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与局限7|《道德经》第7章:天长地久,关于道德的来源和塑造

百科   2024-11-11 19:56   北京  

道德经  第7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永远都存在。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才永远都存在。因此,有道的人凡事都谦让使让别人占先,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在这章深入探讨了“私”与“无私”的关系,这是关于道德的哲学思考。道德来自哪里来,以及怎样才能形成道德,老子在此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深刻见解,展现了不同俗流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思想高度。那么,老子的道德观是怎样的呢?

一、老子道德观中的智慧

关于道德,中国人的普遍观念是,道德源于教化的力量。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古至今都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过去通过学习四书五经来培养道德观念,而如今,学生们则需要接受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的教育。但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却提出了一个非主流的观点,道德来自于算计。

老子的核心观点是:以无私成其私。这个观点是经过了系列推导,即“不生而生,不先而先,不存而存”,因此,无私而成其私。老子认为,只有无私才能成就私,也就是只有当一个人无私地奉献自己,为他人谋福祉时,他才能真正地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老子谈论“私”与“无私”的关系,实际上探讨了道德的来源与塑造。之所以说老子的见解深刻,是因为老子把道德是建立在坚实的利益基础上,而非单纯的说教。老子的看法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为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老子说,无私方能成其私,反过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想为私,必须先无私。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真正的长远利益,必须要先有道德。同理,一个人要想利人,也需要利己,利己才能更好地利人。利己主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动力之一,市场经济原理很好地说明了一个社会道德的来源: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也会给其他人带来利益。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可以间接地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换句话说,个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看似利己,但实际上,在竞争机制、契约精神、以及法制环境等多重约束下,这种追求往往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促进了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

人生的历练和经验无不告诉我们,道德来自于智慧而非教化,来自于智慧的道德比来自于教化的道德更可靠。单纯依赖教化的道德,要么虚伪,要么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而源自智慧的道德则更为可信,因为这智慧背后是远见,而这远见之中有算计。因此可以说,道德来自于算计,也来自于智慧,进一步说,道德本身就是智慧。如果有人号称为或者自我标榜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你最好第一时间远离这种人——这种话要么出于虚伪,要么出于野心。所以,老子对于道德的洞见包含了更大的智慧和看见,相比强调道德教化的孔子,要深刻得多。

二、老子道德观中的问题

教育和智慧,皆是塑造道德的因素,但仅凭此二者还是不够的。智慧因素虽然重要,但智慧和教育一样,它们都是外在因素。道德来于教育是靠不住,但来于智慧也是存在问题,因为智慧来于算计,充满了利益考量,从而使道德成为附属品。所以,依赖教化和智慧这些外在因素,这不是实现道德的最好结果,必须让道德回归道德。也就是说,必须要强调道德的内在因素,那便是信仰

信仰,是道德的灵魂。当然,有了信仰,也并不能确保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但是,如果没有信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会更值得令人担忧和怀疑。事实上无论一个人的道德多么高尚,都不会是完美的,但一种趋向完美的道德,需要多种教育、智慧和信仰等多种要素的加持。

在孔子那里信仰是缺失的,而在老子这里信仰同样缺。老子看到无私成就私,明白智慧对于道德的重要性,但没有意识到信仰对于道德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对于道德而言,信仰的重要性超越了智慧和教育。信仰对于道德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仰可以为道德提供根基。道德是建立在对善恶、正义、美丑等价值的认同之上的,信仰可以提供这些价值观念的基础,使道德具有更坚实的支撑。信仰和道德准则相辅相成,它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人欲望的道德标准。例如,基督教教义中的“爱人如己”原则,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主要是来自于上帝的命令,对信徒的行为处世有着重要的约束力和指导性。

其次,信仰可以增强道德的力量。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种道德责任感和自律性,它能够激励人们去追求善恶、正义、美丑等价值。对于信仰者来说,他们相信自己的行为将受到上帝的审判或回报,因此会更加谨慎地选择自己的行为。这种信仰意识可以在人们的行为中培养出更高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追求真善美,更有动力去遵守道德规范。

最后,信仰可以引导人行善。一方面,信仰能够帮助人们从正确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信仰可以给人以正确的人生方向,使人能够更好地认识善恶、是非,从而行善止恶。

因此,总的来看,老子的道德观忽视了信仰对于塑造道德行为的影响,缺乏对于超越个人利益和现实因素的深刻探讨。然而,儒家注重通过教化和礼仪教育来塑造人的品格,这往往更难触及人的内心深处,难以引导人们超越个人欲望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信仰不仅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和责任感。在探讨道德问题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以弥补老子道德观中的不足之处,为道德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外概览
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世界、人生和社会,以独特的思考解释科学、哲学和文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