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8日,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德阳举行。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北京、江苏、浙江等全国各地小学知名校长、教师共600余人相聚德阳,共同探讨小学教育领域的最新前沿,展望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德阳市5名小学校长在本届学术年会“平行分论坛”上分享了办学经验,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嘉宾的高度评价。近期,德阳教育微信公众号选登其中的主要内容,供各地各学校学习借鉴。
今天,一起来看德阳市沱江路小学校长谢建华围绕“实现育人目标的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主题所作分享的主要内容——
以概念理解的结构化形成为目标的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
近30年的课改,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教改不是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近年来,德阳市沱江路小学树立“教学就是精彩观念的诞生”“大概念就是深度思维模式”等观念,积极探索以概念理解的结构化形成为目标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成效明显。
01
小学语文大单元之教材结构
现行统编教材的单元结构,可以这样概括——双线组织,首尾呼应。
双线组织,就是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来组织单元。首尾呼应,就是单元页的语文要素与“交流平台”呼应。
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页的语文要素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栏目是:我在读书时,常常读到一些很有新鲜感的词句;看到这样的词句,我会多读几遍,然后抄写下来。单元页告诉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交流平台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梳理、总结。这种对单元结构的把握,有利于教师克服过于注重单篇教学的倾向,引导老师“为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而教,利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02
小学语文大单元之概念模型
近年来,学校探索出“以终为始的单元观念、基于知识的深刻理解、课堂教学的自主建构”的备课组教研理念,并通过教研,努力建构起单元大概念的模型。
仍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要教“注意有新鲜感的词句”。任何一篇文章,对不同的人来说,有新鲜感的词句是不一样。一间教室里有几十个孩子,老师怎么教这个“新鲜感”?教研时,我们紧紧围绕“何谓新鲜感”,到课文的具体内容里去寻找、总结、归纳、提炼“新鲜感”是什么、从哪里来、怎么用。
本单元第一课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自然段中,大青树的小学的孩子们从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学,他们来自不同民族,他们穿鲜艳的民族服装;这些“陌生的事物”对我们来讲有新鲜感。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到,“同学们向国旗敬礼,不同民族的小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在这里,作者、编者是要让孩子懂得,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都学统编教材,都说普通话,我都是中国人。这既是作者理解、编者意图,更是国家意志;这也是一种大思政教育。这些有“独特的理解”句子让我们有了新鲜感。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到读书声音好听、窗外十分安静,于是树枝不摇,鸟儿不叫,蝴蝶不飞,猴子也来听大家读书;这样写把读书好听写具体了。这种“新奇的表达”对三年级孩子来讲,具有新鲜感。到此,“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概念模型通过教研、通过课堂教学被建构出来了。概念模型的建构,既利于用模型去学习本单元其他课文,也利于孩子用这个模型去写自己的文章。
03
小学语文大单元之知识整合
三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共有62个单元127个语文要素。如果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要记住127个语文要素,这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通过对127个语文要素梳理发现,三至六年级有6个单元教“理解意思”、9个单元教“概括内容”、13个单元教“体会思想感情或人物内心”、12个单元教“阅读策略”。
我们在皮亚杰的“平衡、同化、顺应、图示”理论、记忆黑板理论和模型思想中受到启发,将小学三至六年级的127个语文要素进行纵向的梳理、整合、归类,得出六类语文概念,分别是理解意思类、体会感情类、概括内容类、阅读策略类、篇章结构类、语法修辞类。通过整合,小学语文就学习了6类语文大概念,这样整合,既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又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结构更复杂的概念模型,更利于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真正培养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
新闻多一点
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于1979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和国家平台型教育智库,是党和政府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的桥梁和纽带,致力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成长摇篮、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作为联系、服务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性社会组织,是中国教育学会重要的一个分支机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是全国小学教育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学术性最强的学术年会之一,已在北京、天津、杭州、长沙、广州、成都等地成功举办多届。本届学术年会的召开,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交流碰撞提升的平台,对推动全国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良好效果。
文图来源:德阳市教育局人事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