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风“贝碧嘉”登陆前5天,复旦大学团队开发的伏羲气象大模型就精准预测出它将在上海浦东新区登陆。伏羲再次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科学领域的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正迎来‘大爆炸’阶段。”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CFFF平台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程远在第二十三届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学术分论坛上表示,AI正在从感知和认知向通用人工智能(AGI)迈进,并有望在科学研究和产业赋能中扮演关键角色。这或许意味着,AI不再只是帮助我们解决眼前的问题,它正在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甚至帮助我们发现未知的科学规律。
OpenAI O1:
AI真的在“思考”?
“
这种推理能力,让AI能够在处理复杂任务时,预先构建逻辑框架,然后一步步执行,使其在数学和代码能力上超越了前代模型。程远引用了一组数据:“在博士水平的科学问答上,O1模型取得了接近80分的成绩,远超人类平均水平。”
”
AI爱因斯坦:
未来的科学家会是AI吗?
“
“我们在复旦的工作,就是通过AI和科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自主发现规律,并帮助科研人员加速探索未知领域。”程远表示,这种双驱动的方式不仅提升了AI模型的有效性,还降低了其对大规模数据和算力的依赖。
”
灰盒模型:
AI如何从“猜”变成“可信”?
“
“两种方法的融合是AGI发展的重要方向,‘黑盒’的快思考和‘白盒’的慢思考相结合打造的‘灰盒模型’会告诉你,它为什么这么做,背后有什么逻辑。”他补充说。
”
程远总结道:
“灰盒可信的AI模型,
正是我们朝着
‘AI爱因斯坦’目标
迈出的重要一步,
AI for Science
将推动科研范式的转变,
深度赋能产业。”
转载来源:上海科技
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处仅作为分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