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第二个“梅见”?

文摘   财经   2023-12-06 08:30   江苏  
作者:美玲 
赵敏行  监制:大曼  排版:玉琪
作为新酒饮第一个10亿品牌,梅见穿越行业周期逆势成长的原因何在?


11月29日,梅见史上最酸发布会召开,梅见发布了全新升级的产品体系,以及以东方浪漫主义为主线的品牌主张。


过去几年来,以低度酒为代表的新酒饮赛道火热。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中国低度酒市场规模达6341亿元。


千亿规模的市场吸引了一波玩家的入局,据公开数据显示,仅2021年就诞生了超过5000个“新酒饮”品牌。但遗憾的是,在行业滚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多数产品和品牌已经从市场落幕。


不过,梅见却是一个例外,穿越行业周期逆势成长为新酒饮第一个10亿品牌,背后原因何在?在青梅酒这一细分赛道,从来不缺模仿者和挑战者,为何却没有出现第二个“梅见”?


鱼龙混杂的市场



自梅见成功后,市场上冒出来一堆梅子酒。酒周志走访市场时注意到,国内青梅酒市场呈两极分化,要么是国内低端廉价的产品;而日本的产品,则价格虚高。对于消费者来说,要从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挑选心仪的产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第一,品牌种类多,但各个品牌的品质良莠不齐。


酒周志走访了北京、郑州等地的多家便利店、商超,在果酒区,青梅酒占据重要的陈列位置,品牌则主要以梅见为主。此外,还有很多比较小众的品牌,如雪兰山、九言欢等品牌。


在郑州某家大型丹尼斯商超中,酒水区域的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梅酒的品牌越来越多,什么牌子都有,货架上就有十几种梅酒。


电商平台上,青梅酒的品牌则更多,在拼多多输入青梅酒,可以检索到20个热门品牌,此外,还有大量的自酿青梅酒。不容忽视的是,高速成长的青梅酒市场里,鱼龙混杂。


第二,行业标准不统一,背后的酿造工艺水平相差较大,而消费者难以区分好坏。


白酒资深观察人士杨锦告诉酒周志,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加之准入门槛低,一些梅酒品牌用低价低质的产品抢占市场。


一方面,按照生产工艺的不同,青梅酒大致可以分为发酵型、配制型、浸泡型、青梅露酒、起泡青梅酒等,它们的产品原材料、技术要求、检测手段、理化指标区别很大。而许多梅酒品牌按照各自的生产工艺执行,但对外都叫“青梅酒”。


另一方面,则是标签标注的问题。市面上的青梅酒往往采用“配制酒”或者“露酒”的标准,不同的标签涉及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青梅酒的等级问题,都让消费者难以区分。


对此,白酒分析师李诗寒表示,其实“日本梅酒不是说比国产梅酒厉害,而是在产品、研发、营销上,都走得更早、更远,其实按照规模来说,日本很多酒造,就是小作坊。但是人家能够标准化生产作业,并且形成完整的产品线,这就有了品牌化的基础。”


在杨锦看来,主要还是果酒的酿造门槛低,民间有酿果子酒的习惯,作坊式的企业比较多。“一些小作坊生产的梅酒,不光没有品牌加持,也没有好的基酒供应,缺少对原料品质的把控。”


第三,日本梅子酒大多价格过高,性价比没有优势。而且对于国内的一些消费者来说,品牌认知差。


多位消费者告诉酒周志,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不敢买国内没听说过的青梅酒,在梅见没有出来前,不少消费者选择日本的青梅酒,但堪比白酒的价格,也让他们苦恼。



为什么只有梅见?



多位超市、便利店的工作人员告诉酒周志,当前青梅酒的品牌中,梅见相对卖得较好。在美团等外卖平台上,相较于其他销售数量为个位数的品牌来说,梅见的销量能高出高几倍。


梅见为何能俘获消费者?


首先,解决了梅子的问题,梅见团队真正用心去挑选梅子、做产品。


酿好青梅酒的关键是青梅与基酒。对于前者,酒周志从梅见品牌方面了解到,梅见的研发团队深入到全国核心青梅产区,在广东、福建、浙江、四川、云南、江苏、广西七省的几百个乡镇中寻梅问果。


以青梅的采摘为例,在四川大邑的青梅产区,因为地势陡峭,过去几十年当地传统的采梅方法,是等待梅果完熟之后自然脱落,或是利用竹竿击落。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会对梅果产生损伤。对此,梅见特别增加了“手工采摘”的要求。



其次,解决了基酒问题,纯酿酿造的自然清香高粱酒,为梅见提供了优质的基酒。


好的青梅也需要最佳的基酒映衬。众所周知,青梅酒最怕酒体的味道盖过梅果的香气,对此,梅见的选择是采用以高粱为原料的自然清香高粱酒,因用单一高粱进行发酵,窖池用青石板来制作,最大程度避免了杂菌入窖产生的异味。


以西南清香型高粱酒作为基酒,酒体自带淡淡花果香,以此来浸泡,可以让青梅中醇溶性的酚类物质得以在酒中彻底保留,香气和口感也因此变得立体而丰盛。


正是基于本身过硬的品质,梅见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认可。“对于国内的消费者来说,梅见的利口性更友好,我之前喝过一些日本的青梅酒,但口感过甜,跟糖浆差不多。也尝试过国内其他品牌的青梅酒,但口感又很辣”,杨曼说道,国内的青梅酒品牌不能单纯比拼低价,而是应该将精力放在产品力的打造上。


酒类分析师肖竹青告诉酒周志,以梅见为代表的青梅酒之所以成为样本,与其此前积累的资源密不可分,正是基于背后的团队,对年轻人消费文化、消费习惯有较深刻理解,这种对于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新产品品牌孵化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



低度酒为何缺少现象产品?



低度酒掀起酒饮市场的新风口也让企业看到了更多机遇。


早在2014年,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就已布局低度酒市场,这两年更是加大市场投入、推陈出新。农夫山泉、蒙牛等跨界玩家也瞄准了这一赛道,纷纷跨界推出含酒精或酒精口味饮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兴品牌凭借创意和精准的市场定位成功融资并迅速崛起,成为低度酒市场的新生力量。


不过,在众多的玩家中,现象级产品并不常见。


第一,品牌思维过重,而不是认认真真做产品。


贴牌代工,是当前很多低度酒玩家的做法,一般采用OEM/ODM的代工模式。观研天下曾指出,目前大部分低度酒品牌都采用代工模式,且酒精来源各不相同。


此前华西证券对低度酒行业的调查中也指出,大量被资本重仓的品牌在供应链方面均为代工。这种现象,可以理解,毕竟自建供应链成本极其高昂,这也导致造成了产品差异不大、竞争同质化的局面。对于公司而言,如果想走得长远,绝不是一个好选择。


第二,为创新而创新,过于注重从0到1的思维。


一些低度酒玩家为了让消费者耳目一新,选择独创一个新的品类,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让消费者认知和接受,这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市场教育的成本。比如像kellyone这种气泡酒,花了好几年才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认知。


“梅见创新的本质其实就是在青梅酒这个确定性的市场扎扎实实做产品”。杨锦表示,国内的果酒曾长期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态,梅见就是抓住了这个风口,抢先立起品牌,率先抢占了“品牌=品类”的心智优势。


第三,产品定力不足,缺失做产品的韧性。


与互联网行业不同,酒本身就是一个慢生意,对创新品牌来说,也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在杨锦看来,低度酒的准入门槛并不高,很多玩家更想赚快钱。包括青梅酒在内的果酒,属于新消费品牌,大部分企业走的路线就是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发一发,主要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卖货,以此减少铺货成本。


“实际上这种方式,虽然看着是轻资产运营,但只要广告停滞,销量也就带不动,陷入到恶性循环中。此外,新消费的种草渠道泛滥严重,很多消费者看到广告帖已经免疫。更重要的是,靠广告和潮流感带来的尝鲜顾客结束购买后,复购率过低也需要玩家重视。”



梅见启示录



梅见的诞生,外界人认为是踩中了风口,本质上,这是创业坚持的必然结果。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酒周志,梅见之所以能享受到低度果酒市场带来的消费红利,虽然与其布局前瞻性、营销手段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还是强大的产品力。


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低度酒这个赛道,这些年涌现很多产品,但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一位投资机构资深从业人士向酒周志表示,酒是一个非常注重场景的赛道,但当前很多全新品牌,只是通过线上渠道去营销,没有这种线下渠道的能力,导致难以形成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在他看来,梅见的成功,就是与强大的渠道密不可分。其一是渠道远超其他的同行,尤其是线下渠道能力,快速渗透到餐饮、零售等各大渠道中。其二则是餐饮其实是酒最好的一个销售场景,尤其是低度酒,并不像白酒的高客单价,有些消费者去吃饭,可能会通过其他的渠道购买白酒,带到饭店中,但是像这种低度酒、啤酒这一类的产品,则可以绑着餐厅去卖,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渠道。


酒周志从梅见品牌方面了解到,梅见的销售主要还是以线下为主力,线上线下平台的销售比例为2:8,目前线下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南等地区,几乎所有的网红餐饮店、特色餐饮店和社区便利店内,都能看见大面积的梅见物料和陈列区。据悉,梅见目前已与深圳25000多家餐饮门店建立了合作关系。


梅见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绑定佐餐场景,杨锦则指出,在中式佐餐方面,高度白酒、啤酒等并不具备优势,给了青梅酒机会。


李诗寒向酒周志分析称,“国产梅酒当前的主力在低端,但精品化才是核心,打造出产品的差异化核心势能,参考现在风生水起的一些国产精酿品牌,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但终究来说,相较于白酒而言,梅酒还是一个小众市场,属于微醺市场的一份子,蛋糕还需要进一步做大。”




本文章内,所有出现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均为酒周志原创,如果您有转载或者使用需求,请提前与我们取得联系,并征得同意,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是我们一贯的坚持。

版权、商务、社群
一切需求,请联系本微信。








酒周志
写透白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