教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破坏孩子对我们的信任。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可靠,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的威胁会变成现实。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同时,威胁教育也会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惩罚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他们会压抑自己的个性,变得越来越顺从。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为了保护孩子的自信和活力,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孩子需要知道,无论他们做了什么,父母都会一直爱他们。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尊重的,这样他们才会有自信去探索世界,展现自己的活力。
让我们摒弃威胁教育,用爱和耐心去引导孩子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信、有活力的孩子,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
本期图片来源于 深圳·凯西蒙台梭利儿童会所(西海湾园),感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