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尹晓波Sci. Bull. :水可以作为一种辐射冷却材料

文摘   2025-01-10 14:35   山东  

转自能源光电子

     尽管现代冰箱可以随时轻松制冰,但古代波斯人能够无需此类设备便从浅池中获取冰。即使环境温度高于冰点,冰仍能在晴朗的夜晚形成。这种夜间的结冰现象是因为水面朝向天空,通过大气透明窗口(8至13 μm之间)向外太空辐射热量,导致水温降至环境温度以下。然而,在阳光下实现白天制冰仍然是一项引人入胜且充满挑战的目标
    借助最近在白天地面辐射冷却方面的进展,通过最小化太阳能热量吸收并最大化通过大气窗口的向外热辐射,现在已经可以在白天实现低于环境温度的冷却。虽然自然界中的材料难以满足这些苛刻的要求,但水却表现出对白天辐射冷却有利的光学特性,例如低太阳吸收率和接近于1的中红外发射率。在本研究中,证明了水具有良好的白天辐射冷却性能,并利用水开发了一种白天辐射冷却装置。最重要的是,展示了在白天暴露于天空且环境温度仍高于冰点的情况下,液态水可以在无需蒸发冷却或额外能源消耗的条件下自行结冰。最近的一篇论文研究了在辐射冷却器下方冻结的水驱动的被动脱盐过程。香港大学尹晓波教授与西交大研究者合作本研究中的不同之处在于,证明了水本身可以作为一种辐射冷却材料,在昼夜间都能冷却至低于冰点。 

      

  • 创新性地利用液态水作为白天辐射冷却材料
        液态水首次被用于白天辐射冷却,其优异的光学特性(96%的太阳反射率和0.94的热辐射率)超越了大多数专门合成的冷却材料,展现了天然材料在辐射冷却领域的巨大潜力。

  • 实现了在阳光直射下的白天制冰
         通过优化水膜厚度(最佳厚度为30 µm),即使环境温度高于零度(最高8°C),水冷器依然能够在白天实现冰的形成。测试中水冷器实现了最高低于环境温度12°C的降温效果,证明其强大的辐射冷却能力。

  • 系统量化了水膜厚度对冷却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与理论结合,明确了水膜厚度对冷却效果的关键作用:当水膜厚度为20 µm时,冷却器实现了6°C的最低温差及72 W/m²的最高冷却功率;而过薄(5 µm)或过厚(50 µm)会导致性能下降,揭示了优化厚度的重要性。



      液态水的电磁吸收是一个引人关注的主题,具有许多重要的应用。图1a显示了水柱深度在0.25至25 μm波长范围内吸收99%光线所需的厚度。显著的吸收深度表明水在吸收太阳光方面效率较低。例如,要吸收99%的蓝光,水柱深度需要达到93米。在近红外(NIR)范围内,仅有少数吸收线位于970、1200、1450和1950 nm附近。然而,由于NIR波长范围内的总体太阳能量远低于可见光波长范围,总太阳吸收率相对较低。对于相同厚度的薄膜,水的太阳吸收率低于许多已报道的辐射冷却材料,例如PMMA、PDMS和PET等聚合物材料。另一方面,由于分子间振动,水在中红外电磁波段具有强吸收特性。液态水的中红外光谱包含三个主要吸收带:主要特征是2.94 μm处的共价OH键伸缩振动,其次是6.06 μm处的弯曲振动带以及14.81 μm处的氢键摇摆振动带。因此,水被认为是一种在中红外波段具有高度吸收性和发射性的材料,可用于诸如蒸汽生成和热调节等热应用。
图1

     低太阳吸收率与高红外发射率的结合,使水成为白天辐射冷却的潜在候选材料。显然,水的太阳吸收率和热发射率都与厚度密切相关。为了制造一个高效的基于水的辐射冷却器,必须适当地确定水膜的厚度。此外,为了通过太阳透明的水层反射所有太阳能量,可以使用由金属铝(反射率约为0.94)或银(反射率约为0.97)制成的底部反射镜。    

      液态水会在环境中蒸发。为了确保冷却效果完全来源于辐射冷却,而非蒸发冷却,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水必须被严格密封以防止蒸发冷却效应。其次,密封方式不能干扰水的热辐射。最后,需对水膜的厚度进行精确控制。图1b展示了实验装置。水基辐射冷却器采用夹层结构,包括反射基底、液态水膜和中红外透射盖板。为了精确控制水膜厚度,使用不同厚度的光学透明丙烯酸(OCA)双面胶带作为间隔层,使水膜厚度范围从5到150 μm。

      反射基底需要同时具备太阳光和热辐射的反射性,因为我们需要比较不同厚度水膜冷却器的冷却效果。为此,实验中采用了热蒸镀200 nm厚的银层涂覆硅片作为反射基底。盖板材料必须对可见光和红外光透明,以确保水的热辐射不受阻碍。氟化钡(BaF₂)满足这些要求,其在0.3至13 μm的光谱范围内具有很高的透过率(1 mm厚度的T400–760 nm为92.9%,T2.5–16 μm为96.7%)。此外,BaF₂通常不与水发生反应,是冷却器盖板的理想选择。虽然聚乙烯(PE)在中红外区域也具有相对较高的透明性且不与水反应,但其柔韧性无法确保水膜厚度的精确控制。而OCA的高粘附性能够有效密封水膜于BaF₂与镀银基底之间,防止水蒸发及蒸发冷却。

        通过采用平面相干电磁辐射传播方法,可以对装置的光谱反射率进行评估,假设所有材料层均为分层结构。图1c所示,水对可见光高度透明,因此在给定厚度范围内可见光反射率几乎保持不变。在近红外区域,出现了1.45和1.93 μm两个吸收带。此外,在中红外范围(3–6 μm和6–13 μm)内观察到两个宽的反射率峰。根据光谱结果,计算得到的太阳光反射率和红外发射率如图1d所示。随着水膜厚度的增加,太阳光反射率下降,而红外发射率上升并在水膜厚度约为50 μm时趋于饱和。因此,为了在红外发射率不再增加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太阳光反射率,最佳水膜厚度应低于50 μm。水冷却器属于接近黑体的宽带型,因为其在整个红外光谱范围内具有接近于1的发射率。

    通过综合考虑水冷却器的太阳光反射率、热发射率以及通过MODTRANS计算的大气透过率,我们求解了补充材料中的公式S1,以确定在特定天气条件下(水冷却器的稳态温度,空气温度为8 °C,相对湿度为40%,太阳辐射强度为600 W/m²,对流换热系数为8 W/m²·K)不同水膜厚度下的性能。结果如图1e所示,亚环境温差和冷却功率随着水膜厚度的增加,初期迅速上升,随后逐渐下降。这种趋势的初期增长是由于热发射率的增加,而随后的下降则归因于水膜更高的太阳吸收率。最佳水膜厚度约为20 μm,在此厚度下,水冷却器实现了6 °C的亚环境冷却和72 W/m²的最高冷却功率。过厚或过薄的水膜都会降低冷却性能。如图1e所示,在此天气条件下,厚度为20 μm的冷却器表现最佳,其温差比厚度为5或50 μm的冷却器约高1 °C。

图2

    随后,制备了如图2a所示的水冷却器,并选择了三种不同的厚度(5、30和50 μm),具体取决于可用的间隔层。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UV–VIS-NI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样品进行了波长范围为300 nm到16 μm的光谱测量,如图2b所示。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预测高度一致。

     液态水作为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此前从未被探索用作白天辐射冷却材料。与为辐射冷却器专门合成的大多数材料相比,液态水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低太阳吸收率和高热辐射率)。在本研究中,香港大学尹晓波教授与西交大研究者合作通过控制水膜的厚度,冷却器实现了96%的最佳太阳反射率和0.94的热辐射率。24小时连续实地测试验证了其低于环境温度的冷却性能,并证明在直射阳光下且环境温度高于零度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白天辐射冷却制冰。然而,由于白天辐射冷却器的制冷能力有限,要使水冷器中的水结冰,环境温度需低于约6°C

      尹晓波,现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教授和物理学教授,是香港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学者,南京大学本科,史丹福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毕业。在加入香港大学前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工程学院Bruce S. Anderson讲席教授,机械工程系、材料系、和物理系副教授。尹晓波教授长期从事纳米光学、光电子学、辐射传热以及微纳功能材料的规模化制造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是美国光学学会(OSA)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是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之一,受邀在国际会议与各高校及研究单位做邀请报告百余次,并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包括卡弗里杰出青年讲座学者和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摩尔和其家族私人基金所设立的发明创造奖。他的研究工作广为Nature,Science等学术期刊,以及经济学人等杂志作专题或评述报道。



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