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i
“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新岁的仪式感,少不了一桌浓郁饱满的团圆饭。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苏东坡这话说得既豪迈又得意。地大物博的中国,孕育了丰富的食材。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春节的本意是庆祝丰收。时至今日,无论山川湖海,无论四季轮回,一桌地道的团圆饭也始终没有离开人们生长的属地。
浙江面积虽小,却集结了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东部蜿蜒的海岸之外,更有繁星般的海岛。复杂多样的地形,滋养了浙江的万千风物,也塑造出一地一式,一家一味的团圆味道。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家”即“屋檐下面一只猪”,意味着有家的地方就有猪。
清代杭州美食家袁枚曾在其所著的《随园食单》中,细腻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这本书将猪肉单列一类,取名“特牲单”,含41道菜品,远超牛羊鹿肉“杂牲单”的13道。
金华两头乌@金字火腿
农耕文化中,猪是生活富足的象征。江南农业发达,尤其是良田广布的杭嘉湖、宁绍平原和有着“浙江聚宝盆”之称的金衢盆地,充裕的食物边角料养肥了年复一年的家猪,也让浙江人练就了烹饪猪肉的十八般武艺。
在嘉兴人的记忆中,春节餐桌上的“C位”始终被同一道菜占据着,这道菜就是酱猪蹄髈。
@恺沐
制作酱蹄髈,需选用本地特有的嘉兴黑猪,取三四斤重的上等猪后蹄,用一定比例的盐和花椒揉搓均匀,再投入酱缸中浸泡数日,然后将其捞出,迎接风吹日晒的洗礼。
腌好的酱蹄髈只需简单加热,便能还原那份醇厚滋味。酥而不烂、肥而不腻、皮软肉香、咸甜适中的酱蹄髈,极具江南乡土风味之长。有些地方在烹饪酱蹄髈时还佐以鸡、鸭同煮,更是酱香、肉香、鸡鲜、鸭鲜俱全。
如果要选一道菜来代表绍兴年味,那么一碗集合了咸味、鲜味、甜味和粮食香气的霉干菜扣肉会是许多本地人的答案。
霉干菜,也叫乌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别。汪曾祺在《人间至味》中说:“绍兴人三天两头就要吃一次,鲁迅一辈子大概都离不开霉干菜。”
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霉干菜的独特魅力,必然要使之与肉相搭配。
将肥瘦相间的五花猪肉焯水后捞出,投入酱汁腌入味,之后用热油煎炸至金黄,出锅后迅速投入冷水,如同铸剑淬火一般,肉皮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已经剧烈变形,呈现沟壑纵横的虎皮纹。
接着将肉切大片,皮朝下码放至碗中,加入酱汁、黄酒与霉干菜,直至食材像小山一样隆起,再入锅蒸制。
当蒸好的食材被反扣至盘中,一碗造型别致、大方得体,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的霉干菜扣肉就可以上桌了。
金衢盆地北部,兰溪人过年,餐桌上往往少不了一道经典菜式:一屉浑圆敦实的萝卜肉圆。
@食叙蛋糕
传统的兰溪肉圆个大饱满,寓意团团圆圆,主要材料有夹心肉、白萝卜和红薯粉。
夹心肉要取金华明星猪种两头乌的五花肉;萝卜要挑个大实诚,内里不空心的。把肉和萝卜分别切丁,加入料酒、酱油,少量盐、糖、姜腌一下,再将肉丁、萝卜丁和红薯粉混合调味就可以上蒸锅了。
@营养美食推荐官
小孩子看着蒸锅上缓缓冒出的白气,闻着从锅缝里悄悄溜出来的香味,口水就不由自主地在口腔里打转。
出锅后趁热咬上一口,肉的丰满和萝卜的清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红薯粉的黏糯,滋味十足,十分过瘾。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以山为主体的自然家底,涵盖了各式山珍。
杭州以西的临安,百万亩竹海绵延无尽。春节前后,冬笋尚未下市,早出的春笋已经冒头。当地人的团圆饭中,随处可见笋的身影。
@You are my sunshine
选取春笋最嫩的中上部切段,加以重油、重糖烹制,一道色泽红亮、鲜嫩爽口的油焖笋是春笋独挑大梁的重头菜。
将面团摊薄,包以冬笋丝和荠菜碎,卷成圆筒后入油煎炸,一盘金黄酥脆的春卷,是迎春的吉彩。
还有腌肉炖春笋、笋干老鸭煲、盐煮笋……临安人的团圆饭,几近一桌浓墨重彩的全笋宴。
台州仙居,山隐水迢,如有仙人居住其间。如此清幽静谧之地散养生长的三黄鸡,是浙江人制作白斩鸡的首选。
@神仙大农
将处理好的三黄鸡整只放入滚水中焯水,这样既能去腥,还能让鸡皮收紧。再用大火烹煮十余分钟,熄火后加盖焖制,后投入冰块水中降温,让鸡肉定型、皮肉分明,并替换凉水浸泡至鸡身冷却。
沿着骨缝成块切好的三黄鸡,色泽清亮,骨髓带血,鸡皮与鸡肉之间会形成一层透明的凝脂。拾一块入口,鸡肉鲜美含汁,不油不腻、不柴不硬,再配以四色蘸酱,色香味俱全。
地处浙江西南的庆元,人称“浙江小西藏”。原始纯净的生态环境,让无数珍稀动植物在这里安家,其中就有千百年来庆元人赖以生存的香菇。
岁末年初是庆元香菇丰收的时节。别处的餐桌上,香菇经常在大鱼大肉的狂欢中沦为小小配角,但在庆元,人们却对它倚重有加。
生长在冬日海拔800米以上的“241香菇”,鲜菇嫩滑清香,干菇脆而浓香。待香菇泡发,只需少许食盐,以山泉水炖煮,一碗纯粹本真、鲜香独具的香菇汤,是庆元人的私藏年味。
浙江以水为名,千万年来,水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奔流不息的浙江水,塑造了勇立潮头的浙江人,也滋养出了数不清的江河湖鲜。
@杭小白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江底沙多淤泥少,加之潮涌频繁,因此水产腥味少、口感好。
要问钱塘江里有哪些江鲜,84版的《萧山县志》这样写道:“本县钱塘江水域鱼类品种约有115种,分29科。”在这众多江鲜之中,尤以鲻鱼为一绝。
胡鉴/摄
明代孙升在京城做官,想到鲻鱼的鲜美,不由得思念起了故乡,有诗为证,曰:“思归夜夜梦乡语,何事南宫尚曳裙。家在越州东近海,鲻鱼味美胜鲈鱼。”
钱塘江中下游的杭州湾海口,江域广袤,藻类丰富,淡水与海水交界处非常适宜鲻鱼生长,因而鲻鱼资源丰富。一道榨菜脑烧拉钓鲻鱼,是慈溪名菜之一,也是慈溪年桌上的常驻嘉宾。
@慈溪市慈溪菜研究会
“水好不过新安江,养得淳鱼肥又美。”
沿钱塘江溯流而上,上游新安江碧绿澄澈,拦坝蓄水而成的千岛湖以“天下第一秀水”著称。良好的水质造就了淳安丰富的渔业资源,当地鱼味馆的团圆饭更是一桌难求。
@杭州日报
关于吃鱼,淳安当地还有种说法:“鲢鱼头,青鱼腰,鲤鱼尾巴稍。”意思是不同种类的鱼,各自最美味的部位。
声名在外的千岛湖鱼头是当地年桌的“镇桌之宝”。取体量将近鱼身一半的花鲢鱼头,在背鳍前缘至腹鳍后缘下刀平切,清洗干净后,旺火急烧,先以猛火炖至30分钟,待汤色尽出后,再移入砂锅继续煨煮,最后加以适量盐调味即可。
一锅正宗的千岛湖鱼头汤色奶白醇厚、浓郁鲜甜,没有丝毫鱼腥味,吃饭之前先喝一碗,暖身又养胃。
都说“草木不敌三秋”,太湖的湖鲜却是越往秋冬越肥美。其中,“太湖三白”至鲜至美:银鱼剔透、白虾晶莹、白鱼鲜亮,是湖州年菜的重要食材。
@南浔巨人君澜度假酒店
白鱼脂肪厚实,肉质鲜嫩,最宜清蒸;白虾壳薄须软,口感鲜甜,适合生腌;银鱼炖蛋,拥有丰富的蛋白质,嫩滑爽口,十分下饭。
“三白”中,由于白虾出水后很难存活,当地的渔民常常将其在盐水里焯熟后晒成干,正月里走亲访友时带上几份当作年礼,也颇受亲友欢迎。
浙江拥有4000多个海岛、6400多公里的超长海岸线、26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以及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丰富的海洋资源,让浙江人早早实现了海鲜自由。
吃海是一项学问,沿海人民早已深谙时令与大海的关联。冬天霜冻以后,螃蟹开始凝膏,之后天气越冷,蟹越壮,膏越红,直到春节前后,红膏几乎占据整个蟹壳,享用螃蟹的最佳时机也就到了。
在宁波舟山地区,透骨新鲜的红膏呛蟹上桌了,才叫过年。
挑几只“别别还会跳”的新鲜红膏蟹,洗净,蟹肚子朝上,放到一个大小合适的甑里。加入配比合适的盐水,添葱姜去腥、些许白酒增香,做完了这些,再在蟹顶压上一小块石头,或一个大盘子,腌制数个小时即可。
这一过程体现的就是呛蟹的“呛”字,盐分会驱散了蟹肉里多余的水分,让肉质变为紧致,再从充沛的咸味中释放出糯口的甘甜。如想让风味发挥到极致,可先拿到速冻箱里冻硬了,再吃。
斩蟹,摆盘,只要将橙红蟹膏尽数露出,这道菜就有了灵魂。此时红膏如玛瑙,蟹肉如白玉,夹上一块蟹肉,沾一点醋后送入口中,无需用牙齿咬开壳,只要用舌头轻触顶端的红膏,就能感受细腻无比的鲜甜。
“无黄鱼不成宴,无黄鱼压不住好年。”宁波以南的台州,春节的餐桌上必定少不了一条色泽金黄,极致鲜美的大黄鱼。
在烹饪黄鱼这件事上,台州人民各家有各家的独门秘籍。
从清蒸黄鱼、酒香黄鱼、红烧黄鱼到黄鱼焖饭、黄鱼年糕、黄鱼豆腐汤、黄鱼鲞……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而要论最传统、年桌上“出镜率”最高的,当属家烧黄鱼。新鲜的黄鱼入锅略煎至两面微黄,再下入配料煸出香味,浇入黄酒和沸水用猛火烧五六分钟,浓郁的酱汁将黄鱼包裹,滋味渗透到每一寸鱼肉中,成就出一道朴实动人的年菜。
“鳗鲞酱鸭挂满窗,酱油肉晒起黄霜霜。”提起年味,温州人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屋檐下的酱油肉、酱油鸭、鳗鲞……
腊月里的鳗鱼最是丰腴肥美。依靠日照和风吹,使鳗鱼自然脱水制成的鳗鲞,是温州人春节的必备菜品。
@洞头百岛旅游
鳗鲞分为干鳗和油鳗,简单蒸制,味道各领风骚。油鳗软糯,软到脱骨,入口油脂饱满,齿颊生香;干鳗鲜香,肉质紧实,回味颇有“甜头”。
鳗鲞既是食材,又是鲜味的引擎,作用类似火腿,无论炸、炖、炒、烧都能和其他荤菜素菜形成奇妙的组合。如切成薄片,搭配最肥的酱油肉,深得老饕喜爱;与萝卜一起炖出浓浓的鱼汤,则是渔家独有的风味。
@彬姐美食
大鱼大肉之余,浙江的年味,离不开一口热腾腾的米香。
甜甜的年糕、糯糯的团子、松软的发糕……拥有万年稻作历史的浙江,米制食材总是压轴登场,更大、更高、更饱满的外形,寄托着人们吉祥、美好、富足的愿景。
一碗精工细作、寓意丰富的传统八宝饭,最能代表江南人对于年味的厚重情感。
@妮妮
蒸熟的八宝饭香气四溢,糯米粒粒紧抱、软糯黏弹,红枣干、葡萄干、葵花籽仁等配料口感丰富,加上绵密细腻的红豆沙,扑鼻而来的浓浓香甜,一下子便能吊起人的胃口。
杭州人小时候吃团圆饭,从第一道菜开始就在心里悄悄翘起对八宝饭的期待,鸡鸭鱼肉一通排山倒海之后,甜丝丝、软糯糯的八宝饭这才徐徐登场。这时候哪怕肚子再撑,八宝饭的位子还是能挤出来。
@文明平湖
急切地挖一勺入口,当猪油的丰腴、糯米的芬芳、果脯的清香,结合出的馥郁,将味蕾刺激出满满幸福感的同时,旧岁时光,也在这一口口甜得化不开的味道中画下圆满的句号。
“发糕,福高,年年发、步步高”。用发糕来庆祝新年、馈赠亲友、祭祀祈福,是龙游特有的风俗。
@爱做美食的沈阿姨
粳米和糯米以10:1的比例混合,石磨上加水磨成柔软韧滑的米浆,过滤控水后加入猪板油和白砂糖,再倒入适量酒酿,小火煨上一夜即成。
蒸好的发糕,猪油、白糖和酒酿已化为无形,发酵形成的空隙,造就了松软的质地。
@龙游味道
蒸得蓬蓬软软、发得圆圆满满,弥漫着甜酒香气、点缀着吉祥图样的发糕,是龙游人用辛劳换来的团聚和共享,也是对新一年真挚的祈盼。
在丽水人儿时的记忆里,接近年末的乡镇村落,到处都弥漫着黄米粿的香气。
@倪老腌
为了做出好黄粿,每到农历十二月初,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要上山穿梭在灌木林中,找寻山野间“山茄子”(遂昌话)的树枝。将砍来的树枝成堆点燃,一股股浓烟便腾空而起,树枝幻化成黄米粿重要“配方”——草木灰。
将草木灰静置,过筛滤水,提取草木灰汁,用以浸泡粳米,直至大米变得橙黄,再上灶蒸熟。后将米倒入石臼,反复捶打,待到米粒形状消失,米团韧劲十足,再将其揉搓成适宜大小,便是成品黄米粿。
丽水人吃黄米粿,很讲究花头,从糖黄粿、青菜肉丝烧黄粿,再到鸡蛋黄粿汤……蒸、炒、煎、炸、烤,吃法花样百出。
但任何一种吃法,都掩盖不了黄米粿特有的草木清香和金黄色泽,任何一种味道,都是丽水人心底里最浓的年味。
@钱江视频
“此心安处是吾乡。”
无论是未能填补的遗憾,还是看似遥远的期许,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总能跨越一切,有着出走千里,也能在春节前牵引你回归故里、忘记忧愁的力量。
无论是置身繁华闹市,还是身处乡野村居,千般滋味,就这样流转于新年的方寸餐桌。家乡的年味朴素守旧,却孕育着希望与新生。几句暖心的祝福就着暖菜热汤下肚,一年的风霜雨雪就此融化。
烟火人间里,团圆饭的香气氲氲。愿往后的日子如同这满桌的饭菜,丰盛且精彩。
*转载声明:稿件转载,须经授权,感谢支持!
由于微信公众号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每次阅读文章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每次推送的文章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