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能源光电子
创新性地利用液态水作为白天辐射冷却材料
液态水首次被用于白天辐射冷却,其优异的光学特性(96%的太阳反射率和0.94的热辐射率)超越了大多数专门合成的冷却材料,展现了天然材料在辐射冷却领域的巨大潜力。实现了在阳光直射下的白天制冰
通过优化水膜厚度(最佳厚度为30 µm),即使环境温度高于零度(最高8°C),水冷器依然能够在白天实现冰的形成。测试中水冷器实现了最高低于环境温度12°C的降温效果,证明其强大的辐射冷却能力。系统量化了水膜厚度对冷却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与理论结合,明确了水膜厚度对冷却效果的关键作用:当水膜厚度为20 µm时,冷却器实现了6°C的最低温差及72 W/m²的最高冷却功率;而过薄(5 µm)或过厚(50 µm)会导致性能下降,揭示了优化厚度的重要性。
低太阳吸收率与高红外发射率的结合,使水成为白天辐射冷却的潜在候选材料。显然,水的太阳吸收率和热发射率都与厚度密切相关。为了制造一个高效的基于水的辐射冷却器,必须适当地确定水膜的厚度。此外,为了通过太阳透明的水层反射所有太阳能量,可以使用由金属铝(反射率约为0.94)或银(反射率约为0.97)制成的底部反射镜。
液态水会在环境中蒸发。为了确保冷却效果完全来源于辐射冷却,而非蒸发冷却,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水必须被严格密封以防止蒸发冷却效应。其次,密封方式不能干扰水的热辐射。最后,需对水膜的厚度进行精确控制。图1b展示了实验装置。水基辐射冷却器采用夹层结构,包括反射基底、液态水膜和中红外透射盖板。为了精确控制水膜厚度,使用不同厚度的光学透明丙烯酸(OCA)双面胶带作为间隔层,使水膜厚度范围从5到150 μm。
反射基底需要同时具备太阳光和热辐射的反射性,因为我们需要比较不同厚度水膜冷却器的冷却效果。为此,实验中采用了热蒸镀200 nm厚的银层涂覆硅片作为反射基底。盖板材料必须对可见光和红外光透明,以确保水的热辐射不受阻碍。氟化钡(BaF₂)满足这些要求,其在0.3至13 μm的光谱范围内具有很高的透过率(1 mm厚度的T400–760 nm为92.9%,T2.5–16 μm为96.7%)。此外,BaF₂通常不与水发生反应,是冷却器盖板的理想选择。虽然聚乙烯(PE)在中红外区域也具有相对较高的透明性且不与水反应,但其柔韧性无法确保水膜厚度的精确控制。而OCA的高粘附性能够有效密封水膜于BaF₂与镀银基底之间,防止水蒸发及蒸发冷却。
通过采用平面相干电磁辐射传播方法,可以对装置的光谱反射率进行评估,假设所有材料层均为分层结构。图1c所示,水对可见光高度透明,因此在给定厚度范围内可见光反射率几乎保持不变。在近红外区域,出现了1.45和1.93 μm两个吸收带。此外,在中红外范围(3–6 μm和6–13 μm)内观察到两个宽的反射率峰。根据光谱结果,计算得到的太阳光反射率和红外发射率如图1d所示。随着水膜厚度的增加,太阳光反射率下降,而红外发射率上升并在水膜厚度约为50 μm时趋于饱和。因此,为了在红外发射率不再增加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太阳光反射率,最佳水膜厚度应低于50 μm。水冷却器属于接近黑体的宽带型,因为其在整个红外光谱范围内具有接近于1的发射率。
通过综合考虑水冷却器的太阳光反射率、热发射率以及通过MODTRANS计算的大气透过率,我们求解了补充材料中的公式S1,以确定在特定天气条件下(水冷却器的稳态温度,空气温度为8 °C,相对湿度为40%,太阳辐射强度为600 W/m²,对流换热系数为8 W/m²·K)不同水膜厚度下的性能。结果如图1e所示,亚环境温差和冷却功率随着水膜厚度的增加,初期迅速上升,随后逐渐下降。这种趋势的初期增长是由于热发射率的增加,而随后的下降则归因于水膜更高的太阳吸收率。最佳水膜厚度约为20 μm,在此厚度下,水冷却器实现了6 °C的亚环境冷却和72 W/m²的最高冷却功率。过厚或过薄的水膜都会降低冷却性能。如图1e所示,在此天气条件下,厚度为20 μm的冷却器表现最佳,其温差比厚度为5或50 μm的冷却器约高1 °C。
图2
随后,制备了如图2a所示的水冷却器,并选择了三种不同的厚度(5、30和50 μm),具体取决于可用的间隔层。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UV–VIS-NI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样品进行了波长范围为300 nm到16 μm的光谱测量,如图2b所示。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预测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