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平山东子:平山郁夫为何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东西问
文摘
2025-01-16 18:36
北京
丝绸之路的魅力,在于它充满了文化的多样性。
作者 朱晨曦 蒋文月
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以描绘丝绸之路和佛教题材的画作闻名于世。20世纪60年代起,平山郁夫访问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超过150次,创作了《佛教传来》《巴米扬大佛》《大唐西域壁画》等经典作品。
在中日民间,平山郁夫有“当代唐玄奘”的美誉。
他曾任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名誉会长,为保护敦煌瑰宝和推动中日友好交往作出了杰出贡献。
近日,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馆长平山东子
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讲述平山郁夫为何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平山郁夫为何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
平山东子:
1952年,平山郁夫从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平山郁夫生活拮据,由于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画风和创作主题,陷入了创作瓶颈。雪上加霜的是,广岛出生的他在少年时经历了原子弹爆炸,还出现了核辐射后遗症,体内白细胞数量急剧减少。也许是感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平山郁夫决心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能够留存于人们心间的画作。
转机发生在1959年,日本成功获得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办权。
平山郁夫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提议奥运圣火经过天山南道的丝绸之路,从希腊雅典传递到东京。
平山郁夫脑海中浮现出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印度取得佛经,最终回到长安的画面。
以此为灵感来源,平山郁夫于1959年创作了《佛教传来》。
这幅作品是平山郁夫在日本美术界崭露头角之作,也是他创作丝路题材作品的起点,那年他29岁。
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穿越沙漠的僧人九死一生,在力竭之前终于抵达一处绿洲的场景。
画作中草木繁盛、鸟儿歌唱等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僧人的喜悦。
这幅作品得到了日本美术评论家河北伦明的认可和称赞,平山郁夫受到鼓舞,由此开启了创作丝路主题作品的绘画生涯。
《佛教传来》之后,平山郁夫又陆续创作了《天山南路 夜》《入涅槃幻想》《受胎灵梦》《求法高僧东归图》等佛教题材画作,这些作品展现了佛陀诞生、说法、顿悟等内容,非常具有想象力,意韵深远。
平山郁夫的画作《求法高僧东归图》。
中新社记者
朱晨曦
摄
为探寻日本文化的源头,平山郁夫亲自踏上了丝绸之路。1966年,平山郁夫作为东京艺术大学中世纪东方遗迹调查团的一员,参与了土耳其卡帕多西亚洞窟修道院的壁画临摹工作。此后,他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了大量考察、写生,创作了《大唐西域壁画》《前往帕尔米拉遗迹》《朦胧月夜 蓝色清真寺 伊斯坦布尔》《在丝绸之路行进的商队》等丝路题材作品。这些作品并非简单再现和记录,而是实地考察后的再创作。
中新社记者:平山郁夫曾说,“我踏上丝绸之路的目的,是为了探寻日本文化的源流——佛教东传之路。”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平山东子:
丝绸之路既是文明来往交错之路,也是佛教东传之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
印度
、波斯、罗马等地的文化经由丝绸之路不断东传日本。佛教文化是其中之一。日本曾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使团中既有朝廷官员,也有寺庙僧人。日本向中国学习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知识,并将其吸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例如平城京、平安京便是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典型。日本文化的源流与丝绸之路密切相连。正是为探寻日本文化的源流,平山郁夫踏上了丝绸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探究自我文化的源流产生了极大兴趣。
日本人曾对丝绸之路充满憧憬和想象。
20世纪80年代,不少日本人前往中国,尤其是到敦煌。
日本广播协会(NHK)曾拍摄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掀起一阵“敦煌热”。
日本作家井上靖创作的《敦煌》《楼兰》等丝绸之路题材文学作品,在日本社会也广为人知。
丝绸之路的魅力,在于它充满了文化的多样性。
丝绸之路异常宽广,遍及欧亚大陆,其中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多个民族通过丝绸之路交往交流交融,并产生了新的文化。
同时,新的文化又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各地。
研究一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并产生新变化,是非常有趣的事。
在文化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产生沟通交流,也产生了友谊。
这些都是丝绸之路的魅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丝绸之路的最东端是日本奈良的正仓院。
例如,古代西域流行的联珠纹样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正仓院的。
这些文化现象表明日本与中国同属于一个文化圈。
现在,很多中国游客来日本旅行和欣赏这些文化,我认为十分有意义。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内,参观者欣赏平山郁夫的画作《在丝绸之路行进的商队 西·月亮》。中新社记者 朱晨曦 摄
中新社记者:平山郁夫曾说“倾家荡产也要保护莫高窟”,他为何如此重视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
平山东子:
平山郁夫年轻时,参与过因火灾被烧毁的日本法隆寺金堂壁画复原工作。他发现,法隆寺的壁画和中国的敦煌壁画在艺术形式上十分相似。1979年,平山郁夫前往敦煌,更确信敦煌是日本文化的源头之一。此后,平山郁夫数次前往敦煌,与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当时敦煌石窟所面临的困难,觉得自己必须参与敦煌石窟的保护。
1988年,平山郁夫陪同时任日本首相竹下登访问敦煌,向其介绍了敦煌石窟的现状以及与日本文化的重要关系,得到了竹下登的大力支持,促使日本政府无偿援助10亿日元建设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与中国各地的博物馆多次联合举办展览。您为何将联合办展比喻为当代的“文化驼队”?
平山东子:
2018年夏,“平山郁夫的丝路世界——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文物展”在敦煌莫高窟开幕,并先后在北京、西安、沈阳、洛阳、深圳等13个中国城市举行巡回展,吸引了超过150万人次参观。2023年海南省博物馆的“瑠光异彩——丝路上的古玻璃器艺术展”、2024年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交流与共新:丝绸之路上的亚洲文明”展览等,都展出了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的馆藏文物。
通过联合办展,日本与中国可以进行文化上的交流。
此外,联合办展本身也使我们互相学习对方的办展技术和经验。
就像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人员、物品、文化往来,联合办展同样实现了上述三者的相互交流,可称为当代的“文化驼队”。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所藏陶瓷文物。
中新社记者
朱晨曦
摄
今后,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将继续在中国进行馆藏文物展览。希望日中两国在艺术、学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平山郁夫曾创作天坛、大雁塔、敦煌、黄山等中国风景绘画作品,我希望未来有机会将这些作品展示给中国观众。
受访者简介:
平山东子接受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中新社记者 朱晨曦 摄
平山东子,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馆长,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希腊美术史、丝绸之路美术史。曾先后担任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学艺员、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学艺员等。
文字编辑:崔白露
图片编辑:崔楚翘
值班编辑:裴心语
战国铜餐具为何被誉为“收纳界的天花板”?
明代赵秉忠状元卷体现古代中国怎样的科考制度?
红山文化,为什么这么红?
东西问
文明互鉴,理性对话
最新文章
辜严倬云辞世,生前关心两岸交流|东西问 · 逝者
林家豪:马来西亚华人春节怎样办“庙会”?|东西问
郑立波:海南黎苗文化何以“出圈”?|东西问
彭靖:中美家训有何教育共性与互鉴价值?|东西问
AIGC如何助力中外游客畅游目的地? | 东西问
“伊甸园”“白蛇传”都有,中外对蛇如何又爱又怕?|东西问
贾云峰:春节申遗成功,接下来如何做?|东西问
“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解析“蛇”字演变丨汉学家·贺新春
蔡磊:东西文化中为何蛇都有神秘感?|东西问
短评:海外过新年,中国年味香飘世界|东西问
蛇为何能在十二生肖中有“一席之地”?|东西问
短评:AI与春节缘何是“绝配”?|东西问
敦煌石窟壁画中“龙”与“蛇”有何关联?|东西问
短评:DeepSeek:全球AI竞赛中的“中国震撼”|东西问
中国对联文化为何穿越千年经久不衰?|东西问
我们为何每年春节在东京塔点亮“中国红”?|东西问
世界各地汉学家祝福蛇年新春丨汉学家·贺新春
蛇年说蛇,蛇如何演化而来?|东西问
西南联大何以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东西问
東韻西漸|東西問邀你领取限量版紅包封面
短评:中国春节英文怎么译?|东西问
乌拉圭汉学家罗维塔:中国春节算是我自己的节日丨汉学家·贺新春
程遂营:包公文化为何在海内外光大?|东西问
为何说春节申遗人类共享?|东西问
黄晓枫:东西方灵蛇崇拜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精神诉求?|东西问
张旺:我这样创作《乙巳年》特种邮票“蛇呈丰稔”|东西问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博鲁特·帕霍尔:我相信“人性本善”|东西问
张勃:为何说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重要标志?|东西问
海蔚蓝:美术馆怎样架起中美文化沟通之桥?|东西问
王杰:春节申遗成功有何重要意义?|东西问
中国西南滇黔地区何以自古传颂《孔子之歌》?|东西问
华立:长崎何以成为日本最早的华人聚居区?|东西问
高军:乒乓球如何架起中美民间交流之桥?|东西问
米雷克·杜谢克:如何推动智能时代的东西方合作?|东西问
美国人林登:游历110多国,为何最终以中国为家?|东西问
安东尼·卡蒂:如何从国际法视角看待南海局势?|东西问
杨济铭:琼剧为何流行东南亚?|东西问
短评:TikTok为何是美国网民的心头好?|东西问
约瑟夫·波利希:音乐可让美中更好理解彼此|东西问
短评:加州大火非惟“天时”不好,抑亦“人谋”不当|东西问
杜鹏:积极应对老龄化,为何要做好养老服务?|东西问
平山东子:平山郁夫为何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东西问
短评:小红书一夜涌入大量“TikTok难民”因何而来?|东西问
李劲堃:岭南画派有何独特魅力?|东西问
国际人道事业如何向东方文化汲取智慧?|东西问
贡森:亚洲繁荣如何走向下一个50年?|东西问
于坚:从泰戈尔访华说起,如何以文常会友?|东西问
潘维廉:世界如何读懂中国?|东西问
战国铜餐具为何被誉为“收纳界的天花板”? | 东西问
短评:车厘子热销见证中拉联结 | 东西问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