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天华溥管理咨询集团“十五五规划”系列研究,如需要索取更多“十五五规划”研究资料,了解中天华溥“十五五规划”服务内容,请移步公司官方网站(www.cn-huapu.com),或致电中天华溥咨询集团市场部全国统一电话:010-63773770/4000662215。
即便不用数据来证明很多人也都能了解到,天津近年来已经持续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反向焦点”,自从率先在全国开展经济数据的“挤水分”工作后,天津的经济增长情况就一直在全国平均增长数据的边缘徘徊,每次对天津有期待的人们在年终数据的排名中都会增添了一份新的失望。许多人也会发出灵魂的拷问:天津的经济到底怎么了?
产业集群的缺乏使天津经济缺乏战略厚度
从城市经济发展GDP的总体数据来看,天津的经济体量已经稳稳的排到了全国十名开外,并且有被宁波和青岛超越的极大可能性,抛却天津在数据统计上的保守因素,这种经济规模体量的排名也着实难以令众人满意。
那么在GDP经济总量排名的背后,我们也从其他一些数据上可以得到天津经济不景气的验证。
作为全国老牌工业基地,即便是到今天为止,天津自身乃至全国大多数人,对天津未来经济发展的定位、认为天津能够触底反弹的主要依赖仍然来自于第二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第二产业来提振天津的经济,是未来可行的增长方向。
作为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竞争主战场的第二产业发展,我们需要认清一个现实,也就是重点城市的产业竞争不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换句话是,城市发展到目前这个水平,城市的工业竞争是来自于产业集群的竞争,通过产业集群的效应放大城市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放大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单个企业的暂时优势已经对天津城市规模成长的发展作用有限。
但是我们来看一看天津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到底怎么样。
天津作为北方的重点城市,位于我国三大城市经济群的京津冀城市群,根据2023年发布的《民营经济驱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长三角区域表现突出,共有47个产业集群入围百强榜,粤港澳大湾区共用14个产业集群上榜,而作为中国第三大城市群的京津冀仅有4个产业集群上榜。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京津冀城市群上榜的4个产业集群全部位于北京和河北,根本没有天津产业集群上榜,从这里可以看出,天津的产业聚集效应非常糟糕,不但在全国范围内默默无闻,即便在自己城市所在区域内也是籍籍无名。
产业集群伴随着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企业聚集以及整条产业链的扩张,这种产业聚集和扩张虽然不如某个大型企业、某个重大项目落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显得那么快速和显著,但是随着产业集群的扩张,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却是无法复制的。
同时,某个大型企业的落户或者某个重大项目的落地,带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是不稳定的、比较受制于该企业对城市本身带来的反制效果,就如富士康于郑州的影响一样。而产业集群的形成虽然时间较久、过程比较慢,但是一旦形成以后则不太容易受某个企业的影响,具有较为持久的战略厚度,是城市产业发展长久的竞争力所在。
天津在过去经济发展较快时期更多的依赖于经济开发区外资企业的落户以及在天津港周边地区央企项目的落地,万吨乙烯项目、空客组装项目虽然单一项目规模较为客观,但是其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无法担负起经济发展的全局重任。
先进制造业的落伍使天津经济发展缺乏纵深
虽然凭借着直辖市的影响力与政策导向,天津市在滨海新区相继落地了一些大项目,但是在国家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则是乏善可陈,新型产业布局步伐较慢、方向性不强、产业聚集性较差,缺乏领头的头部企业,是未来天津经济发展持续失血的主要原因。
在国家公布的45个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中,与天津有关的只有一个“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这个与天津有关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也是沾了北京与河北的光,天津企业在这个产业集群中的分量非常有限。
在相关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中,覆盖了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等多个产业板块,并形成了从技术研发、临床试验到检测审批、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的全产业链条。在产值方面,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实现了超6000亿元的产值,但是我们看一看其中的核心代表企业涉及到天津的只有两家,即凯莱英和天士力。
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京津冀健康产业集群”中,天津入围的两家核心企业存在感都非常低,从2023年年度营业收入中也仅仅高于近两年问题集中的“科兴生物”,低于其余的其他七家企业。也可以说,天津在仅有的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中,也完全属于配角的角色,其存在感甚至低于三线城市石家庄。
从“民营经济驱动产业集群”与“国家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两方面来对照,我们对比一下天津市的直辖市竞争对手上海、重庆与北京,天津的数量为1个且存在感非常低(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上海的数量为5个,北京3个,重庆3个(重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重庆汽车产业集群、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天津不但远远落后于老牌直辖市上海与北京,还在这方面被新晋直辖市重庆给压了下去。而仅仅一个重庆汽车产业集群,就已经达到了万亿级规模,其中整车企业就有19家,涵盖轻、重、客、微、轿全谱系,带动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1200余家落户重庆,观之不可谓不令人叹为观止。
缺乏头部企业是天津无法打造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
我们之前说过,除了一些国家重点项目落地天津之外,天津的大型企业还有类似于空客的外资企业,这两类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并不是天津市国资委控制的地方国企,带来的结果就是天津对这类企业的控制能力有限,天津市国资委难以发挥这些企业的引领功能实现国资布局,打造产业集群的目的。也就是说,虽然天津有大型企业落地,但是天津本地没办法控制人家,这些企业也不会按照天津市的要求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献策献力。
异地资本来津虽然带动了天津本地企业的竞争性,但是这些资本由于具备全国甚至全球布局的灵活性,自然也不会甘受某个地区的限制,一旦区域给予的资源或者政策不够,那么很有可能流动到其他地区,不但无法发挥带动区域经济的作用,还会为了讨好这些资本留下而带来某些资源的错配,影响到整体的区域产业布局与地方经济调控。
而作为天津本土的国有企业,由天津市国资委控股的国有企业,从目前的布局来看大部分难以承担起天津产业集群的培养与推进的重任,从而在天津经济规模化成长上难以发力。能够担任区域产业集群布局的企业一定应该是该区域的一级国有企业,也就是说天津本地的产业集群的布局与推进,应该由天津市国资委直属国有企业来承担重任。
我们将天津市国资委直属企业(市管)与国资委代管企业(委管)企业做了简单的归类分析,发现天津市一级企业数量最多的领域是“功能型、公益型”国企,共有11家,主要负责天津市区内的路、桥、水、气等领域的开发、建设、运营和维护,以轨道集团、水务集团、城投集团为代表,还有一些功能型国企主要负责区域开发建设与运营,比如泰达集团、天津港、农垦等。公益类、功能型国企除了传统的平台功能外,基本都拥有一定的所涉产业领域内的投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类企业在全国各个省市、各个城市的企业布局都相当雷同,首先由于天津市作为直辖市管辖地理区域较小,难以形成较大的产业纵深空间,规模难以无限制的扩张,同时由于自身规模有限的局限性,搭载在该领域的产业层面也难以规模化展开,比如搭载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高科技智能常规做法,由于缺乏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就很难像山东高速、北京轨交一样的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聚集。因此从这类企业来看,仅仅作为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运营的主要载体,无法发展出带动天津自身差异化、规模化成长的产业基因。
天津市市属一级企业数量第二多的是“投资控股型企业”,简单的划分我也可以把他们称为“两类公司”:资本投资公司和资本运营公司。
应该说两类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国有资本投向以及国有资本进退的功能,通过这种功能的有效发挥慢慢的形成城市的产业聚集。这本来是两类公司设想的一个美好愿望,暂且不说这种仰望的设想是否合理,只谈到天津市目前可以称为两类公司的企业,除了“天津津融投资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属于市管企业,其他六家均属于“委管企业”,如果我们的认识不错的话,也就是说委管企业规模与重要性尚且达不到市管企业的标准,暂时以国资委直接管理的方式代为管理,一旦找到合适的地方就会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一级企业框架内,变成二级公司甚至三级公司,其在经济能级上所发挥的作用也一定会大打折扣。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根据我们对多地国资布局的观察与研究,两类公司要想发挥作用,一定要依赖以产业公司为核心的经济布局,如果当地产业的布局中缺乏一个核心的产业公司,那么两类公司进行资本布局以及资本进退的功能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也就是说,两类公司要想发挥作用,一定要依靠产业公司这个“定盘的星”。而我们在后边将继续谈到天津市产业型公司的布局难以令人满意,同时也一定会极大的限制“两类公司”对产业集群规划的推动作用。
以银行、证券、信托为主要业态的金融类企业在数量上并排排在市属一级企业的第三名,仅比“两类公司”少一个。如果我们仅仅从金融类企业布局来看,天津的金融资本布局并不完善,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北方重要的金融中心,天津市并没有一家大型的保险类企业,等于说金融产业的布局是瘸腿的。
金融产业布局对一个特大型城市的产业布局以及宏观经济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这些金融产业必须掌握在地区政府手中,可以用作本地区产融结合、资本运作的工具。天津的金融类企业的主要问题还是影响力或者实力有限,在同行业影响较大的渤海银行到2023年底总资产才达到1.73万亿,相比较上海浦发银行的9万亿,北京银行的3.75万亿差的不是一个量级的水平,同时也间接反映出三大直辖市在经济发展上的规模差距。
金融类产业的布局对实业产业布局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除了大型金融产业的布局以外,以各类基金为主的小型金融类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津一直希望在北方重要港口、北方重要工业城市与经济中心的牌子下加上北方重要的金融创新示范区,也寄希望于于家堡、响螺湾等地优质的市政建设以及政策配置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金融类企业。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这一计划在十几年来一直在被反复提出、实现目标的时间也在被反复推迟,目前外界对这一目标的期望已经越来越小了。
金融对产业的支持作用难以有效的发挥,即便是产业有心发展,金融企业在资本协同上也难以有力,对天津市产业集群的发展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虽然天津市管一级产业类企业的数量达到6个,但是从其主要业务来看都难以对天津这种特大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我们可以看一下属于天津市管企业的几个产业类集团公司,业务布局主要是旅游(天津旅游集团)、食品(天津食品集团)、纺织(天津纺织集团)、化工(天津渤海化工)、轻工(天津渤海轻工)、装备制造(天津百利集团)。先不说这几个集团的具体发展,仅仅从主营业务来看,对天津市这样一个特大型直辖市来说,直观的感觉就是缺乏国家重点产业、领先型产业的基本布局。除了一家百利集团涉足了装备制造、一家渤海化工涉足了重化工业,其他几家企业基本都从事着食品、纺织、旅游类的业务,并且这些企业如果单独拿出来,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地位都非常有限,难以形成在产业内的引领功能。
我们先看看天津旅游集团,虽然说近两年天津的旅游搞的比较火爆,但是说句实话天津属于旅游资源比较匮乏的城市,之前多年来天津旅游仅仅依赖于天津的后花园蓟州以及海滨的塘沽勉强充充门面,虽然最近将五大道民国旅游风推了出来,但是五大道及其附属区域(如意式风情区)区域范围太小,难以形成持久的旅游消费目的地。即便不考虑这些因素,天津市作为直辖市这样一个体量,旅游产业完全不足以成为天津的城市支柱性产业。
一个城市的旅游产业一定属于附属型产业,利用旅游提高域外人民的关注度,拉高城市的认知度,反过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又推动城市硬件基础设施以及软件政策环境的打造,目的是吸引人才与产业的落户生根。旅游产业的产业链太短、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且分散,更多的功能是富民而非强国,不能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主要产业支柱。
天津旅游集团自身的业务布局主要集中在酒店板块以及旅游服务板块(旅行社等),缺乏旅游基地等收费类项目,也缺乏附属于旅游基地带来的规模性收入,五大道、蓟州民宿等重要主题旅游虽然会带来大量的客流,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性收入而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结果就是叫好不叫座。之前一些人批评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叫好不叫座,游客如织但是收入有限,那其实是因为大家没有注意到大唐不夜城带来的附属型收入才是其核心收入,只不过因为大唐不夜城隶属于上市板块,当地政府有意的将利润留在了当地,而弱化了上市公司利润的一种手法而已。而对于天津旅游产业而言,连这些能够做的产业协同都不具备。
天津食品集团较天津旅游集团的布局较好,已经从概念上形成了农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农业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这是符合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反而可以注意到,在许多省市将这部分产业称为“农投集团”,而只有天津叫做“食品集团”。
农业领域在某些时候借助于农业工业化发展是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与利润,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但是农业产业的最大要求是应该具有广阔的农业纵深腹地,也就是说无论是农业工业化、还是农业第三产业,都需要农业的第一产业来支撑,需要广阔的农业种植面积、需要广阔的养殖基地给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以及生产养殖基地。比如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已经相当高,已经形成了多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食品类集团化产业,产值非常可观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
但是作为一个寸土寸金、管辖区域有限的直辖市来说,天津农业产业化的前景则缺乏基本条件。难以提供大规模的种植与养殖基地,成为天津打造品牌农业的最大掣肘,也制约着天津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此时天津的农业产业应该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农业工业化,也就是食品工业化发展方面,可能这也是天津的农业板块不叫“农投”而叫“食品”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一看天津食品集团的食品工业布局,粮油和调味品产业规模有限,在国内的知名度不够,带来的影响有限。王朝葡萄酒原来是国内三大葡萄酒品牌之一,但是如今已经没落,虽然属于食品集团的一个重要业务板块,但是由于其中外合资的背景,天津对其施加影响的力度还是有限的。天津二商集团的迎宾肉类是食品工业发展最适合的方向,“迎宾”的品牌也在国内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我们从外围了解到,“迎宾”肉类制品的规模太小,与国内肉类制品巨头相比实在不值一提。我们看看国内肉类巨头雨润集团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2021年雨润集团在重大重组之后,其上游屠宰及下游深加工肉制品业务的年产能已分别从5265万头和31.2万吨大幅降至335万头和5.6万吨,而我们看看天津食品集团目前还是仅仅拥有年屠宰生猪120万头,加工熟肉制品6.3万吨的生产能力。可以想见天津食品集团在肉类制品上的工业化能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天津食品集团主要业务布局
天津食品集团餐饮品牌的连锁化、地产领域的规模化都没有形成优势,难以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布局中承担重任,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也就是说,作为农业(或者食品)产业,是有可能成为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的,但是对于直辖市天津来说则不太可能,农业产业的腹地要求、规模要求、空间要求都是直辖市不能满足的,这暂且不论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水源污染更是直辖市这类区域不能容忍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大型农业投资集团均处于不发达地区,这里才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天津渤海轻工完全属于一个散装的企业,本来就是把之前已经不符合产业发展模式的一轻集团、二轻集团合并组建的一个控股型集团性企业,虽然资产总额也有六十多亿元,但是由于其主要方法是将之前承载天津工业辉煌时期的部分没落品牌打包管理、收取股权收益,而从产业整合上再无亮点。
从业务分布来看,渤海轻工涉足的产业达到了六个主要领域,分别是食品饮料板块(代表品牌有山海关汽水、津酒)、精密机械板块(代表品牌有海鸥牌手表)、塑料制品板块、运动健康板块(代表品牌有飞鸽牌自行车)、家电家居板块和精细化工板块(代表品牌有天女牌油墨和郁美净系列)。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这种业务布局下,渤海轻工肯定无法成为某个产业领域的引领者,也不可能凭借集团的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渤海轻工的旗下品牌
天津纺织集团由天津纺织工业局改制而来,目前主要以园区运营、贸易物流、高端制造为主要业务。从整体的布局来看,天津纺织集团似乎还是具备了某些产业集群打造的基本理念与路径,通过投资50亿元在天津的空港新区打造了天津纺织工业园的方式,形成了纺织行业的全产业链打造,似乎具备了产业集群打造的条件。但是天津纺织集团要想为天津市打造出一个以纺织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其间的距离还非常遥远。
首先天津纺织集团规模太小,作为市属一级企业而言实力不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末,集团资产总额208亿,营业收入211.5亿元,利润总额2.26亿元,进出口额20.8亿美元,这样一个资产体量还包含了产业园区的资产收益,而真正在制造领域的资本投入就显得乏善可陈。同时200亿的收入其中一部分来自于贸易和资产租赁,来自于制造业的产业也寥寥无几。
天津纺织集团的主要业务布局
其次天津纺织集团缺乏核心企业,带不动纺织集群的发展。目前天津纺织集团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是“天纺标”,主要业务是纺织行业的检测和标准化认定,检验检测、科技研发、标准信息、计量认证是其四大主营板块,也就是说,天津纺织集团唯一的上市公司不是做制造的,也不是做贸易的,而是做纺织行业中边缘的不能再边缘化的检测业务与标准认定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天纺标的整体规模非常有限,在股市强力反弹的2024年11月,其市值也不过30亿元,而其营业收入和利润情况就更难称道。
天纺标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数据
第三也就是最关键的,目前天津早已不是纺织重镇,江浙、福建、山东与辽宁在这方面早已赶上或者超过了天津,特别是浙江一带已经形成非常完善的纺织集群,而江浙与福建的服装产业在正是在这种背景的支持下做出了新的一片天地。反观天津,无论从纺织产业链还是从服装品牌终端来看都已经被远远的甩在了后边,仅仅依赖于天津传统化工产业的底层支撑在纺织原材料的出口贸易上还能维持一小部分的竞争能力。
即便是天津在纺织行业能够依托于天津纺织工业园后发先至、重现辉煌,这样一个相对夕阳的产业也不会适合于天津这种直辖市的发展,其产业过程带来的污染也是天津这种直辖市所难以处理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说纺织行业既不能、也无法给天津产业集群的构建带来一些机会。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在天津市属于一家实力比较雄厚的产业型集团,由于天津在化工产业的领先地位,渤海化工在多年的重组整合之后已经拥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5户,一家上市公司。集团拥有有效专利1698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科研院所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截止2023年底,集团资产总额1297.81亿元,营业收入561.02亿元。
渤化集团聚焦主业优化布局,相继建成了临港渤化园、大港精细化工基地和南港渤化新材料产业园三大综合性化工基地。立足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轻烃化工四条产业链的基础,实现“耦合联动发展”,依托南港、临港两大沿海港口的优势,实现“港化一体发展”,形成了“集群、集聚、集约”的产业发展布局。这属于典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也以园区为主轴带动了一大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工产业链。
化工产业的规模大、产业带动性较强,渤化集团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布局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但是渤化集团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核心企业能力不强,唯一的上市公司渤海化学2023年营收只有32.25亿元,作为一家化工企业规模太小,而且主营业务还包含一部分磁卡业务和印刷包装业务,从而间接的告诉我们渤海化学是通过天津前上市公司环球磁卡借壳上市的。
重化工产业虽然重要,但是并不属于先进制造领域范围,在国家产业集群的政策中也并没有重点倾向,当然即便如此化工产业也是天津市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是天津市经济规模的重要贡献行业,只不过由于缺乏领军企业,集团整体规划能力不强,难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挥。
天津唯一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相关的市属一级企业只有一家天津百利集团了,首先百利集团是天津市属独资企业,这与已经将主要股权卖给了TCL的中环集团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天津可以通过国有独资股东的身份通过百利集团进行宏观产业调控。其次,百利集团近年来重点培育智能电气装备、绿色能源装备、通用机械装备三大产业,也基本上算是抓住了高端制造、先进制造的边缘。第三百利集团的营收规模还可以,2023年集团全口径营业收入达到了971亿元,几乎是渤化集团的两倍的水平,旗下现有企业51家,其中一家上市公司。
虽然具备了以上三个有利的条件,但是百利集团仍然在产业集群、特别是高端产业集群的打造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首先百利集团三大主营业务板块的主要产业基本都属于中间产品,也就是说百利集团的几乎大多数产品都是零部件类型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为终端的品牌产品提供配套的。这种产业布局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业链的带动效应有限,反而会容易受到终端品牌产品的制约,从而会按照终端品牌的要求而采取异地化建厂生产,将产能带出天津的风险。
百利集团三个主营业务板块的产品布局
其次,百利集团旗下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百利特精规模太小,企业规模的成长速度很慢,缺乏核心产品,面临着严重的发展瓶颈。通过公开资料我们观察到,百利特精从事智能输变电设备的生产,具备智能电气元件及部件、成套装备和特种泵系统研发能力,主要产品有高压电网动态无功补偿SVC、SVG、低压开关、互感器、高低压配电柜、电磁线、线圈、定子嵌线、铜排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建筑、工矿企业、国防、船舶、能源、石油化工等领域。我们可以看一下,首先百利特精提供的都是配件类产品,在“产品—集成—解决方案—终端设备”的产业进程中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种类过多,缺乏核心产品,品牌力度不够,这都造成企业缺乏核心的竞争能力,只是产业链上被整合的对象,更何谈对产业链的控制力。
百利特精历年的收入结构
总结一下天津未来经济发展的问题
天津经济的问题是未能打造数个产业集群,未能打造产业集群的原因是由于在市属一级企业的布局中缺乏产业整合与引领能力的产业类集团。即便是在化工领域有渤海化工、装备制造领域有百利集团,但是由于两者主要产品布局集中在初级原材料、中间产品,只是产业链中的某个基础环节,这种产业链布局缺乏对产业的整体引领与宏观布局的能力,反过来还会受到拥有强大品牌的终端产品影响而使天津本地的经济能力产生逃逸现象。
我们可以看一看其他大型城市的产业集群布局,深圳有比亚迪为核心的汽车品牌作为产业引领、TCL、康佳等品牌为核心的家电引领、华为等品牌为核心的电子终端引领、广州有广汽品牌的汽车产业链、上海有上汽集团,重庆有长安集团,即便是长沙还有三一重工、青岛还有海尔集团,这些具有超级终端品牌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凭借其强大的品牌能力能够逐步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逐渐本土化,围绕在终端产品周围形成产业集群的力量。
而反过来看天津市的产业布局,成规模的或者是不具备品牌效应的化工原料产品或者中间装备配件产品,或者是停留在上世纪的轻工产品,根本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布局以及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
市属一级企业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腰部,腰如果不硬的话就很难让天津的经济脊梁挺起来,天津在“十五五”期间应该在市属一级企业中打造具有产业聚集效应的终端品牌,通过终端品牌的打造逐步形成一个或几个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效应形成经济规模的倍增,目前天津市属一级企业的布局仍然停留在散装状态下,是难以实现未来五年经济重新腾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