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322 送寒衣
文摘
2024-10-31 22:09
江西
莲花有这样的传统,如果家里有人过世了,那么,过世后的第一个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五之间要去扫一次墓,十月初一要送新衣,去世后的第一年春节不能出去拜年,别人去他家拜年要打炮竹,要先祭奠死者再进房喝茶装烟。送新衣之后,这家人家如果有女儿,就会打麻糍,左邻右舍、乡里乡亲都会表。要是这家人家女儿多,或者村里这年过世的人有几个,麻糍都会发一大包。比如,打麻糍很麻烦。要几百斤糯米粉,要热水,要揉粉,要一个一个打。记得以前有一个麻糍模子,是像棒球棍一样大小,上面有两个麻糍模型,一次可以打出两个麻糍。做好了还要烧火蒸熟。很是要几道手脚。表几家人家取决于多少人送了奠仪。如果要表八十户的话,一家人家表八个,那么需要640个。两个人要忙一整天才能妥当。太麻烦了。所以,现在很多人家都是送旺旺雪饼,或者其他饼干。还有送桔子的。现在就更潦别了,在你去作揖送奠仪完了后,礼绅就会在请你吃饭的时候,把十块二十块钱给你,说明这就是事主家的麻糍钱。麻糍是用纯糯米做的,可以切片放在水里煮,放点油,放点盐,放点酱油放点辣子挺好吃的。不怕上火的还可以用油煎,煎得两面金黄,出来再放点糖,香气扑鼻。那个味道,外焦里糯,甜甜脆脆,实在是美味。记得98年我还在神泉中学的时候,学校里住了二十几个年轻人。食堂的工友做菜的时候有个很不好的习惯,擤了鼻涕之后,手指会在裤腿边上擦擦,不洗手,接着炒菜。所以,这班年轻人天天吃饭的时候膈应,吃不了多少,但是到晚上又饿。那天,神泉本地的老师带了一包麻糍来,大家晚上在一起打拖拉机,打得饿了,就一起去厨房打开灶门,烧旺火,煎麻糍吃。食堂的油,倒得去,麻糍一锅只可以煎七八个,十多个人围着,顾不得烫,也没有糖,只放了点盐巴,出一锅就抢一锅。那个味道,至今还是记忆犹新。我家住在周家塘路边,以前是通向八一大队坟地的大路。三十年前,包括桃源路,巴黎春天啊,文景苑啊都是姓贺的祖祖辈辈的坟山。广兴路、富丽花苑,新城豪庭那边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的良田。现在都商品化了,变成楼盘和马路了。以前,每到十月初一,早上四五点钟,就会听到一阵又一阵的哭声,隔一段路就会有人丢一个响炮,还有锣声,钹声。十月早上寒气逼人,会有一群人的脚步声,伴随着男人的咳嗽声。这群人慢慢走来,又慢慢远去。我抱紧孩子,生怕他会害怕。但是,孩子睡得沉,吵不醒他。七点左右,送新衣的人回来了,哭声没有了,他们的鞋子上会沾着很多泥巴,他们会把鞋子上的泥巴蹭到路边牙子上,这些泥巴,要等几次雨水才能冲刷掉,或者晴了很久,被风一吹,变成尘土扬走。以前的人家,大都是聚族而居,同一家族的住在一起,或是附近。孩子们长大了也很少出外地去,都在家里种田或者是做点小生意,做个什么手艺。比如补锅,比如作瓦,比如修表,比如做木匠,泥水匠。做什么好事、白事、这些事的时候大大小小都在。现在,年轻人要么出去打工了,要么出去工作了,要么出去求学了。家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聚在一起吃饭也不容易,慢慢就生疏了。然后他们生的孩子长大了就更不认识了。现在莲花八一的,凫村的,附近的几个大队的都葬到娄里冲去了。周家塘路上听不到送新衣的声音了。我们这一代还在莲花,我们还能为上一辈送新衣。不知道到了我们这一代去世的时候,十月初一还有没有人为我们送上一件新衣?大概烧过来的手机里面有微信,会用微信转账过来自己去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