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材料的控温奥秘

文摘   2025-01-11 11:26   山东  


相变材料是指在物质发生相变(通常指一级相变)过程中,可以吸收或释放大量能量(即相变焓)的一类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级相变过程中,理论上温度是不变的。正是由于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能够吸收或释放大量能量,并且温度保持不变的优异特性,使其在许多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相变过程中,每种材料单位质量能吸收或者释放的热量,就是我们所说的相变潜热,单位是J/g。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物质的相变潜热大小?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工业和科学界寻求高产量、低成本人造高潜热材料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与潜热相对的是比热容。通过比热容计算的量往往是显热,即不发生相变的情况下,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显热伴随着温度变化,因此不具备控温的能力。在控温领域,材料依靠的是其相变潜热。

根据以上对相变潜热的定义,我们进一步观察相变潜热在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相态变化过程中的大小,相态的变化一般指的是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换,而液态转变为气态(汽化)过程中的潜热往往要大于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熔化)过程中的潜热大小。例如,水的熔化潜热为334 J/g,而汽化潜热高达2260 J/g。可以看到,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相态变化的潜热大小是显著不同的。

我们再来看下不同物质发生同样相态变化的不同潜热大小。

具体来说,物质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这些不同的构成方式的内部包含了不同的化学键,比如说水分子由共价键组成,铁单质由铁原子的金属键组成,氯化钠分子由氯原子和钠原子的离子键组成。

而即使由相同的化学键组成物质的情况下,也存在构成物质的方式的不同性,比如说水是以分子态存在,水分子内部由共价键组成,常态下水分子之间是由氢键结合的;二氧化硅内部也由共价键组成,但二氧化硅不存在独立的分子,常态下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以共价键形成的网络结构;与水相比,二氧化硅只存在共价键,不存在分子间的氢键。

通过下列熔化潜热和汽化潜热的列举,可以看到不同的化学键,以及物质内部的不同的结合方式,影响了物质的潜热值,以及它们的熔点和沸点。

常温下为液态的水和乙醇为例,水的熔化潜热为334 J/g,而乙醇的熔化潜热为109 J/g;水的汽化潜热为2260 J/g,乙醇的汽化潜热为841 J/g。

常温下为固态的聚乙二醇和石蜡为例,聚乙二醇的熔化相变潜热为150-220 J/g,石蜡的熔化相变潜热为80-120 J/g。

常温下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和氨气为例,二氧化碳的升华相变潜热为573 J/g,氨气的汽化相变潜热为1370 J/g。

同样常温下为固体的铁、二氧化硅和氯化钠为例,铁的熔化潜热为272 J/g,二氧化硅的熔化潜热为1500 J/g,氯化钠的熔化潜热为406 J/g;而铁的汽化潜热为6300 J/g,二氧化硅的汽化潜热为13800 J/g,氯化钠的汽化潜热2924 J/g。

通过以上的数据列举,显然说明了熔沸点和相变潜热大小没有关联性,因为熔点超过1000℃的铁的熔化潜热比熔点在0℃的水的熔化潜热低,而熔点在801℃的氯化钠的熔化潜热比水要高;同时也看到了同样以共价键组成的水和二氧化硅的熔化潜热和汽化潜热差异巨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物质的相变潜热呢,在这里我们讨论的相变是物理过程而非化学过程,而物理变化过程其实是分子或原子间距离发生了改变,而决定分子或原子间距离的是分子或原子的结合方式,即之前提到的不同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以及分子或原子的动能大小。

以水为例,固体状态下,水分子主要以氢键结合,每个水分子形成4个氢键,而在液体状态下,由于水分子的运动自由度远高于固态下,因此平均每个水分子形成的氢键是少于固态状态下的4个的,同时液态水分子的动能大于固态下的水分子,因此可以认为固体水和液体水中氢键以及水分子的动能的能量差之和就是水分子的熔化潜热,同理可得,气体水和液体水中氢键和水分子的动能能量差就是水分子的汽化潜热,而气态水分子之间的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几乎没有氢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简单认为,水的熔化以及汽化过程,克服的主要是氢键对于水分子的束缚力,水分子内部的共价键并没有遭到破坏。

现在我们再来看二氧化硅,固态二氧化硅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的网络状结构,同时这种网络结构非常稳定;液态的二氧化硅中,硅原子和氧原子之间仍然主要通过共价键连接,但部分共价键已经发生了断裂,即固态的一个单一网状结构变成了液态的多个不同的网状结构;而气态的二氧化硅是由单个二氧化硅分子组成的,大量的共价键在汽化的过程中被破坏,而共价键的强度远超氢键,因此破坏共价键所需要的能量远超破坏氢键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解释了为什么二氧化硅的熔化潜热和汽化潜热都比水要大得多。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决定物质相变潜热的因素是在该物质发生相变过程中需要破坏的化学键或者分子间作用力所需要的能量大小。在这里不讨论分子动能了,因为决定动能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而讨论破坏每种物质的化学键所需要的温度相当于讨论该化学键的强度大小,而从铁、二氧化硅、氯化钠的熔沸点可以看到,克服化学键的过程是一个高温过程,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常温过程,这个温度区间比较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使用场景,所以,在这里仅讨论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是由什么决定的。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有两种:氢键和范德华力。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氢键,氢键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电负性强的原子(如氟、氧、氮)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通常表示为X-H···Y,其中X和Y是电负性强的原子(如F、O、N),而H是氢原子。

还是以水和乙醇为例,之前的内容提到了,水的熔化潜热为334 J/g,而乙醇的熔化潜热为109 J/g;水的汽化潜热为2260 J/g,乙醇的汽化潜热为841 J/g;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都为氢键,且氢键均由氢和氧构成,但每个乙醇分子最多可以形成2个氢键,而每个水分子最多可以形成4个氢键,所以乙醇分子之间的氢键比水弱,因此其潜热值相对较低。进一步可以看到,同样的氢键组成方式,依然有决定氢键数量的其他因素,这一点也是值得讨论的,但这里不做进一步展开了。

范德华力是一类分子间或原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这些力不是由化学键(如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产生的,而是由于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瞬时偶极矩和感应偶极矩引起的。有关于偶极矩的定义在此不作展开解释了,我们可以简单认为分子质量对范德华力有比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就越大,因此潜热值也越大。例如,戊烷的分子质量为72 g/mol,其熔化潜热为116 J/g;己烷的分子质量为86 g/mol,其熔化潜热为151 J/g。

好了,讨论到这里,对以上内容进行一个初步总结,基于日常使用的温度区间,我们初步探讨了什么是潜热,决定其大小的因素有分子间作用力、相对分子质量等因素,而事实上相对分子质量也是通过影响范德华力从而影响分子间作用力,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基于日常使用的温度区间,影响潜热的核心变量就是分子间作用力。

在初步了解了潜热的概念后,我们就可以深入探讨相变材料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其他事项。由于我们在最开始介绍了,相变材料是一种控温材料,因此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每种材料发生相变的理论温度,以及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否能遵循这个理论发生相变的问题。下一篇我们将研究是什么东西决定了相变材料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相变温度和理论的相变温度之差,即过冷度。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为推动相变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与成果分享,相变材料论坛组委会搭建了一个专业交流群。该群汇聚了石蜡、脂肪酸、无机盐、金属、相变微胶囊、相变蜡等多种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单位、原材料供应商、相关生产设备制造商、检测仪器企业,以及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等产业链上下游精英,欢迎大家进群交流。

扫码申请加入群聊

请备注“进群+姓名、单位、研究/行业方向”


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