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老舍

文摘   2024-02-24 21:35   芬兰  

     2024年的开年至多能用平淡无奇来形容。与我,最大的收获确是机缘巧合下在喜马拉雅收听了一部董老师(董启言)播讲的老舍中篇小说《牛天赐传》,继而又重燃了再读老舍作品的兴趣。(附带认真推荐一下: 董启言老师播讲的老舍作品确属喜马拉雅里难得的佳作,读出了老舍作品的精髓,耐品,入味!)

      还记得,第一次在学校教科书之外接触老舍的小说是在大学一年级的冬天,在学校图书馆里借到了一本《四世同堂》。磨损殆尽的破旧书皮,泛黄微熏的纸张和图书馆陈年藏书特有的霉味儿都无法阻挡我阅读的热情。那年元旦,顾不上参加学校新年晚会,一个人躲在"万籁聚寂"的宿舍里,就为了这本《四世同堂》。
      那是种一点点儿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的着迷。舍不得放下不读,又舍不得读得太快。舍不得不读,倒并不是因为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多么离奇曲折(老舍的小说里从来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人伟业,反而大多是挣扎在社会中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故事),而更多是被先生的文字力量所吸引,继而为着先生笔下那群形形色色、活于五行八作、生在市井乡间的普通人的命运而牵肠挂肚; 舍不得读得太快,大概更多则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因为总觉着仿佛读完最后一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也就结束了一场与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

      若干年后又读老舍时,自己已经结婚成了家。那次细细读过了《正红旗下》, 《月牙儿》和半本老舍散文集后又因忙于各种琐事而终于放下。直到最近听播到这本《牛天赐传》,真有"暮然回首,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 之感。几十年了,我必须承认,"翻山越海"后,中国近现代文学家之中,我最爱的还是老舍。在不同人生阶段读老舍的书,虽然偏好各异,体验不同,却总会有收获,而随着阅历和年岁的增长却就越发能品读出老舍文字的韵味,越发感叹老舍的透彻: 为小说中的别人动容,是因为代入了现实中的自己和他她们,而你会渐渐发现,原来,人生如是,人性如是,不拘什么特定的时代或社会形态。

      老舍作品的魅力是多元的:语言风格,社会思想,人文精神•••。而与我,老舍的伟大之处在于: 他的文字和思想是历久弥新的,是耐得住时事流转的。那是种历尽千帆后的风轻云淡,是世事了然后的波澜不惊,是波澜不惊之下而又泛起涟漪的暗涌,是于无声处写尽了人生,写尽了人性。这份练达与宽和,是现下浮光各现的"鸡汤"和"爽文"大概几世也修不来的("毒舌"一小下,见谅🤭)。

      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老舍的小说多偏悲剧色彩? 我想这大概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悲剧或喜剧,不过是种标签和人为的定义,只能界定或凸显某个时间片段内的短暂状态特性而已。从这意义上讲,任何真正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都远远超过悲剧/喜剧的范畴。

      想说,谁的人生还不是几多悲喜剧的复杂组合体呢? 就像《牛天赐传》中的主人公牛天赐(一个天生残疾、被商人牛老者收养并抚育成人的弃婴),牛氏夫妇 和虎子;《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虎妞和小福子; 《四世同堂》中的祁家四代和小羊圈胡同的邻居们••••••,哪个的人生能被清晰的定义为悲剧或是喜剧? 而谁又是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尺去考量善恶对错的呢?细想想,老舍的伟大之处不也正在于此么?

喃喃自在的木头
旅居芬兰的中年辣妈* 曾经的资深外企白领,跨界学术-现在赫大攻读博士学位*,分享身在海外独特而有趣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家庭,育娃,旅行,阅读,歌唱,运动,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