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中国的数码绿色金融平台MVGX执行主席兼联合创始人白波,毕业自麻省理工学院,之后到美国华尔街闯荡,在金融界磨炼十余年后回归亚洲,在新加坡定居,创立绿色基金。他的经历横跨科学与金融领域,以资本和技术为工具,推动全球绿色转型。本期《早人物》了解他的经历,以及他如何通过数码化与绿色金融,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可持续价值。
MVGX执行主席兼联合创始人白波说,自己原本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教授。(何家俊摄)
“最初吸引我研究等离子体物理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等离子体所发出的绚丽色彩。”
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工程系教授索文(Herbert H. Sawin)实验室——“索文队”(The Sawin Squad)中,一名博士生留下的个人介绍。
这名博士生最终没有进入学界成为物理学家,而是投身金融领域,近年来更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社会与治理(ESG)议题的领军人物。
如今,驱动他的,同样是好奇心与探索热情。
白波(47岁)是新加坡数码绿色交易所集团(MetaVerse Green Exchange,简称MVGX)执行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公司主要专注于数码绿色交易,以及端到端的碳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从碳排放数据收集、监测、分析到管理和报告的一整套工具。
这并非他一开始所料及的职业。回忆起儿时梦想,他笑说:“我一直想成为一名教授。”
出身物理系专注研究等离子体
白波出生于中国重庆,家中从事房地产生意。他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自己一开始对金融业没什么兴趣。
白波家乡位于长江上游的中国重庆,而中科大的校园位于合肥。图为1995年他在重庆驶往合肥的船上。(受访者提供)
他打趣道:“我当时觉得挣钱这件事,和理解物理对世界带来的影响相比,吸引力要小得多。”
1997年,白波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硕连读,专攻近代物理学。毕业后,他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麻省理工当时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少数拥有半导体制造设施(FAB)的大学。更特别的是,这些设施允许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这在其他大学,几乎不可能。”
白波当时的研究集中在等离子体刻蚀(Plasma Etching),这是制造高密度半导体晶片的一种重要工艺。
距离博士毕业已近20年,白波提及这一研究领域时,依然对于各种专业术语毫不含糊。
“我的研究内容一是如何通过技术,让半导体晶片的尺寸越来越小,而关键因素就是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可以实现精准的定向刻蚀,从而把更多的晶体管,放进晶片中。”
问及当初对等离子体绚丽色彩的描述,白波想了想,以科学家式的严谨回答道:“当我们研究刻蚀时,通常会用到一些惰性气体(Inert Gases),当它们进入等离子体状态后,原本懒惰的气体分子变得活跃,发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光。在等离子体中,我们经常可看到明亮而美丽的紫色光,这种光非常特别,正是等离子体激发的结果。”
图为一个内部充满惰性气体的等离子球。当施加电压时,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呈现出多条持续发光的彩色光束。(示意图/istock)
他的另一个研究领域是核聚变(Nuclear Fusion)。白波说,能源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核聚变被认为是终极能源。它与可再生能源一起,为能源供给创造了许多可能性。”
地缘政治与性格选择
转换跑道投身金融
2006年,白波递交了博士论文,正式从麻省理工毕业。
然而,美国科研界已掀起对华裔科学家的“猎巫”行动。当年,曾一度扰攘六年半的核物理学李文和控告美国政府案下判,政府就泄密指控庭外赔偿李文和160万美元。不过,这不意味美国科研界对华裔学者的寒蝉效应消停。
问及为何不选择留在学界,或是进入晶片制造相关领域工作时,白波淡淡地说:“事实上,在最顶尖的晶片研发领域,20多年前已出现一些地缘政治导致的复杂性。我原本或有机会成为这领域的科学家,但这些复杂性使我没能继续走那条路。”
白波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实验室生活的兴趣,并不如对社会的探索强烈。“人总是不断评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全身心地专注于拿到学位,成为教授。”
“当我真拿到博士学位,又会重新评估:我是不是一定要去做?虽然我已达到这个目标,但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白波2001年取得中科大物理学硕士学位。图为他在中科大的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受访者提供)
白波的弟弟白杨同样研究物理学,专攻暗物质(Dark Matter)领域,目前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担任教授。
白波受访时笑称,或许自己与弟弟不同性格,两兄弟最终选择了不同的职业道路。“当时我的评估是,我可能更喜欢和人打交道,不太愿意继续待在实验室或者从事纯科研工作。”
理工背景学习金融科技
透过数学建模评估资产价值
在麻省理工求学期间,白波对金融领域产生浓厚兴趣。
他回忆道,知名的金融工程学者及对冲基金研究泰斗罗闻全当时提出,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在理解金融时可能具备更强的能力。在这背景下,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推出了针对理工科背景学生的金融科技项目,旨在探索如何将数学模型、量化方法和软件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白波是首批参与者之一。
图为2004年,白波位于麻省理工的实验室内。(受访者提供)
距今20年,白波强调,美国当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先性已经显现。“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数学建模和科技手段,重新评估金融资产的价值。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基础,已经非常扎实。”
博士毕业后,白波加入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纽约总部。他当时的上司,现任投资集团第六街(Sixth Street)副主席的查韦斯(R. Martin Chavez)也是理工科出身,拥有计算机和生物医药学位。
查韦斯是高盛改革的先锋人物,推动了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
白波回忆道,他在高盛的任务是设计和优化风险管理系统,利用数学模型,评估市场波动对高盛庞大资产负债表的影响。“高盛的文化强调无情地追求精英化,所有工作必须做到零失误。但这种高压环境,教会了我如何在复杂局面中保持冷静,并高效解决问题。”
见证能源革命金融风暴
发现亚洲未来机遇
在高盛的两年,白波的工作内容,逐渐扩展到能源行业。他专注于帮助客户应对能源价格波动的风险,通过设计创新的金融工具,为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提供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2008年,白波从投行转向私募股权基金,加入First Reserve Corporation。随后,他加入华平投资(Warburg Pincus),负责能源、工业与商业服务投资。
白波指出,在工作数年间,美国能源行业经历数次重要变革。当时,美国正经历第一次气候技术变革对市场的冲击。可再生能源和相关科技产业出现井喷式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传统油气生产工艺的改革,迅速拉低了能源价格,使高成本的替代技术失去竞争力。此外,美国的繁文缛节以及基础设施缺陷,也使相关技术难以落地。
因此,第一次气候技术迅速破产。
白波回忆说,自己当时见过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一面。“他在金融危机前后,到美国东海岸推销特斯拉,当时其他电动车公司几乎都快倒闭了,只有他还在坚持。”
白波也经历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反社会不公运动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
他坦言:“每一次重大危机,都会引发一些反思,这些反思往往会带来变化。这场危机促使大家对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进行深刻反思,这直接推动了ESG运动的兴起。”
2009年,华平成立首个ESG委员会。白波作为能源部门代表,加入委员会。
“从那几年的经历中,我重新思考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自己更适合在哪个区域继续深耕。最终,我认为,这行业的未来在亚洲。”
白波认为,社会经历的每一次重大危机,都会引发一些反思。正是这些反思推动改革与变化,ESG运动的兴起也不例外。(何家俊摄)
瞄准亚洲市场
推动绿色转型
“潜力巨大”在大多数时候也是毫无基础的代名词。
问及ESG当时在亚洲尤其中国的发展时,白波苦笑说:“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的。大多数人对ESG根本不关心。”
白波说,中国ESG发展有三个阶段,他都经历过。
第一阶段是“无所谓”,即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任何兴趣或意识。第二是“负面清单”,即投资者开始列出不能投资的领域,如煤炭、重污染等行业。第三是“影响力投资”,企业开始主动尝试进行一些可持续发展或ESG相关的投资。
白波主要接触一些光伏公司和科技公司,它们希望在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成就。
“当时的中国,很多企业逐渐依靠大规模商业化起步,比如后来的宁德时代(CATL)。中国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大家几乎可以说是上下一心,加上营商环境好,技术逐渐成熟,最终使成本急剧下降,为整个行业创造了很大的机会。”
2015年,中国金融学会成立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并发布首份绿色金融报告,为这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拉开帷幕。这一举措的牵头人,正是白波的好友、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马骏。
这一发展也促使白波离开华平投资,创立亚洲绿色基金(Asia Green Fund),专注推动中国及亚洲地区的绿色发展。他说:“亚洲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有庞大的资源与市场,但也面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作为金融从业者,我希望通过资本的力量推动变革。”
碳主权与碳资产量化
为碳交易困局重点
2018年,MVGX在新加坡创立。谈及为何选择新加坡作为总部,已经是我国永久居民的白波说:“新加坡政府对数码化与绿色转型提供了全面支持,政策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作为亚洲与全球市场之间的桥梁,新加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经济优势。最后,稳定的法治环境,使我们能够专注于长期发展目标。”
MVGX的核心业务包括碳资产管理、碳信用交易和跨境支付等解决方案。企业能通过交易来获取碳信用,抵消本身的碳足迹。
2022年,印尼证券交易所与MVGX合作建立当地首座碳权交易平台。图为白波出席签约仪式。(受访者提供)
这会否成为ESG领域的“赎罪券”,使企业在源头减碳更消极?
对此,白波这样说:“在净零政策(Net Zero Policy)中,国际标准都有明确规定:企业首先必须能减则减,应减尽减。只有在尽可能减排的基础上,才允许针对无法减排的部分通过碳信用交易进行抵消。对一些企业而言,技术或运营限制使排放无法避免。然而,政策指引、行业驱动和认证机构的工作,都会促使企业优先减排,然后再通过碳信用交易来抵消剩余的碳排放。”
尽管全球对ESG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白波认为这个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许多企业尚未完全理解如何量化碳足迹,更不用说如金融资产一般,为碳资产建立有效的负债表。
此外,国际间关于碳主权的统一性尚待完善,不同国家的政策差异使跨境合作变得复杂。
白波举例说:“假设一家印度尼西亚公司把碳信用卖给一家日本公司。从商业行为上来看,这已成为日本公司的资产。然而,当联合国统计各国碳减排目标进展时,这些碳信用到底算印尼的贡献,还是日本的贡献呢?这是非常大的争议点。”
与友人组建远足队
探索新加坡自然步道
除了忙碌的工作,白波在日常生活中也身体力行,践行绿色理念。他热爱远足,并在疫情期间与朋友组建了一支远足队,每周探索新加坡的各大登山径。
白波平日里热爱远足。图为他攀登武吉知马一带的登山径。(受访者提供)
“几乎每个周末早上,我们都会组织远足活动,用一种健康的方式探索各个登山径。新加坡的路线基本上都快走遍了。我们有一位固定的‘领队’负责规划路线,而我就跟着走。”
这支远足队伍成员多元,每次都有不同的朋友加入。白波介绍道:“有时候是经济学家,有时候是来自美国或中国的朋友,甚至还有物理学家和创业者。我们常常一边远足,一边讨论各种话题,这不仅是一项健康环保的活动,也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流和思考的机会。”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欧洲政坛集体右转,全球ESG领域再次面临“右”的考验。
他是否更加担心这一行业?
白波说:“推动ESG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每一次危机都会带来反思,而反思则推动变革。正如我所经历的,ESG领域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这一方向是不可逆的。”
相关阅读:
文:李涛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联合早报》官方账号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