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程遂营:包公文化为何在海内外光大?|东西问
文摘
2025-01-26 20:11
北京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包公信仰,包公文化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重要纽带。
中新社记者 刘鹏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中国北宋政治家包拯,因审案明察、不畏权贵、清正廉洁,被称“包青天”“包公”。千百年来,包公文化及精神辐射海内外,影响深远。
主政北宋东京开封府的包拯,为何在刻着开封府“市长名单”的石碑上不见其名?包公文化何以成为连接中外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
近日,河南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程遂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详细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开封博物馆“镇馆之宝”《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包拯之名为何消失了?
程遂营:
从政25年,包拯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勤政爱民,深受爱戴,“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
包拯在中国民间受到的敬仰和爱戴,反映在开封留下来的《开封府题名记》碑上。
这通北宋石碑是开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目前中国发现时间较早、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被称为北宋开封的“市长名单”。
该碑记载了北宋146年间183任开封府最高行政长官的姓名、职衔和上任年月等,其中包括范仲淹、欧阳修等名人,但唯独不见包拯之名。
事实上,这通碑上原有包拯之名,但因后人在观看这通碑时,不由得要去摸一摸包拯的名字,对他的事迹评说一番,久而久之,包拯的姓名处就留下了半指深的指痕,其名讳难以辨认,只留下了“嘉祐二年三月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字样。
这就是包公受百姓爱戴的历史佐证,其名不在碑,而民心烛照,百姓有口皆碑。
开封博物馆
“镇馆之宝”《开封府题名记》碑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记者 刘鹏 摄
中新社记者:如何传承和创新包公文化?
程遂营:
包公之所以受人敬仰,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他在为官期间,两袖清风、为国为民。
所以,在元朝编纂的《宋史》列传中这样评价包公: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
‘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
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小说、戏曲传播的影响。
包公去世后,宋代即有话本流传包公故事,元代杂剧里包公戏就有20多种,明代出现《龙图公案》《三侠五义》等100多篇包公断案故事,清代更有数十种戏曲故事演绎包公。
包公被定格为铁面无私、居官刚正、不畏权势、不徇私情的清官典型,成为古代乃至现代官员的楷模。
尽管时光已过去近千年,但包拯留下的包公文化十分宝贵,值得我们传承弘扬与创新。
首先,要继续挖掘包公及包公文化相关资料,把包拯其人、其事及其形象流变和文化传播的脉络理清楚。
不能贬低包公的贡献和价值,但也不能无限神化包公。
其次,要持续利用好相关祠庙、景点、媒体和影视宣传包公故事,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树立包公正面形象,播下包公文化的种子。
同时,要在对外宣传方面下功夫,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向海外群体“讲好包公故事”,让包公和包公文化成为连接中国与海外的文化符号与重要纽带。
第三,对于现代公务员、特别是公检法部门的官员和工作人员而言,应该对包公及包公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学习他无私奉献、反腐倡廉、奉公执法和为民着想的任事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法治环境。
2021
年
2
月
25
日,“包公”扮相的演员在开封府景区门前给观众送元宵节礼物。中新社记者 阚力 摄
中新社记者:包公文化在海外有何影响力?
程遂营:
千百年来,随着儒家文化圈的扩大、海外华人的增多以及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播等,包公文化在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韩以及欧美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首先,包公文化在港澳台地区影响力深远。
比如,中国台湾建有10多座包公庙,其中云林县四湖乡海清宫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自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台湾就建庙奉祀包公,香火不断。
此外,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包青天》风靡一时,进一步推动了包公文化的传播。
2024
年
10
月
18
日,香港青年代表团在合肥包公园景区内参观,探寻“包公文化”。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其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包公信仰,包公文化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重要纽带。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的主要聚居地,所以在
印度
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都建有包公庙,与包公相关的戏曲、小说和影视剧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
第三,在中国唐、宋、明、清时期,有很多日韩的士子、僧人赴华求学深造,甚至在华为官。
在这个过程中,有关包公的史料和读本随之传入日本和韩国。
在日本,包公被视为清官的代表,甚至有“日本版黑包公”的说法,此人叫大冈越前(本名大冈忠相),是日本江户时代江户城(今日本东京)的治安官。
当时,日本社会矛盾复杂,商贾与艺伎之间常以殉情作为解决矛盾的极端手段。
大冈越前对这种风气进行纠正,阻止了不必要的殉情自杀现象。
尽管大冈越前与包公没有直接的历史联系,但他们的形象都被赋予了清廉、公正的特质,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对包公的崇敬之情。
在韩国,包公的影响更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包青天》在韩国播出创下了较高的收视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欧美,早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就翻译了包公戏《灰阑记》,从此拉开了包公文学在欧洲漫长的译介之旅。
1839年,法国东方学家泰奥多尔·帕维(Theodore Pavie),在巴黎出版法文译著《中国故事与小说选译》,其中包括《龙图公案》中《石狮子》故事,这是欧美最早将《龙图公案》西译的记载。
至19世纪末期,《龙图公案》在欧洲流行开来。
1960年,波兰汉学家塔德乌什·日比科夫斯基(Tadeusz Zbikowski)将包公的20则故事译为波兰语在华沙出版,受到读者追捧,在波兰掀起了一阵“中国热”;
出版于1964年、由英国人里昂·康柏(Leon Comber)所译的《包公奇案》是在英语世界影响最大的《龙图》译本。
进入21世纪,《龙图公案》的译介活动又重新回到法国,由法国导演帕特里克·马蒂(Patrick Marty)编剧、中国艺术家聂崇瑞执笔的连环画《包拯传奇》风靡法国,再次掀起了一阵“包公热”。
这就是说,尽管在制度、文化和法律层面上,东西方存在明显差异,但“决狱断讼”有着普遍的人类学价值,包公故事也契合了人类社会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是具有永恒意义的法律文学题材。
(完)
受访者简介:
程遂营。 受访者供图
程遂营,文化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标题:《程遂营:包公文化为何在海内外光大?| 东西问》
文字编辑:王宗汉
图片编辑:崔楚翘
值班编辑:崔白露
为何说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重要标志?
春节申遗成功有何重要意义?
积极应对老龄化,为何要做好养老服务?
东西问
文明互鉴,理性对话
最新文章
辜严倬云辞世,生前关心两岸交流|东西问 · 逝者
林家豪:马来西亚华人春节怎样办“庙会”?|东西问
郑立波:海南黎苗文化何以“出圈”?|东西问
彭靖:中美家训有何教育共性与互鉴价值?|东西问
AIGC如何助力中外游客畅游目的地? | 东西问
“伊甸园”“白蛇传”都有,中外对蛇如何又爱又怕?|东西问
贾云峰:春节申遗成功,接下来如何做?|东西问
“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解析“蛇”字演变丨汉学家·贺新春
蔡磊:东西文化中为何蛇都有神秘感?|东西问
短评:海外过新年,中国年味香飘世界|东西问
蛇为何能在十二生肖中有“一席之地”?|东西问
短评:AI与春节缘何是“绝配”?|东西问
敦煌石窟壁画中“龙”与“蛇”有何关联?|东西问
短评:DeepSeek:全球AI竞赛中的“中国震撼”|东西问
中国对联文化为何穿越千年经久不衰?|东西问
我们为何每年春节在东京塔点亮“中国红”?|东西问
世界各地汉学家祝福蛇年新春丨汉学家·贺新春
蛇年说蛇,蛇如何演化而来?|东西问
西南联大何以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东西问
東韻西漸|東西問邀你领取限量版紅包封面
短评:中国春节英文怎么译?|东西问
乌拉圭汉学家罗维塔:中国春节算是我自己的节日丨汉学家·贺新春
程遂营:包公文化为何在海内外光大?|东西问
为何说春节申遗人类共享?|东西问
黄晓枫:东西方灵蛇崇拜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精神诉求?|东西问
张旺:我这样创作《乙巳年》特种邮票“蛇呈丰稔”|东西问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博鲁特·帕霍尔:我相信“人性本善”|东西问
张勃:为何说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重要标志?|东西问
海蔚蓝:美术馆怎样架起中美文化沟通之桥?|东西问
王杰:春节申遗成功有何重要意义?|东西问
中国西南滇黔地区何以自古传颂《孔子之歌》?|东西问
华立:长崎何以成为日本最早的华人聚居区?|东西问
高军:乒乓球如何架起中美民间交流之桥?|东西问
米雷克·杜谢克:如何推动智能时代的东西方合作?|东西问
美国人林登:游历110多国,为何最终以中国为家?|东西问
安东尼·卡蒂:如何从国际法视角看待南海局势?|东西问
杨济铭:琼剧为何流行东南亚?|东西问
短评:TikTok为何是美国网民的心头好?|东西问
约瑟夫·波利希:音乐可让美中更好理解彼此|东西问
短评:加州大火非惟“天时”不好,抑亦“人谋”不当|东西问
杜鹏:积极应对老龄化,为何要做好养老服务?|东西问
平山东子:平山郁夫为何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东西问
短评:小红书一夜涌入大量“TikTok难民”因何而来?|东西问
李劲堃:岭南画派有何独特魅力?|东西问
国际人道事业如何向东方文化汲取智慧?|东西问
贡森:亚洲繁荣如何走向下一个50年?|东西问
于坚:从泰戈尔访华说起,如何以文常会友?|东西问
潘维廉:世界如何读懂中国?|东西问
战国铜餐具为何被誉为“收纳界的天花板”? | 东西问
短评:车厘子热销见证中拉联结 | 东西问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