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制度的存在,让一切思想的产生不再可能丨秦始皇的统一与思想的终结

百科   2024-11-01 13:06   北京  

秦始皇的统一VS思想的终结

中国的思想史有过一个不错的开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老一辈思想家自由地探究天道、人伦、礼法和政治。然而,这样的思想盛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帝制后,思想便被锁进牢笼,戛然而止,后世再无思想家。

这导致后世的人,要么成为“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家,要么成为皇权制度的维护者和卫道士,要么成为皇帝老子的吹鼓手,要么沦为沉迷于诗词歌赋的酸腐文人,而其余更多的人,则一概成为遇官便磕头的顺民百姓。

秦始皇犹如一道闸门,将一切正常思维拦截在了历史之外。此后两千多年,思想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完全沦为了皇权的附庸和臣服。在这样一种体制之下,思想被压缩为四种清晰的模式——害怕、渴望、维护和歌颂皇权。

一、先秦时期的思想繁荣:百家争鸣的自由

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结出成果的时代。彼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分裂造就了思想的繁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学派应运而生,齐放异彩。孔子提出“仁政”的理想,老子,墨子推崇“兼爱”,庄子畅谈“逍遥游”,旬子质疑人性善,韩非子探讨政治的逻辑。这种百家争鸣的景象,都是在秦帝国之前出现的。先秦的政治分权和自由思想氛围,赋予了每个思想家可以直面人生与社会问题。而这一点,正是思想得以产生与繁荣的根本前提。

三、秦统一后的思想困局:皇权至上与思想的沉寂

秦统一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集权时代。焚书坑儒之类的恐怖统治揭示出皇帝权力凌驾于社会和国家之上,以一种极端方式表明了:唯有顺从,才是生存之道。此后,思想逐渐与权力融合,变成了皇权的维护工具,而不再是探索真理的独立领域。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加深了这种情况,儒家成为维护皇权的主导思想,其余学派则或被摧毁,或被驯化,失去了多元性和批判性。后世的历代王朝,思维都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社会难以出现对真理的探索者。人成为维护皇权的附庸,思想成为权力体系中的一环。


四、皇权下的四种思想模式:害怕、渴望、维护和歌颂

在皇权专制的体制下,中国的思想逐渐被简化为四种模式:害怕皇权、渴望皇权、维护皇权和歌颂皇权。

一是“害怕皇权”。皇帝手握生杀大权,稍触龙鳞,便可能身首异处,甚至株连九族,此类事件屡见不鲜,不论是草寇刁民,还是股肱之臣,都被斩杀了不计其数。清朝的文字狱则将这种恐怖推向极致,使得人们在文字和言辞上处处谨慎,思想和言论被迫压抑到最低限度。整个社会因为不安而缄默,因为恐惧而对皇权产生幻想,幻想大丈夫也当如此。

二是“渴望皇权”。皇权在中国文化中被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象征着绝对的支配力和无限的荣耀。因此,渴望获得皇权成了无数人、无数老百姓的幻想。从历史上无数起谋权篡位的事件到民间对“当皇帝”的渴望,思想非常正能量,都逐渐向皇权靠拢。读书人与知识分子的理想,便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三是“维护皇权”。汉代以降,儒家思想逐渐成了皇权的代言人,成为君主统治的合法化工具。孔子的仁义道德,被纳入“忠君”与“尊权”的框架,儒家思想和皇帝制度合流。自此,士人阶层的使命,赤裸地成为以道德的名义服务于皇权。

四是“歌颂皇权”。从诗词文章到庙堂话语,无不将皇权美化为天命的化身。历代文人学士以歌颂皇帝的德行为荣,甚至用自然和天子的象征来美化皇权,将忠诚和尊敬作为思想的终极目标。思想家不再是探寻宇宙真理和人性本质的开拓者,而是赞美权力、维护秩序的鼓吹者。

这,就是中国的思想史。先秦时,出过几个人物,有过一些自由的思考。但是自秦后,思考便不再可能。秦始皇的统一,本质是结束了百家争鸣,终结了思想的历史。

中外概览
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世界、人生和社会,以独特的思考解释科学、哲学和文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