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 Bot | 厘清变水性和耐干燥性的关系:蕨类植物的演化和宏观生态驱动因素

学术   2024-10-01 02:56   法国  

Aros-Mualin D & Kessler M. (2024). Untangling poikilohydry and desiccation tolerance: evolutionary and macroecological drivers in ferns. Annals of Botany, mcae167, doi: 10.1093/aob/mcae167.


(2024年9月30日发表)


摘要参考翻译:

背景与目的:变水性(Poikilohydry)是指植物无法在内部调节其含水量(水分调节,hydroregulation),而耐干燥性(desiccation tolerance)是指植物在补水后恢复正常代谢功能的能力。由于未能明确区分这两种适应性,因此无法全面了解它们独特的演化和生态驱动因素。与苔藓植物和被子植物不同,蕨类植物的这些适应性有时是不相关的,这为研究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

研究方法:我们将蕨类植物分为两种综合征(syndromes):Hymenophyllum型(H型),包括那些具有无气孔的膜状叶、经历极端变水性和不同程度耐干燥性的物种;以及Pleopeltis型(P型),包括具有可变水分调节能力但高度耐干燥性的复苏(resurrection)植物。

主要结果:H型是在全球寒冷的冰室期(Icehouse periods)演化而来的,是为了适应潮湿、阴暗生境的低光照水平,目前在潮湿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相反,P型主要是在温室期(Greenhouse periods)演化而来,以适应周期性缺水,大多数现存物种在温暖、季节性干燥的生境地中繁盛。

结论:本研究强调了变水性和耐干燥性之间的根本差异,强调必须仔细区分和确定每种策略的强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了解这些对生态至关重要的适应性的遗传和演化背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跳转至文章页面,查看英文全文需要权限。


声明:本内容未向其他微信公众号投稿。

EcoloJi
生态学泛读。分享(我以为)有趣的科研动态和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