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父亲与朋友小聚,酒过三巡,父亲的朋友愁眉苦脸地开启了吐槽模式。
他本是街角便利店的老板,守着那一方小天地三十多年,虽说不上大富大贵,倒也安稳度日。
可如今,他满心愤懑,直言这外卖平台“太缺德”,恨透了当下红红火火的即时零售,只因它像一场汹涌潮水,把自家小店的生意冲击得七零八落。
大家好,我是即时零售刘老实。
今天和大家聊聊“谁在恨即时零售”这个话题。
其实,在刘老实看来,像我父亲朋友这般对即时零售心怀恨意的,大致可归为两类人。
第一类是执着坚守线下传统模式、迟迟不愿拥抱互联网变革的“顽固派”。
遥想当年淘宝初露锋芒之际,多少实体店主视其为洪水猛兽,在街头巷尾痛骂不迭。
他们笃定,网购不过是昙花一现,实体店铺才是零售根本,顾客总归要进店触摸、挑选商品,那才是购物“正道”。
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并未因他们的抱怨而稍作停留,那些沉浸在往日荣光、拒绝改变的商家,眼睁睁看着客源被分流,生意渐趋惨淡。
有的服装店,曾以独特款式、贴心服务在当地小有名气,却因不屑于上线网店,最终在租金压力与客源流失双重夹击下无奈关张;还有街边文具店,老板固执认为学生和办公族定会按惯例上门采购,错过电商拓展时机,当网购文具凭借丰富种类、便捷下单和送货上门俘获大批消费者后,也只能在冷清店面中喟叹往昔。
相似剧情,在网约车诞生时再度上演。大批出租车司机联名抗议,指责网约车“抢饭碗”“扰乱市场秩序”,他们习惯了在街边揽客、按表计费的传统模式,不愿适应线上叫车、智能派单的新玩法。
可乘客却被网约车的便利深深吸引,指尖一点,车辆即到,价格透明,还能提前规划行程。那些抵触的司机,即便满腹牢骚,也挡不住行业变革大势,唯有少数顺应潮流、加入网约车平台的司机,收获了更稳定客源与收入,而那些坚守“恨念”、固步自封者,只能在被压缩的市场缝隙中艰难求生。
如今面对即时零售,这类人依旧秉持旧观念,觉得便利店就该是周边邻里上门,靠地缘优势和日常寒暄维系生意,却不知消费者已被即时配送“惯坏”,足不出户、手机下单、半小时收货渐成日常,不愿改变,便只能在时代浪潮中被越甩越远,恨意也在生意凋零中愈发浓烈。
另一类,则是一头扎进即时零售领域却未能如愿盈利的“失意者”。
当下,即时零售无疑正处蓬勃发展“风口”,巨头纷纷入局,资本大量涌入,市场规模以惊人速度扩张。但繁华背后,并非人人皆能分得一杯羹,诸多怀揣发财梦的商家,反倒成了验证商业模式的 “累累白骨”。
有的小超市,听闻即时零售火热,匆忙与外卖平台签约,上架商品、配备骑手,满心期待订单如雪片飞来。
可运营中才发现,成本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平台抽成、骑手配送费、保鲜仓储投入,一道道“成本关卡” 让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同时,不懂线上运营规则,商品陈列毫无亮点、营销活动无人问津,在竞争惨烈的线上货架中迅速被淹没,每日订单寥寥,入不敷出。
还有夫妻小店,看着同行借即时零售风生水起,跟风入局,却没考量自身商品特色与配送适配性。店内SKU少,店铺流量过低,平台各种满减活动也打乱了其店内价格体系;又因缺乏对配送范围、高峰时段运力的精准把控,常出现超时送达,惹恼顾客,招致差评无数。
本以为投身即时零售是致富捷径,结果却深陷泥沼,前期投入打了水漂,对这看似美好的商业模式,怎能不心生怨怼?
他们恨自己没抓住红利,更恨即时零售这潭水“看着浅,实则深不可测”,一腔热情被冰冷现实浇灭,只剩不甘与恨意。
然而,恨并不能扭转乾坤。
即时零售是消费升级、科技赋能下的必然产物,它融合线上便捷与线下即时体验,重塑零售版图。
对于“顽固派”,与其在抱怨中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学习互联网营销、接入外卖配送体系,为店铺开辟线上 “第二战场”;对 “失意者”,当沉下心钻研运营之道,优化成本结构、打磨产品品质、精通平台玩法,在试错中摸索盈利路径。
时代从不等待犹疑者、怜悯失败者,只有顺应变革、积极破局,方能在即时零售浪潮中站稳脚跟,将“恨” 化作奋进动力,解锁零售新篇,否则,也只能在行业发展的洪流中,被裹挟着渐行渐远,徒留遗憾与恨意。
撰文:刘老实
排版:柯不楠
校对:十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