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金融系统持续做好银行业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推动重点地区和重点机构加快改革化险,制定和完善风险化解方案,构建分级分段的银行风险监测预警和硬约束早期纠正工作框架。
从结果来看,截至2023年末,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中风险处于较高状态银行机构资产总额仅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78%。
92%的有风险银行退出预警名单
聚焦银行业,《报告》指出,2023年,银行业切实做好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资产负债规模持续增长,资本充足水平总体稳定,资产质量进一步修复。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了平稳有序运行。
从银行业改革情况看,《报告》介绍,2023年,金融管理部门加快推进少数高风险中小银行相对集中的省份制定并落地实施改革化险方案,“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报告期内,浙江、辽宁、山西、河南、广西、海南、四川、江西等省(区、市)改革方案已获批,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辽宁农商银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海南农商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已挂牌成立。
从稳健性评估情况来看,《报告》显示,报告期内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充足。从2020年末至报告期末,人民银行共开展12次银行风险监测预警工作,累计识别预警银行481家次,剔除同一家银行多次触发预警的情况后,共识别预警银行253家。截至2023年末,已有234家银行退出预警名单,占比为92%,超过八成的预警银行在识别后的两个季度内能够退出预警名单。
资本补充方面,《报告》特别介绍,我国5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正稳步推进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券发行,以如期满足TLAC达标要求。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在现有银行债务工具和制度安排基础上探索创新,以最小成本稳步推进5家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如期达标。同时,以补充TLAC为契机,指导银行练好内功,提升资本实力、损失吸收能力、经营水平和风控能力,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我国银行机构整体经营稳健
《报告》还发布了新一期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分析。
2023年末,人民银行对3936家银行机构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以下简称“央行评级”)。结果显示,评级结果1—7级(及安全范围内)的银行有3579家,资产占全部参评银行总资产的98.22%。评级结果处于“红区”(即处于风险较高状态)银行357家,资产规模7.05万亿元,占比1.78%。由此可见,我国银行机构整体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
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评级结果较好,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分区域看,绝大多数省份存量风险已压降,区域金融生态持续优化。湖北、浙江、西藏、上海、山东、青海、江西、江苏、福建9个省(区、市)辖内无“红区”银行,另有14个省(区、市)辖内“红区”银行维持在个位数水平。
根据《报告》,对于“红区”机构,人民银行采取“一对一”通报、约谈高管、下发风险提示函和评级意见书等多种早期纠正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自我修复化解风险,增强金融机构风险防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目前已有19个试点省份开展硬约束早期纠正试点工作。对试点地区新增的“红区”银行,人民银行及时部署启动相关工作,密切协同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限期化险,防止风险淤积。
人民银行表示,在开展金融风险评估、存款保险差别费率核定以及行使其他央行职能时,会运用评级结果合理评价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状况,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稳健经营。
展望未来,《报告》指出,金融系统将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强化风险源头防控和监测预警,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扩大存款保险基金及其他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资金积累。继续做好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持续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记者 许予朋
编辑 韩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