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公共文化空间的提档升级,是衡量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为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特别推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栏目,深入挖掘、展示和推广其新亮点与新模式。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国内首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
博物馆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展览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呈扇形环绕运河文化广场,造型独特,以平坡结合和开放式的格局,将室内外融为一体,古运河及桥、船、埠巧借为活的展物。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
地址
杭州市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1号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6:30
(16:00以后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
(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安排)
博物馆于2006年10月1日建成免费开放,并于2023年进行提升改造。改造后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突出运河南端和在地特色,整体展线疏密有致,在流线变换中注重节奏感,展览阐释注重观众体验。
新的展览体系由1个常设基本展《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变迁与影响》,1个常设特展《因河而兴:大运河与杭州城的故事》,2个专题展《运河保护 杭州风范》《千年运河 源正流清》,1个数字体验区《大运河数字驾驶舱》组成。
序厅在LED屏幕上采用数字影像技术,讲述大运河漕运故事,展现大运河沿岸重要节点城市的历史风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博物馆2023年改造后展出藏品600余件,多件展品为首次展出,内涵丰富。
这是一幅咸丰年间工笔画,长26.08米,宽0.28米,主要反映长江以及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航道的示意图,有河道、湖泊、船闸、船只以及河道两岸的城镇、风土人情等。
斛是旧时量粮食的容器,一般多方口,方底,口小底大,一斛等于五斗。明清时如宋,折今35.8公斤。
过去运河上的漕船上载粮有一百斛到三百斛不等。在交粮时,要核对数量,叫作“起米过斛”。就是将米由斛内取出,用斛量,过斛时用拉长声的腔调报数,叫作“唱斛”。有“唱斛之声相闻,米粮之景时见”之说。
这张清末同治年间运河水上运输的发票,长28厘米,宽28厘米,上印有“顺风快利”四个字,表现了船家希望一帆风顺、早日获利的吉祥期盼。上面除了列出一路所应开支的银两项目之外,还有“随身行李大小不计件,客自检点”的提醒。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形式和载体,结合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的要素,推出一系列体验活动及研学项目。
“博物馆的节日之旅”文化系列活动立足传统文化艺术,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结合线上线下形式,根据特定节日的文化内涵,设计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比如书法、绘画、手工、茶艺、汉服、戏曲、皮影、舞蹈、影像、游戏等等。
通过近距离实践体验的方式,让参与者既获得过节的仪式感,又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体味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传播载体的多元化。
“运河十二时辰,运河十二人生”系列研学项目,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人文内涵,引领大家沉浸式体验大运河千载岁月中的瑰丽画卷。
前四次研学体验活动已成功引领参与者穿越时空,亲历运河读书人赴京赶考的知识求索之路;模拟运河人物苏东坡,在诗酒风流中感悟其忧国忧民、豁达洒脱的人生哲学;学习运河廉洁人物的清廉事迹,树立廉洁自律的价值观;体验运河民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即将开启的第五篇章——“漕丁历险记:找寻遗失的时光宝图”,本次研学体验将围绕馆内藏品“京杭运河漕运堪舆图卷”展开,以运河漕运为背景,大家将化身为勇敢的小漕丁,投身一场充满挑战与发现的历史探险之旅。
*转载声明:稿件转载,须经授权,感谢支持!
由于微信公众号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每次阅读文章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每次推送的文章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