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斗争精神哲学底蕴政治理论之特质实践品质
引 语: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精神底色。1880年,美国记者约翰•斯温顿在采访马克思时问,“人生的最高法则是什么?”马克思沉思后,深沉而严肃地回答:“斗争!”。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战斗的一生时动情地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中华民族5000年至今历史证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与斗争伴随而来。可以说,对于革命者而言,斗争是一生的责任与追求。1937年毛泽东为陕北公学成立时的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习仲勋同志就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位伟大共产主义战士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尽管坎坎坷坷,但却轰轰烈烈。无论是在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在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特别是遭到诬陷后被立案审查长达16年之久,习仲勋同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执着,促使他始终坚持斗争不息、前行不止,这在众多曾受过迫害的老一代革命家中也是少有的。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曾对国民党人邓宝珊说“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习仲勋同志历经革命斗争、身临复杂环境、遭受种种磨难,而从“年轻有为”到“炉火纯青”的丰富斗争经历,则锻造了习仲勋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党性原则、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品格、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和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质特点和精神境界。从哲学上深入论述和解读习仲勋斗争精神及其理论意蕴和实践特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习仲勋的斗争精神,贯穿其一生,有着其深厚的哲学底蕴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实现自身解放作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思想体系,是为求得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行动指南,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价值追求内在蕴含着伟大斗争精神。斗争,是个哲学概念。习仲勋的斗争精神,并非与生俱来,是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而真正锻造形成的,有着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即要从斗争认知、斗争情感和斗争意志三个方面,来体会和把握它的丰富内涵。
(1)斗争认知:认知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影响选择和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从本质上来说,斗争精神的实质就是认识、分析、解决矛盾问题,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树立忠诚信仰、不懈奋斗的斗争精神过程。习仲勋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童年时期就树立了改造社会、复兴中华的理想。少年时期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投身革命,在革命处于低潮、身陷囹圄时,铁窗映丹心,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出生入死、百折不挠,是一位怀抱“最大的牺牲决心”的坚定革命者。他在一份《自传》中也写道:”那时年龄太小,确实不知道共产主义如何解释?总之,这时我的认识是共产党好,反正是要跟随到底。”
习仲勋一生屡遭党内“左”的路线迫害,两次蒙冤受屈。一次险遭杀害,一次戴着“反党集团头子”的帽子被下放、看管、监护16年。但他仍然无悔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纵观习仲勋同志在其整个革命生涯中,无论职位高低,无论顺境逆境,无论斗争如何艰巨、情况如何复杂,从未放弃理想信念,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始终坚持党的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做到立场坚定,对党、对人民的事业始终无限忠诚,对国家、对人民始终充满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成为我们党坚持真理的楷模。对斗争的认知,是习仲勋同志忠诚信仰的来源,也是他一生斗争精神的思想基础。
(2)斗争情感: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心理体现,这是斗争精神的重要内容。斗争情感体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历史担当,意味着既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壮志豪情,又要有脚踏实地的激情奋发。当然,这种情感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科学认知上积极乐观的信心信念。唯有此,才能面对艰辛复杂的斗争,旗帜鲜明,不计个人安危,无怨无悔。
习仲勋同志认为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追随共产党闹革命,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站在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处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习仲勋同志经常深入农村、走街串户,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正是他革命人生所铸就出的那种无比高尚的共产党人品格和公仆情怀,使他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群众,真心体谅群众安危与疾苦。
蒙冤16年,习仲勋为什么能够坦然面对,是因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他心里,人民至上,党至上,为党和人民而奋斗,无上快乐。“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16个字是他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顺境如此,逆境亦如此。在这样无私的精神世界里,个人荣辱得失毫无位置。无私方能无畏,父亲蒙冤生涯中的无畏,正是源自他的无私。“
习仲勋同志平反后,初到广东工作,面临着如何认识和处理当时出现的”宝安逃港风潮。他了解到了香港和内地两边生活水平相差如此悬殊,看到了路途上因外逃被押解回来的一队队群众,看到收容所里恶劣的生活条件,习仲勋同志不禁潸然泪下,他痛切地批评道:“当年我们对胡宗南的俘虏都要讲政策,对群众就更要注意执行党的政策和纪律。”习仲勋直率地说:“我们自己生活条件差,问题解决不了,怎么能把他们叫‘偷渡犯’呢?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不能把他们当敌人!”“要怪就怪我们没有把群众生活搞好,没有制定好的政策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3)斗争意志:意志是指人们在行为实践中,为达到既定目的而采取的自觉行动。斗争精神的本质是一种意志品质,这是开展斗争的目的所在。它既是斗争精神的理性思维,也是斗争精神的底线思维,体现了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
习仲勋同志把“16年冤狱”当作“锻炼和考验”自己坚强的意志。在他看来,隔离审查时的相忍为党,以及“他所蒙受的“16年冤狱”,他说“这不是谁连累谁的问题,我们都受到了锻炼和考验,增长了见识,党对你是了解的。”
但人们都清楚,由于背负了“莫须有”的罪名,习仲勋的内心所承受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习远平曾撰文回忆父亲写道:“为了保持一个好身体,父亲坚持了长年锻炼,把枯燥的身体锻炼做成了一天最愉快的事情:每天,他先是做一日两次的斗室转圈,先迈步正着转圈,从1数到10000,然后退步倒着转圈,从10000倒数到1;接着,他用肩膀撞墙,用后背撞墙,用拳、用掌击打全身;最后,仰面躺在床上,做仰卧起坐。仰面躺着,是当时监管方要求的睡觉姿势。监管方固执地认为,侧身睡不易观察到自杀行为,坚持要求被监管人仰面睡。为了这个“奇葩”规定,父亲仰睡了多年,上千个日夜,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啊!我想,父亲的身体锻炼中奇特地增加了“仰卧起坐”的情节,肯定是为了对这个“奇葩”规定“以毒攻毒”。
习仲勋后来也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为了要为党和人民再做工作,就要走,就要退,锻炼毅力,也锻炼身体,我对共产党是有充分信心的,我认为党中央对我总会有个正确结论的。”齐心老人回忆说,“被批斗中,仲勋不畏强暴,不仅自己坚持真理,而且为其他受株连的同志澄清事实。他还写信给毛主席,对“文化大革命”开展以来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习远平撰文写道:“一家人感到最振奋的是:虽然岁月无情,但父亲依然是一派壮心不已的气概,我们放心了。”“只是,我们心里都有一个疑团:这么多年,没人探望,没人说话,远离亲人,与世隔绝,“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听他慢慢谈起往事,我们才知道,对父亲那些沉重岁月的表述,用“熬过来”这个说法是个天大的谬误。“
因为习仲勋回忆这段历史岁月时这样说:”马克思的晚年,不是背诵拉丁文的诗歌,来保持敏锐的思想和记忆吗?没人说话,我就对自己说话!他开始背诵《矛盾论》、背诵《实践论》、背诵“老三篇”,不但磨砺思想,也磨砺语言。慢慢地背诵如流,昼夜不舍,晨昏无辍,本应度日如年的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悄悄流走了。“习远平写到:“身在冤狱,父亲对人民、对党的信念没有过丝毫动摇,他一直准备着为亲爱的人民、敬爱的党继续工作。”“我对父亲蒙冤人生中锲而不舍的身心砥砺有了更深的理解。“
沉冤得雪的父亲回到战友们身边时,大家都十分吃惊。邓小平和叶帅当时就愣住了,叶帅说:仲勋同志,你16年备受磨难,身体竟然还这么好?!毫无疑问,父亲在逆境中长年砥砺的敏捷思维和健康体魄,对他后来主政广东,大胆施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英雄一世,坎坷一生”的习仲勋同志,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奋斗和伟大崇高的人格,书写了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壮丽人生。
二、
习仲勋的斗争精神,体现了最鲜明的政治理论之特质
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特性,斗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从马克思主义170多年的历史看,是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圭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
油画《毛泽东与习仲勋》,作者戴海燕
油画《患难与共》,作者戴海燕
三、
习仲勋的斗争精神,是其一生伟大斗争实践品质的彰显
伟大斗争是一种实际行动。斗争精神不仅体现着最鲜明的政治理论特质,更是直面矛盾、勇于担当、敢于和善于斗争的实践品质。习仲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锤炼出了鲜明的革命风格,即尊重实践,务实求真;尊重群众,热爱人民;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乐观豁达,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其崇高品格和风范是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反映,其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习仲勋同志:“他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从未放弃过理想信念,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对党、对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信心,并用毕生的奋斗探索与伟大斗争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真谛和内涵,彰显了他一生坚韧稳健伟大斗争实践的品质垂范,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齐心老人曾撰文说:“仲勋生前曾豪迈地说:“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正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成为我与仲勋相伴一生的人生感悟。“
首先,实践出于认知,斗争带有崇高卓越而又鲜明的目标性,需要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正确的斗争方向。习仲勋的斗争精神,贯穿其一生。自他少年时代起,就接受革命思想,树立起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勇敢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不满13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春,他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时,遭到国民党当局关押,虽身陷囹圄,依然不改初衷,在狱中转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始终是党和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者,英勇奋斗、无私奉献,屡建奇功,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油画(习仲勋与刘志丹),作者戴海燕
毛泽东同志曾亲笔为习仲勋同志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土地改革在平分土地的过程中一度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左”的偏向,面对风靡一时的康生在晋绥搞土改的“经验”,习仲勋同志明确提出异议和批评。在党的会议上,他反复申说自己对老区土改的看法,一个月内三次上书毛泽东同志,直言反“左”。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习仲勋同志这些实事求是的意见,两次批示“我完全同意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在“左”的偏差颇有来头之时,敢于倡言反对,是需要大智大勇,需要负责、担当和奉献精神的,这也突出地展现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大志向、大胸怀、大境界!
其次,唯有在实践当中敢于和善于斗争,才能凸显斗争精神的伟大意义和重要价值。这就需要树立斗争自觉、发扬斗争精神、时刻保持斗争状态。习仲勋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历经革命斗争、身临复杂环境、遭受种种磨难,却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习远平撰文回忆父亲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在广东工作期间,父亲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使“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特别是广东彭湃冤案、庄辛辛冤案、李一哲冤案等的平反昭雪,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事实证明,习仲勋这样做,为广东塑造了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营造了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环境。
我们看到,风云激荡的年代,习仲勋同志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奠基人和“先行一步”的引领者,他在历史的剧烈变革中,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革命经验,凛然无畏,勇于担当,大胆创新,带领广大群众冲破思想禁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创办经济特区,为改革开放奋勇“杀出一条血路”,牵引和推动了我们国家四十多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大潮。
油画《习仲勋与劳苦大众》,作者戴海燕
结 语
斗争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具有重要政治内涵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它既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中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具有普遍规律性。马克思斗争精神,是揭示斗争规律、指引斗争前路的精神旗帜。习仲勋同志的斗争精神,是对斗争经验的高度凝括和深度总结,蕴含着对斗争规律、斗争实质和斗争方法的系统认知,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习仲勋同志是一位坚持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从群众斗争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群众领袖。他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
油画《大会师》,作者戴海燕
总 编|李 敏
责 编|朱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