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1990年大萧条》:管中窥豹宏观经济学之“圣杯”

文摘   2024-10-15 11:06   重庆  

重读《1990年大萧条》:管中窥豹宏观经济学之“圣杯”

—冉叔叔聊斋夜读(第2集)

 

《三洞桥,明天请不要将我遗忘》一文中,我曾聊到,90年7月,我从余家头分配到重庆船厂后,同期和我一起分配到船厂的应届毕业生,三年期间大部分通过考研究生,从此走出三洞桥、走出青草坝、走出了船厂。

我本来一直也是想报考北大厉以宁的研究生,还曾经给厉教授洋洋洒洒写过一封30多页的挂号信,表达我想报考他研究生的志向,同时也借机自夸下我多年自学经济学,特别是对“大萧条”以来世界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动态的认知和阅读经济学著作的读书心得。

其实,在这封给厉教授长信中的核心观点,主要就是我在余家头求学期间阅读《1990年大萧条》一书后的心得体会。因此,本期的“冉叔叔聊斋夜谈”,我们一起来重读《1990年大萧条》,并稍稍展开,聊聊有关“大萧条”的话题,由此远远的管中窥豹伯南克眼中的宏观经济学之“圣杯”。

         

一、唐克先生密切关注,组织翻译出版《1990年大萧条》

87年上半年,莱维·巴特拉的《1990年大萧条》轰动了整个美国,引起国际经济界的广泛关注。

87年9月,由香港东南经济学信息中心杨振汉香港招商局顾问陈肇源及萧向前安子介先生,共同向时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第一副董事长与党组书记的唐克先生推荐了《1990年大萧条》,唐克立即指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际研究所予以尽快出版(在朱嘉明、杜夏的主持下,旋即组织力量,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就将这本书翻译了出来),上海三联书店出版88年3月出版发行,首印4万册(定价2.5元),全书14.6万字,分为九个章节(主要包括序、前言、大萧条会再度发生吗、社会周期规律、美国货币增长的长周期、美国通货膨胀的长周期、美国政府管制的长周期、财富集中与萧条、1990-1996年的大萧条、投资战略、我们如何才能防止另一次萧条?)

88年5月,十分幸运的是我在余家头老图书馆一楼的小书店喜获至宝,同步购得此书(87年5月10日,我也是在一楼小书店喜提了《美国实业界巨子雅科卡自传》)。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管理与经济学教授莱斯特·C·瑟罗,在序中所说:

分析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阐释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寻求对周期循环规律性的阐释,二是寻求对独立无二的事件或个人的阐释。

两者的引人入胜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分析家能够发现周期循环的规律,他就能超越对历史的描述而对未来作出预测,历史作为一门预言性的科学就将变得充满活力。然而,从戏剧性效果来说,独一无二的事件或个人比起那些周期循环规律来,更激动人心。突发性的、未经预测的震荡和出类拔萃人物的结合,会导致激动人心的结果。

可能是同为印度裔学者,莱维·巴特拉特别推崇来自印度的P.R.萨尔卡在1967年出版的《人类社会—第二部》一书中所提出的“社会周期规律理论”,认为社会系由尚武者、智者、聚财者、劳力者四种类型的人组成,社会进化的自然法则随劳力者-尚武者-智慧者-聚财者时代而变化。

莱维·巴特拉充分吸收并不断深化P.R.萨尔卡的理论,进而从货币、通货膨胀、政府调节、萧条4个主要经济变量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变量的周期精确地遵循着每隔30年一同进入峰值期这一特征的模式。其中

从美国货币增长的长周期看,除去19世纪60年代内战的两个10年,在过去的200年里,10年内货币增长率每隔30年上升到顶峰一次,这是美国经济中一个惊人的特点。

从美国通货膨胀的长周期看,近230年来,通货膨胀率每30年出现一次10年峰值期,然后在后两个10年中下降(以30年为周期,每次高峰总是伴随着谷底出现)。

从美国政府管制的长周期看,除去因南北战争引起的干扰,自美国建国以来,放松管制的程度也是每30年达到一次“峰值”。每一次管制的高峰值都与通货膨胀、货币增长的高峰在同一个10年中重合。

从财富集中与萧条看,以往大萧条的真正原因,或者任何类型萧条的真正原因,并非错误的政府政策,而是财富分配极端的不平均。简而言之,萧条不过是伴随衰退而来的金融恐慌的结果。

         

如今回头复盘来看,虽然97年亚洲金融危机要晚7年才爆发;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也是姗姗来迟,比莱维·巴特拉预测的1990年大萧条整整晚了18年。但是他十分推崇的“P.R.萨尔卡社会周期规律”的理论与方法论,至今还是很有启发和学术价值。

为避免大萧条的再度发生,莱维•巴特在第9章“我们如何才能防止另一次萧条?”中提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模型:

他积极倡导要遵循P·R萨尔卡的“累进利用论”(累进、利用和理论的合并词),果敢开始根本的改革,这既是根治社会弊病又是根治经济弊病的有效药,改革将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以及一个理想的经济体系。

这个理想的经济体系应具有如下特征:

1、最低工资能满足一个家庭的食、住、衣、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基本需要(貌似比“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是要差辣么一点点)

2、这个经济体系对每个人提供足够的物质鼓励,使他们努力工作,享用他们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成果。(同样强调努力工作,要有劳动成果获得感

3、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低,但经济增长率高(看来要实现两低一高都太难哒)

4、该经济体系所受到的外力的骚扰达到最低限度,从而没人会遭到过渡的艰难困苦,这种不可预测的打击造成的艰苦定期地困扰一个社会(再次体会到邓公89年2月26日会见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说的“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的重大历史意义)

5、税收制度公平而没有漏洞。(人类都有实现共同富裕的诉求)

在此,要提醒大家的是,巴特拉的上述论著仅是一家之言,他按照自己特有的逻辑推断出自己的结论。我们要应用唯物辩证法对此加以分析和判断。

同时,我也相信,今天在此“冉叔叔聊斋夜读”(第2集)中重读《1990年大萧条》,不管你是崇尚劳力者尚武者,还是崇尚智者聚财者;不管你是青春懵懂的少年,还是饱经世事的成年人,通过阅读经典要么能够帮助你亲近思想的土壤,找到那些决定未来的种子;要么能够唤起你重读经典的热情,或生发出一种在闹市的拐角处偶遇古人的惊喜。

         

         

         

         

二、伊丽莎白女王“惊天之问”与大萧条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美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国和日本帝国等)的经济危机,大萧条使美国及整个资本主义陷入危机之中,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期间,幸好有毕其一生研究大萧条的伯南克出任美联储主席,这是漂亮国国人的幸运。从一定程度上,伯南克正是基于他长期的学术研究成果,采取果断措施,并在与保尔森、盖特纳组成的货币政策“三剑客”之协同努力下,才大大缩短了危机痛苦的时间,从而避免了类似1929年大萧条的噩梦再次在美国延续发生。(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问题,后续会有一次专门夜读来讨论;伯南克、保尔森、盖特纳等作为拯救金融危机的操盘者,三人先后分别都出版了专著进行解读)。

比如,本·伯南克,作为美国经济学家,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关于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研究的专著就有:《大萧条》、《行动的勇气》、《灭火》、《21世纪货币政策》。

还有,盖特纳的《压力测试》、保尔森的《峭壁边缘》、亚当·图兹的《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

国内研究大萧条和金融危机,非常著名的专著就是前副总理刘鹤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2008年11月,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视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面对很多在座的著名经济学家时,忍不住发问:“你们都是伟大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就没有预测到危机的发生呢?”,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女王的质问,大家面面相觑,场面非常之尴尬。(“伊丽莎白之天问”)

其实,要准确回答伊丽莎白之天问,还真不是辣么容易的事情。正像伯南克在《大萧条》开篇书中所说的: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大萧条不仅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持续影响着宏观经济学家们的信条、政策建议和研究过程(这一点常常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三、主要经济学流派对大萧条的解释(简要观点)

自1929年大萧条以后,不同经济学流派的很多经济学家试图对“大萧条”作出合理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除我们从小受教育和必考科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以外,其他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主义的解释、货币主义的解释、奥地利学派的解释和伯南克站在全球化视角对“大萧条”研究的解释。

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强调了总需求的不稳定性,他认为正是总需求的急剧下降,导致了“大萧条”的出现。

弗里德曼,作为货币主义领军人物,对“大萧条”的原因则进行了富有“弗里德曼魅力式”的简单而有力的解释,指出“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变化,即直接由20世纪30年代初货币供给的的收缩引起。(最早将大萧条作为货币现象)

穆雷·N·罗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是自米塞斯和哈耶克之后现代奥地利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基于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的理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了美国上世纪20至30年代的经济状况,对那场发生在上世纪初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代表性著作《美国大萧条》中,他认为大萧条不是因为政府实行了“自由放任主义”的政策引起的,而恰恰相反正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使然;对于金融领域,巴斯罗德采取了反中央银行的立场,批评了中央银行违背金本位原则,而对金融货币领域加以干预的做法,认为这样对长期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伯南克,作为毕生研究大萧条的著名学者,不再将研究仅仅限于美国自身的情况,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从一个全新视角研究“大萧条”。伯南克认为,总需求的下降是大萧条的重要原因,造成总需求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围内的通货紧缩;而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又是一战后重建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先天不足(当然美国的恐慌也加剧了世界通货紧缩的严重性)。

         

四、致敬唐克先生

光阴荏苒,历经三十五年后,站在2023年初夏这个时点,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回头来重读莱维·巴特拉的《1990年大萧条》,虽然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比巴特拉预测的1990年大萧条,要来的晚了很多年,但我认为重读经典依然会带给我们新的启发。

正如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所言:

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的作品

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些书,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想到了在当年财经图书极度缺乏的年代,以国家化视野和远见卓识,积极引进出版《1990年大萧条》的唐克先生。

唐老先生,在改革开放和国门洞开之初,“作为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第一代开拓者(协助荣毅仁先生工作),勇于创新,胸怀国际视野,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广泛开展中外经济技术合作,密切关注90年代世界经济情况和走势,特别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理论最新动态有着超强的敏锐性,第一时间组织翻译出版了《1990年大萧条》。

在此,为表达向唐先生的深深敬意!谨将“百度百科”唐克先生的个人简历附注如下

唐克(1918年3月-2013年12月5日),男,1918年3月出生,江苏盐城人,北京外语学院俄语系毕业,大专学历。

1937年12月起任徐州五战区青年救国团宣传干事、新四军河南确山县竹沟教导队学员、民先豫南地方部队队长。

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起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员、后方留守处政治处宣教干事、直属政治处宣传教育股股长、军医处政治指导员,第五支队教导大队教导员,八路军五纵队政治部统战科科长,苏北解放区阜东县县长,射阳县县长,抗大五分校政治部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解放区开鲁县县长、乾安县委书记、黑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黑龙江省企业管理局局长、东北工业部经济处处长、基本建设处处长等职。

1950年10月后,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副局长,石油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地勘司司长、副部长、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75年6月起,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部长、党组书记,石油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第一副董事长与党组书记,中国康华发展总公司董事长 。

2013年12月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唐克是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代表 。

         

此情此景,我又仿佛陶醉在吴晓波在《影响商业的50本书》中所描述的那般美妙时刻:

万里星空下,时间辽阔无边,在静静的阅读中,思想将统治黑暗,把发生在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一切,凝结为生命绽放的秘密

最后,我坚信:紧随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向前,伴随国内经济学界对“大萧条”的持续研究和“中国式解释”的完美叙事,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一定会迎来摘取宏观经济学“圣杯”的那一天!

祝福伟大的祖国!祝愿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孜孜以求的中国经济学人们!

         

         

   

1、莱维·巴特拉,《1990年大萧条》,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3月第1版。

2、本·伯南克,《大萧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1929年大崩盘》,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4、穆雷·N·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海南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  

商界重庆
重庆人关心的财经资讯、商业故事和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