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学、大连八中、辽宁省实验中学等五校联考语文试题

教育   2024-10-27 13:36   辽宁  

【今日代找资料】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领取完整资料下载链接

内容预览

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学、大连八中、辽宁省实验中学等五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要深入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我们就把建筑物与产生它的社会历史环境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惊奇地发现一个新世界,看到建筑艺术在某些方面有其它艺术不能比拟的文化意义4

②相比于其他一些造型艺术门类而言,建筑与生活的关系显然密切、广泛得多。大部分造型艺术作品都只与人类精神生活的某一方面发生联系,但建筑却几乎与人类的全部生活即从最初级的物质生活到最精微的精神生活都发生联系1A。这只要看看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人类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政治、宗教、教育、医疗、交通、体育……总之,生老病死的一切,没有一样能离得开建筑。建筑既然建立在如此广阔的生活土壤之上,就必然会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还要多方面、多层次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1B,最广泛地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对美的追求,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必然性。4

③建筑拥有丰富的艺术语言,使建筑拥有了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可能性4建筑艺术本性的表现性与抽象性,使它具有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特点1D,直接给人以诸如轻灵或凝重、宁静或骚动、冲和或繁丽、朴质或富丽、淡泊或威严、清丽或庄重等明晰的感受,迅速激起强烈的情感火花,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有效性。4

建筑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与文化整体的同构对应关系它是某一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的映射2C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自浅而深,有同形、同态、同构等层级1C。同形就是与生活中某一对象的表面形相上的对应,同态是与一群对象的存在势态上的对应,同构是与文化整体的深层结构上的对应。明清北京和北京宫殿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发展的专制集权意识和后期儒学一整套宗法礼制观念,皇权是一切社会生活的中心,这些观念,几乎已成了当时的一种全民式的群体心态。中国古典建筑非常强调与大自然的亲切融洽,绝对禁忌违背大自然的固有逻辑,人工的地貌处理和建筑只是顺乎自然之势的美和艺术的加工,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观念和道家哲学的影响3。欧洲的园林则大异其趣,要“强迫自然服从匀称的法则”,体现了欧洲人的自然观,更强调人对大自然的征服。

⑤为什么说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达到同构对应的高度呢?

5绘画由画家个人完成,创作的自由度几乎是无限的,在作品中,充分挥洒着画家的性格,人们可以通过画面窥探到画家的独特个性及人品,所以对于画家个人的研究在绘画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5建筑艺术家却没有这种好运气,始终要受到各种条件的严格限制,集体创作的方式更不容许任何一个人随心所欲。建筑的创作者和产权所有者通常也不同一,前者要受到后者的很大制约。这些,再加上建筑艺术本质上的抽象性,使得建筑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表现某一位艺术家的独特个性,而在于映射某一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群体心态。1C建筑艺术家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合在这一体现为“文化圈”的群体心态当中,他的工作就在于使这种群体心态表现得更加完美。

⑦已经有人对于文化的结构层次作了许多研究。文化的表层是物,即人类一切劳动包括艺术劳动的物化形态;中层是心物结合,体现为各种规范制度、法律法式或法则以及艺术创作方法等;深层的即心,即属于这一文化整体的社会群体心态1C,包括群体的伦理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宗教感情、审美趣味,它离物较远,却是在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决定物的根本。在文化的深层结构通过中层向着表层发挥作用的时候,存在着两种情形。5一种情形如绘画,在表达画家独特个性的意义上,具有很大优势,但在涵括文化深层群体心态这一方面,就每一单独的作品而言,却不免要受到作者的思想、个性的局限和干扰,发生某种变形和取舍,而具有个别性、偶然性和暂时性的因素,不能得到更充分的表现。我们只有通过对某一文化环境中的画家群所创作的作品群的总体综合,才能把握到文化深层的气息。5另一种情形如建筑,正好相反,创作者个人的身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广阔的社会和时间背景之中而几至消失,中层的干扰较少,与个体相关的个别性、偶然性和暂时性让位给了群体的整体性、必然性和永恒性,在反映整体文化深层的意义上,具有更为本质更为概括的优势。这一事实,加上建筑艺术本质上的抽象性品质,意味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同形对应,而是与文化整体的深层同构对应1D。建筑艺术与文化整体的同构对应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深刻性4

⑧所以,雨果在描述巴黎圣母院这座伟大建筑时动情地说:“这个人,这个建筑家,这个无名氏,在这些没有任何作者名字的巨著中消失了,而人类的智慧却在那里凝固了集中了。这个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说过:“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同样也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四千余年,一气呵成。”

(节选自萧默《建筑意》,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造型艺术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发生联系,建筑与生活的关系更广泛,它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联系。这决定了建筑类型的多样性。

B. 建筑的产生有广阔的生活土壤,人类的一切活动没有一样能离得开建筑。这使得建筑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C. 艺术与生活对应关系,同形、同态、同构;文化的三个结构层次,即表层是物、中层是心物结合、深层是心。二者体现在建筑上是对应关系

D. 建筑艺术本质上的抽象性品质,使它具有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特点,能映射某一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群体心态,并能与文化整体的深层同构对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造型艺术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发生联系,建筑与生活的关系更广泛,它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联系”扩大范围,文中“大部分造型艺术作品都只与人类精神生活的某一方面发生联系,但建筑却几乎与人类的全部生活即从最初级的物质生活到最精微的精神生活都发生联系”有“大部分”“某一方面”“几乎”等词语做限定。

1:“造型艺术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发生联系”正确,虽然范围比原文有所扩展,但没有绝对化,依然在适度的范围内,去掉修饰语(大部分)之后,语句并没有改变原意。但是后文“几乎”去掉是错误的,因为后面有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都”,绝对化。

2:“决定”绝对化。原文“这只要看看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就可以一目了然了”,说明建筑类型的多样性体现了建筑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联系。或者可以说建筑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联系是决定建筑类型的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C. “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即同形、同态、同构”以偏概全,原文“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自浅而深,有同形、同态、同构等层级”表述范围不一致,且二者也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无中生有

D.“建筑艺术本质上的抽象性品质,使它具有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特点”因果失当,“建筑艺术的抽象性品质”只是建筑“能映射某一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群体心态,并能与文化整体的深层同构对应”的原因之一。

1:“建筑艺术本质上的抽象性品质,使它具有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特点”错,张冠李戴(或以偏概全),第三段原文“建筑艺术本性的表现性与抽象性,使它具有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特点”,对象应该是“建筑艺术本性的表现性与抽象性”。

2:“并能与文化整体的深层同构对应”错,绝对化。原文第⑦段“这一事实加上建筑艺术本质上的抽象性品质,意味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同形对应,而是与文化整体的深层同构对应”,原因有二:“这一事实”“建筑艺术本质上的抽象性品质”。

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建筑艺术的特点和与众不同的文化意义。

B. 文章在展开论述时,多处运用比较手法,用以凸显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

C. 第四段将中国建筑与欧洲园林对比,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有所不同

D. 文末引用中西方名家对建筑艺术的评价,再次重申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有所不同”曲解文意,文中“将中国建筑与欧洲园林对比”,不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有所不同”,而是为了证明建筑“是某一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的映射”(中心句或观点句)。

3. 作者在文中提出中国古典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观念和道家哲学的影响,以下各项能作为此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园林巧于因借景……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明计成《园冶》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各抱地势,勾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C.“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

D.“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归有光《项脊轩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中“中国古典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观念和道家哲学”是指“人工的地貌处理和建筑只是顺乎自然之势的美和艺术的加工”。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讲的是“造景”而不是“借景”。

4.文中写到“建筑艺术在某些方面有其它艺术不能比拟的文化意义”,建筑有哪些文化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4分

答案 建筑体现文化的必然性:建筑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最广泛地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对美的追求。建筑体现文化的可能性:建筑拥有丰富的艺术语言,使建筑拥有了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建筑体现文化的有效性:建筑艺术本性的表现性与抽象性,使它具有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特点,直接给人明晰的感受,迅速激起强烈的情感火花。建筑体现文化的深刻性:建筑艺术与文化整体是同构对应关系,它是某一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的映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建筑既然建立在如此广阔的生活土壤之上……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必然性”可以看出,建筑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最广泛地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对美的追求,由此可概括出建筑体现文化的必然性的文化意义。

根据原文“建筑拥有丰富的艺术语言,使建筑拥有了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可能性”可以直接概括出建筑体现文化的可能性这一文化意义。

根据原文“建筑艺术本性的表现性与抽象性,使它具有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特点……迅速激起强烈的情感火花,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有效性”可以归纳出建筑体现文化的有效性。

根据原文“建筑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与文化整体的同构对应关系,它是某一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的映射”可以看出,建筑艺术能够从同形、同态、同构等各种不同层级,由浅到深地反映与文化的关系,而它能够达到深层次就体现了建筑体现文化的深刻性。

5.作者在论述建筑与文化的“同构对应”关系时,将绘画与建筑进行了对比,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二者有哪些不同。4分

答案①绘画由画家个人完成,创作的自由度大,绘画表现的是画家的独特个性;建筑是集体创作,建筑艺术家的创作受到制约,不能随心所欲,建筑反映的是某一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群体心态。②绘画表达画家的独特个性,单独的作品不能充分表现文化的深层意义,只有通过对某一文化环境中的建筑家群所创作的作品群的总体综合,才能把握到文化深层的意义;而建筑,创作者个人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广阔的社会和时间背景之中,作品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必然性和永恒性,能反映整体文化深层的意义,与文化整体深层同构对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本第六段中,作者首先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对绘画和建筑进行比较,首先指出“绘画由画家个人完成,创作的自由度几乎是无限的,在作品中,充分挥洒着画家的性格”,从而强调绘画的个体性质,然后指出“建筑艺术家却没有这种好运气,始终要受到各种条件的严格限制,集体创作的方式更不容许任何一个人随心所欲”。从“个人完成”和“集体创作”这一鲜明对比中,可以看出绘画与建筑的不同,

从反映文化深层意义这一角度来说,作者对于绘画和建筑也进行了比较,指出绘画因为“具有个别性、偶然性和暂时性的因素,不能得到更充分的表现”的个体局限性,而不得不采用某种特定方法才能把握到文化深层的气息。而建筑则与此相反,因为创作者个人身份的融入社会、时间背景原因,能够“让位给了群体的整体性、必然性和永恒性,在反映整体文化深层的意义上,具有更为本质更为概括的优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厨

相裕亭

①盐区,大户人家的厨子,也分三六九等。上等的厨子,肩不担水,手不沾面,甚至油盐酱醋都无需去碰一下,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受伙计们推崇,东家敬重。刚入道的小厨子,就稀松可怜了!他们要在大厨、二厨们的眼皮底下,规规矩矩地打三年的“下手”,担水,劈柴,洗菜,拾煤饼子,帮大厨子们提靴子、递毛巾、捧烟袋,以及掏耳朵、挠脚癣的活儿,样样都要抢着干才行,何时能熬到站在锅边煮粥、蒸馒头,那就有了盼头了!没准某一天的一锅小米粥熬得稠、煮得香,或是哪一笼屉馒头蒸得又白又软又有咬头,让东家的老爷、太太、大小姐们吃得可口了,一句话把你要到身边去,专供其做小灶,你的地位立马就不一样了。

②刘贵,泰和洋行大掌柜杨鸿泰家的大厨子,一个白白胖胖的小老头,看似貌不惊人,可他凭着一手祖传的煮鸡蛋的绝活,一步一步攀升到大厨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几十年,深得杨家几代人的喜欢。

③每天清晨,杨家厨房里大锅熬粥、小锅滚汤,伙计们一派忙碌的时候,大厨刘贵会准时来到厨房。但,此时的大厨刘贵,并不是去炒菜做饭。早晨的大锅饭,用不着他大厨上手。他单手握一把“咕嘟嘟”响的水烟袋,一身休闲的素装打扮,如同无事人一样,锅前锅后地瞧瞧看看,就算是给伙计们鼓舞了。偶尔,发现地上有滚落的豆子,或是水池里有拣漏了的几片青菜叶儿,他会不声不响地弯腰拣起来,无需去责备哪个,伙计们见了,自然也就脸红了。因为,东家把厨房里的事情交给他打理,他刘贵就相当于杨家的主人一样,做伙计的哪个见了他不敬畏三分呢。随后,等刘贵在旁边的耳房里坐下,小伙计们就会把一壶早就准备好的热茶给他捧上。

④那时间,耳房里的炉火已被小伙计们燃旺,旁边有一只狗头样大小的小铜锅,擦洗得明光锃亮。刘贵就是用那把小铜锅来煮鸡蛋,而且是一边喝茶,一边添着木炭、仔细地观察着炉火,极有耐心地为东家煮着一锅“咕嘟嘟”直翻热浪的鸡蛋。其间,若是炉火过大、过旺,他就在旁边的小瓷盆里拣几块鹅卵石,把火苗压下去;过一阵子,火苗弱了,再把石块拣出来,添几块木炭,目的是让小铜锅里的水反复沸腾着。据说,那样煮出来的鸡蛋,既筋道,又香,又有嚼头。

⑤回头,老爷房里派丫鬟来取鸡蛋时,刘贵还要用一条羊肚白的毛巾,先裹上几块尚存余温的石块,与那刚出锅的热鸡蛋一起包了去,以维持鸡蛋不冷、香味不散。整个煮鸡蛋、包鸡蛋的过程,刘贵从不让别人上手,甚至不让外人知道他购鸡蛋、煮鸡蛋的诀窍。天长日久,伙计们自然要嫉妒他!

⑥一天,有个小伙计在二厨子的怂恿下,通过老爷房里的一个小丫鬟,在杨老爷杨鸿泰面前“咬耳朵”,说大厨子刘贵是个贼,还有鼻子有眼地说,大厨子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时,必包一兜子东西拎上。

⑦杨老爷一听,有些吃惊!在杨老爷看来,刘贵是个极其忠厚的人。他家里几代人都在他们杨家做事。他怎么能背叛主子呢?扪心自问,他刘家吃的、用的,包括盐河口那片青砖灰的小套院,哪一样不是老爷赏给他的?可以说,他们刘家的根,早就扎在他们杨府里了。杨老爷不肯相信丫鬟的谗言。但,人世间的事情,不怕你不信,就怕你在心里留下抹不去的烙印。杨老爷自从听了丫鬟的“学舌”,他还真的留意起大厨子刘贵来。

⑧一日,晚间。杨家厨房里就要关灯上锁的时候,杨老爷带着小姨太到前面大厅,摆一张小方桌,搬两把椅子,借门厅的灯光,看似在下棋,实则是想堵住大厨,看个虚实。

⑨可巧,那天晚上,大厨的手中,果真拎了一包鼓囊囊的东西,路过门厅时,杨老爷打老远就看到了,可等刘贵走到跟前时,杨老爷没有抬头,他似乎是很入神的样子,跟小姨太对垒着。刘贵也没有慌张,只是把左手的东西,换到右手去,强装着笑脸,跟老爷、小姨太打着招呼,说:“这么晚了,老爷、太太还没歇着?”

⑩杨老爷没有搭理他。小姨太倒是回过脸来,瞭了刘贵一眼,但小姨太很快也把目光转到棋盘上了。刘贵就那么无事人一样,面带着谦和的笑容,从杨老爷身边过去了。可就在刘贵要迈出大门时,忽听杨老爷背后问他一句:“刘贵,老家来客了?”

刘贵猛一愣怔,一步门里、一步门外地回老爷话,说:“没,没!”

在杨老爷看来,你刘贵的家人们都在他杨府里做事,一天三顿饭,他家里都不用开火,你还用得着晚上再偷点什么回去吗?刘贵被杨老爷那样一问,当然听出杨老爷话中有话,当即停下来,不敢再往外走了。没想到,杨老爷却不想让他当场出丑,扬一下手中正捏着的一粒棋子,看都没看刘贵一眼,说:“去吧,你去吧!”

刘贵没再说什么,就那么默默地退下了。

第二天清晨,大厨刘贵破例给杨老爷亲自送来煮鸡蛋,并邀请杨老爷务必到他的寒舍去,看一下他喂养的几只母鸡。

当杨老爷得知他每天清晨所吃的热鸡蛋,是大厨刘贵煞费苦心地挑选着带虫口的大枣、百果、人参以及山核桃、青蚂蚱来做鸡饲料时,杨老爷大笔一挥,批给刘贵——为杨府提供鸡蛋的每只母鸡,每天以一两白银的价格去配饲料。

后人传说,杨鸿泰家的这种供养母鸡生蛋的代价,一直持续到他们杨家清末时家道败落。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①段“没准某一天的一锅小米粥熬得稠……”,说明大户人家做活的伙计得以翻身的偶然性。

B. 大户人家的厨子分三六九等,地位、待遇的不同,使二厨子和伙计们心生嫉妒,诬陷刘贵偷东西。

C. 刘贵“拎了一包鼓囊囊的东西”,又“强装着笑脸”,东家感觉怪异,但不予揭穿,体现东家宽厚品性。

D. 刘贵兢兢业业,在大厨位置上稳坐多年,遭人挑拨,差点被东家老爷误会,多亏他及时告知真相才得以脱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大户人家的厨子分三六九等,地位、待遇的不同,使……”原因不全以偏概全。原文“整个煮鸡蛋、包鸡蛋的过程,刘贵从不让别人上手,甚至不让外人知道他购鸡蛋、煮鸡蛋的诀窍。天长日久,伙计们自然要嫉妒他!”可知,“使二厨子和伙计们心生嫉妒,诬陷刘贵偷东西”,原因还有刘贵煮鸡蛋的绝招密不外传。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③段写每天清晨厨房忙碌的场面,画面感强,同时运用外貌、动作、细节等手法,刻画生动,使大厨形象如在眼前。

B. 第④段描写煮鸡蛋过程,从锅具的精当到火候的掌控,再到刘贵的专注,从细节上极力渲染煮鸡蛋过程的复杂。

C. “但,人世间的事情,不怕你不信,就怕你在心里留下抹不去的烙印。”如同说书人的点评,评价人性人情,引起下文。

D. 第⑧段之后是“捉贼”情节,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情节摇摆,步步惊心,令读者替刘贵捏一把汗,读来引人入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第⑧段之后是‘捉贼’情节,是小说的高潮部分”错误。第⑧至⑬段是高潮部分。第⑭⑮段是结局,第⑯段是尾声。情节摇摆正确。

情节的摇摆是指故事的情节在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之间来回波动或者在人物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方向使得故事的发展变得不稳定和难以预测。

作用这种情节设计可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同时也可以为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惊喜。

方法情节的摇摆可以通过改变人物的目标、矛盾和行动方向或者通过剧情安排和线索的暗示来实现。在一些小说创作中情节的摇摆是常见的情节手法之一可以帮助作者构建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故事结构。

8. 关于相裕亭的小说,有人评价“笔下人物成为人性集中的关照物,又没有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巧的精髓”,请结合文本赏析本文运用了哪些叙事技巧。6分

【答案】层层铺垫:大户人家的厨子分三六九等,小说对大厨和伙计的地位、分工等极尽铺垫蓄势,写大厨刘贵的排场、伙计们的眼红嫉妒,为二厨子和伙计陷害刘贵做足了铺垫,情节合理。伏笔照应:写大厨刘贵购鸡蛋、煮鸡蛋、包鸡蛋等过程都不让别人上手,不让人知道,每天回家又都拎一包东西,为交代他煞费苦心挑选饲料打了伏笔,使得情节合理。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尾揭示刘贵每天拎的一包东西实际上是喂鸡的特选饲料,不是偷主人家的东西,二厨子和伙计的陷害落空。前面的情节层层暗示刘贵似乎是在偷东西,结尾如此,是意料之外;前后文比照,其实也在情理之中。结局圆满(大团圆结局):结局真相大白,好人得到好报,符合读者期待,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第三人称视角叙事: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介绍背景、习俗,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全知全能,又点到为止。    答出任意三点,稍加分析即可得满分。小说的叙事技巧很多,要点也多,同学们要分类记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技巧能力。题干核心:以人物(大厨刘贵)为中心,铺设叙事技巧。

由原文“大户人家的厨子,也分三六九等。上等的厨子,肩不担水,手不沾面,甚至油盐酱醋都无需去碰一下,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受伙计们推崇,东家敬重”“刘贵,泰和洋行大掌柜杨鸿泰家的大厨子,一个白白胖胖的小老头,看似貌不惊人,可他凭着一手祖传的煮鸡蛋的绝活,一步一步攀升到大厨的位置上”“一身休闲的素装打扮,如同无事人一样,锅前锅后地瞧瞧看看,就算是给伙计们鼓舞了”可知,层层铺垫:大户人家的厨子分三六九等,小说对大厨和伙计的地位、分工等极尽铺垫蓄势,写大厨刘贵的排场、伙计们的眼红嫉妒,为二厨子和伙计陷害刘贵做足了铺垫,情节合理。

由原文“整个煮鸡蛋、包鸡蛋的过程,刘贵从不让别人上手,甚至不让外人知道他购鸡蛋、煮鸡蛋的诀窍。天长日久,伙计们自然要嫉妒他”“说大厨子刘贵是个贼,还有鼻子有眼地说,大厨子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时,必包一兜子东西拎上”“当杨老爷得知他每天清晨所吃的热鸡蛋,……批给刘贵——为杨府提供鸡蛋的每只母鸡,每天以一两白银的价格去配饲料”可知,伏笔照应:写大厨刘贵购鸡蛋、煮鸡蛋、包鸡蛋等过程都不让别人上手,不让人知道,每天回家又都拎一包东西,为交代他煞费苦心挑选饲料打了伏笔,使得情节合理。

由原文“说大厨子刘贵是个贼,还有鼻子有眼地说,大厨子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时,必包一兜子东西拎上”“当杨老爷得知他每天清晨所吃的热鸡蛋,……批给刘贵——为杨府提供鸡蛋的每只母鸡,每天以一两白银的价格去配饲料”可知,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尾揭示刘贵每天拎的一包东西实际上是喂鸡的特选饲料,不是偷主人家的东西,二厨子和伙计的陷害落空。前面的情节层层暗示刘贵似乎是在偷东西,结尾如此,是意料之外;前后文比照,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由原文“杨老爷大笔一挥,批给刘贵——为杨府提供鸡蛋每只母鸡,每天以一两白银的价格去配饲料”“杨鸿泰家的这种供养母鸡生蛋的代价,一直持续到他们杨家清末时家道败落”可知,结局圆满(大团圆结局):结局真相大白,好人得到好报,符合读者期待,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由原文“盐区,大户人家的厨子,也分三六九等”“刘贵,泰和洋行大掌柜杨鸿泰家的大厨子”“早晨的大锅饭,用不着他大厨上手”“一天,有个小伙计在二厨子的怂恿下,通过老爷房里的一个小丫鬟,在杨老爷杨鸿泰面前‘咬耳朵’”可知,小说第三人称视角叙事: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介绍背景、习俗,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全知全能,又点到为止。

9. 小说最后一段:“后人传说,杨鸿泰家的这种供养母鸡生蛋的代价,一直持续到他们杨家清末时家道败落。”这个结尾似乎可有可无,可不可以删掉,请做简要分析。6分

答案    

观点一:不可删掉。因为:①从情节上看,上一段写杨老爷得知真相,并特批高价养鸡,由此可知刘贵以后在杨家一定会顺风顺水,最后一段明确交代,情节更完整。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刘贵忠厚不欺、尽职尽责得好报;杨鸿泰善待刘贵,符合杨老爷之前的一贯作风,也符合洋行大掌柜财大气粗的家庭背景和时代背景。③从主题的角度看,宣扬俗世人情,善良忠厚、不欺不诈,人生才得长远持久。④从读者的角度看,“后人传说”,余韵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观点二:可以删掉。因为:①从情节上看,上一段写杨老爷得知真相,并特批高价养鸡,由此可知刘贵以后在杨家一定会顺风顺水,最后一段不用再做交代。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刘贵忠厚不欺、尽职尽责得好报;杨鸿泰善待刘贵,符合杨老爷之前的一贯作风,删掉不影响人物形象塑造。③从主题的角度看,宣扬俗世人情,善良忠厚、不欺不诈,好人得好报。主题可以想见,不用赘述。④从读者的角度看,“每天以一两白银的价格去配饲料”,以此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观点明确,任意答出三点稍加分析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赞成不可删除:

由小说“当杨老爷得知他每天清晨所吃的热鸡蛋,是大厨刘贵煞费苦心地挑选着带虫口的大枣、百果、人参以及山核桃、青蚂蚱来做鸡饲料时,杨老爷大笔一挥,批给刘贵——为杨府提供鸡蛋的每只母鸡,每天以一两白银的价格去配饲料”“后人传说,杨鸿泰家的这种供养母鸡生蛋的代价,一直持续到他们杨家清末时家道败落”可知,得知真相的主人家,不仅没责备刘贵,反而特批支出给他养鸡,可知刘贵在杨家会更受尊重,加上最后一段说明以后的事情发展,情节更完整。

小说的刘贵兢兢业业,被人诬陷后以实际的情况向杨老爷解释清楚后,杨老爷更加信任刘贵了,小说中“他会不声不响地弯腰拣起来,无需去责备哪个,伙计们见了,自然也就脸红了。因为,东家把厨房里的事情交给他打理,他刘贵就相当于杨家的主人一样,做伙计的哪个见了他不敬畏三分呢”“在杨老爷看来,刘贵是个极其忠厚的人。他家里几代人都在他们杨家做事。他怎么能背叛主子呢?”“为杨府提供鸡蛋的每只母鸡,每天以一两白银的价格去配饲料”可知,最后一段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最后一段强调刘贵受到信任后,杨家人善待他直至家道中落,从主题的角度看,宣扬俗世人情,善良忠厚、不欺不诈,人生才得长远持久。

“后人传说……”类似传统小说“后话如何……”的叙事手法,从读者的角度看,余韵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赞成可删除:

由第⑮段可知,刘贵被人诬陷得以澄清,杨老爷对刘贵的信任又加深了,从批给他银两可见出,故事到此已经圆满,最后一段不用再做交代。

由小说对刘贵的塑造“东家把厨房里的事情交给他打理,他刘贵就相当于杨家的主人一样”“在杨老爷看来,刘贵是个极其忠厚的人。他家里几代人都在他们杨家做事。他怎么能背叛主子呢?”可知,刘贵是个忠厚之人,同时“杨老爷却不想让他当场出丑,扬一下手中正捏着的一粒棋子,看都没看刘贵一眼,说:‘去吧,你去吧!’”可知,杨老爷善待刘贵,符合杨老爷之前的一贯作风,删掉不影响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塑造。

最后一段,表明了刘贵和主人家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关系持续的时间长,成为了一时的传奇故事,从主题的角度看,宣扬俗世人情,善良忠厚、不欺不诈,好人得好报。而小说在高潮部分和真相大白的部分,主题就可以想见,不用赘述。

“杨老爷大笔一挥,批给刘贵——为杨府提供鸡蛋的每只母鸡,每天以一两白银的价格去配饲料”可知,为下蛋的鸡付出当时看来昂贵的代价,以此结尾,让读者意犹未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相属于魏,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公子姊”公子之,数请魏王。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终不能得之于王,乃请宾客,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侯生曰:“公子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至邺,魏王令代晋鄙,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信陵君窃符救赵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信陵也。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六国之灾,夫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节选自明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侯生,即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②如姬,魏王妃子,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三年欲求报其父仇都没有实现,最终信陵君使客斩其仇头,实现了她的夙愿。

10. 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魏王恐A使人BC晋鄙D留军EFG持两端H以观望

答案A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魏王恐”,主谓结构,句意完整,A处断开;

“使人止晋鄙”,兼语结构,“人”作前面的宾语,后面的主语,在宾语“晋鄙”后D处断开;

“留军壁邺”,状语后置句,状语“壁邺”后G处断开。

句意魏王恐惧,派人制止晋鄙,使军队留在邺城筑垒,持两端观望双方(的形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盖,车盖,与“倾盖如故”的“”、《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中的“盖”不同。

B. 约,置办,与“博观约取”和《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中的“约”意思不同。

C. 矫,假托,“矫魏王令”,意思是假托魏王命令,类似用法还有“矫诏”“矫旨”“矫制”。

D. 乘,趁着,与《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氓》“乘彼垝垣”中的“乘”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特点:ABD项均列举了两个语句,比较不同)

A.错误。车盖/车盖/遮盖。句意:平原君的使者车马相连地往魏国。/初次相交的人,两盖交接,使车盖倾斜,像老友一样亲切交谈。/各种树枝枝枝相覆盖。

B.正确。置办。/简约。/简约。句意:准备车骑百余辆。/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隐晦。

C.正确。句意:(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假托皇帝诏书。/假托帝王诏命。/假托君命行事。

D.正确。趁着。/冒着。/登上。句意:何如趁魏王空闲的时候,白天黑夜地劝说他援救赵国。/从京师冒着风雪(出发)。/登上那残破的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如以肉投虎,但“与赵俱死”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 综观两个文本,信陵君能在秦国严正警告的背景下挺身救赵,归根结底是平原君“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 文本二开篇“未足以”三字,用得颇具匠心,它说明作者对信陵君救赵既不是全面肯定,也并非全面否定,而是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D. 文本二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进行指责,并给他提出了具体建议,认为他应该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平原君‘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错,激将法不是根本原因,原文有“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可知信陵君是为了姻亲挺身救赵,而不是仅仅因为激将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邪?4分

答案您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表现在哪里呢?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

解析“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纵”,即使;“独”,难道。

2)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4分

答案】(信陵君)窃取魏国的兵符去解除魏国的祸患,借一国的军队来分散六国的灾祸,为什么不可以呢?  

解析“纾”,解除;“分”,分散;“奚”,为什么。

14. 文本二诛“信陵君之心”,认为信陵君“知有婚姻”,却忽略了其他,请细读文本二并简要分析信陵君忽略了什么。3分

答案

①忽略了魏王,信陵君只知道有姻亲关系而不知有魏王。

②忽略了赵王和赵国,在信陵君心中,赵王与赵国的重要性还抵不上一个平原君。

③忽略了魏国赖以巩固国家的军队的真正用途,信陵君只用军队来供一个姻亲使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可知,忽略了魏王,信陵君只知道有姻亲关系而不知有魏王。

结合“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可知,忽略了赵王和赵国,在信陵君心中,赵王与赵国的重要性还抵不上一个平原君。

结合“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可知,忽略了魏国赖以巩固国家的军队的真正用途,信陵君只用军队来供一个姻亲使用。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部队援救赵国。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朝夕之间将可攻下,诸侯(有)敢于援救(赵国)的,(待我)攻占赵国之后,一定调动军队先去攻打他。”魏王恐惧,派人制止晋鄙,使军队留在邺城筑垒,持两端观望双方(的形势)。平原君的使者车马相连地往魏国,(平原君)责备魏公子说:“赵胜(我)自愿地攀附(公子)并结为婚姻的原因,是(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节义,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现在邯郸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您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表现在哪里呢?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公子为这件事忧虑,多次请求魏王(出兵)。魏王怕秦国,终于没有听公子(的劝谏)。

公子自己估计终究不能说服魏王,于是约请宾客,准备车骑百余辆,想带着宾客前往抗击秦军,与赵国共存亡。(信陵君)路过夷门,见到侯生,侯生说:“公子想到同秦军去拼死,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侯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每天)出入魏王的卧室,以她的条件能将这东西偷出来。”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相助)。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于是得到精选的士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兵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文本二:

评论历史的人把窃取魏王的兵符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从这一点上谴责信陵君,理由还不够充分。援救赵国,也就是援救魏国,援救一个国家,也就是援救六个国家。窃取魏国的兵符去解除魏国的祸患,借一国的军队来分散六国的灾祸,为什么不可以呢?

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真的无罪吗?我说:“也不是这样。”我所指责的,是信陵君的内心。

信陵君,不过是一名公子而已。魏国还有国王啊。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反复地向信陵君请求救援,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啊。平原君用婚姻关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内心也因为婚姻关系,想尽快救援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不知道有魏王啊。信陵君的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啊,也不是为了六国啊,只是为了赵国啊。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不过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如灾祸不发生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那么信陵君也不会去救援。又假如赵国没有平原君,或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姻亲,即使赵国被灭亡,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救援。这样看来,赵王与赵国的重要,还抵不上一个公子平原君。而魏国赖以巩固国家的军队,只用来供信陵君一个姻亲使用。

我认为,信陵君如果为自己考虑,何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假如魏王不同意,就以自己想与秦军作战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一定会悔悟了;侯生给信陵君出谋窃取兵符,何如面见魏王,劝说他援救赵国,魏王如果不答应,就以他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一定会悔悟吧;如姬如有意要报答信陵君,何如趁魏王空闲的时候,白天黑夜地劝说他援救赵国,魏王如果不答应,就用自己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也一定会悔悟了。这样做,信陵君既不有负于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与如姬二人既不有负于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想办法呢?信陵君心目中只知道与他有着婚姻关系的赵国,而不知道有魏王。这么一来,那么魏国只有一个孤立的魏王罢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

金缕曲

梁启超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chóu 伴侣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nián )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注:①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越九年(丁未)归国,其时国事日非。次年(1908)再度东渡,是年光绪帝病死。②差池双剪:燕尾如剪。《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差池:不齐的样子。③“十二曲阑”即十二楼。这里喻指光绪皇帝的囚禁处。光绪此时已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用“瀚海飘流燕”突起,暗示作者飘泊扶桑、流离苦辛的身世遭遇。以此总领全词,既点明自己的身份,也为全词定下了基调。

B. “乍归来”几句,抒写作者归来深觉风景已殊,清王朝国事日非,腐朽不堪,使得他对自己的旧家庭院已经无法辨认,痛苦万分。

C. “算兴亡、已惯司空见”,以反语抒发“奇愁”。对于国家民族的兴亡、保皇立宪的成败,他怎会司空见惯呢?话甚淡而情实深。

D. 过片不写人恋故巢,而用拟人化手法写“故巢似与人留恋”,将恋巢之情表现得更深一层,即便这故巢已是“欲黏还坠,落泥片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对自己的旧家庭院已经无法辨认”错误,“旧家庭院”喻指国家。

16.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凡写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这首词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请就评价语中“不许一语道破”和“性情之厚”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不许一语道破”:词人没有一语道破其情,通篇运用比兴(“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手法,以燕自喻,亦物亦人,“故巢”即残破的国家,把自己的家国之恨、故君之恋表现得形象、婉转而又贴切。

②“性情之厚”:即指词人抒发了复杂的思想情感。主要情感有:离乡漂泊的苦情;殷勤救国的爱国之情;国家残破的痛惜之情;自己苦心一片,却始终不被当政者谅解的痛苦之情;不见(光绪)皇帝、“故巢”难补的憾恨与惋惜;对国家命运不可挽回、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怨恨;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专权误国的怨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不许一语道破”,是说作者不直接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想,而是间接抒情,通篇运用比兴(“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手法抒情达意。作者用燕子自喻,喻维新志士,流燕就是流亡在外的作者;用故巢喻清王朝,主要指光绪持政的朝廷;用斜阳喻时局,隔蓬山的人指被幽禁的光绪。这些比兴(“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手法,使表达含蓄委婉,发人深思,把自己的家国之恨、故君之恋表现得形象、婉转而又贴切。

“性情之厚”,是说抒发了作者复杂真挚的思想情感。上片写作者离乡漂泊的苦情,作者自喻为流燕,海外飘零已久。“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是说“忽然回来,依稀难认,哪是旧家庭院”,表达了对国家残破的痛惜之情。结合注释①“越九年(丁未)归国”可知,九年相别,作者回国与维新人士相见,“相对向、斜阳凄怨”,时局危艰,已无可挽回,如夕阳在山了。维新人士此时已没有多少力量,只能相对凄怨。作者以“算兴亡、已惯司空见”一句,表达他对清王朝必然覆亡的评价,又以“忍抛得,泪如线”的形象描述,表达他对殷勤救国的爱国之情。下片集中写怀念被幽禁的光绪,表达不见(光绪)皇帝、“故巢”难补的憾恨与惋惜之情。“故巢似与人留恋”,以故巢喻清王朝,使人留恋,但“落泥片片”,已经不能继续保存下去。旧巢不可再居,连修补也为难,“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珍重”二字,出于希望之意。但是,现实社会的回答是“重帘不卷”,不为所用,表达了自己苦心一片,却始终不被当政者谅解的痛苦之情。当年唯一寄予希望的光绪,却是“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被幽禁至今,无由再相见。维新变法也被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粉碎。于是,对光绪的怀念变成无望的哀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不可挽回、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怨恨,作者对振兴祖国的壮志变成对顽固派的仇恨。最后两句“休更问,恨深浅”,仇恨深浅,不必问了,不回答已是回答。正是因为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专权误国的怨恨,作者才再次选择东渡日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以排山倒海之势,极写蜀道上水石相激山谷震响的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叙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其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自己手拄拐杖休息、远望的闲适之态。

答案策扶老以流首而

3)小刚在写《中国酒器研究刍议》的论文中,研究了中国酒器与文人诗文的关系,他在文章中提到苏轼在不同的诗文中也写了与酒器有关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月/匏樽以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工智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A   图灵奖得主、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欺骗”人类的方式“一旦人工智能具备了‘欺骗’的能力,就有了‘控制’人类的能力,这样的超级智能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

在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到来之前,人工智能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人”。我们不应该假设机器是公正的,因为机器可能会试图改变人类的行为。更准确地说,是机器的所有者想要改变其他人的行为。综上,随着人工智能的本事越来越大,人工智能的“对齐”问题浮上水面。所谓“对齐”,即人工智能系统的目标要和人类的价值观与利益“对齐”,保持一致   B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要重视安全风险,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以可验证的方式建立人工智能安全开发的信任体系。今年2月,中国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中提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安全治理,表示应加强对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的预防。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优秀的大量人才,可以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案】A:也引发了安全方面的担忧(或争议)B:如何做到“对齐”?(如何让人工智能与人类“对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前面句子谈人工智能对象的作用,此处和其为转折关系,后文有“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认为……这样的超级智能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内容”,可知此处谈对其安全性的担忧,可填“也引发了安全方面的担忧(或争议)”。

B处,前面提到“对齐内容”,后文“……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阐述做法,此处承上启下,可填:如何做到“对齐”?或者:如何让人工智能与人类对象“对齐”?

19. 文中第二段后半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6分

答案⑤句,修改为:中国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中提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安全治理的意见。第⑦句,修改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大量优秀的人才。第⑧句,修改为:可以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⑤句,“提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安全治理”,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可修改为:中国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中提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安全治理意见。

⑦句,“优秀的大量人才”定语语序不当,表数量的定语“大量”应放在前面,修改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大量优秀的人才。

⑧句,“可以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领域发挥了”不合逻辑,已然与未然“可以……发挥”表示未然,“了”表示已然,去掉“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主持人撒贝宁带领观众徜徉于   ①   中华典籍之中,知来路,明去处。最新播出的第二季第九期,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视角,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有着经久不衰的价值。

节目讲述许慎的故事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展现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   ②   晚年,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尤为难得的是,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乃空缺之义,体现出   ③   的精神。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浩如烟海   ②矢志不渝   ③实事求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空,语境修饰“中华典籍”,结合“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徜徉”可知,此处要表达中华典籍内容丰富。可选“浩如烟海”。“浩如烟海”,意思是浩大繁多,犹如烟波浩渺的大海,形容文献、资料等极其丰富。

②空,语境用来形容许慎晚年的特点,结合“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可知,这里想表达的是: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努力进行最后一遍校订。用来强调许慎对著书校书事业的坚定执着。可选“矢志不渝”。“矢志不渝”,指立下志愿,绝不改变。

③空,结合“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可知,许慎根据实际情况研学,且认真细致,可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并列词语间的逗号改为顿号好不好,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不好。①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语之间;而用逗号作为分隔,将词语变为几个短句,使停顿时间变长。②逗号加强了语气,既凸显动作行为之独立性,也强化了许慎不同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不能改为顿号。

①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和序次语之后的停顿,表示的是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而逗号表示的是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这是几个并列短语,而不是并列词语,之间应该用逗号。

②“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这是5种不同的动作行为,是5件事,用逗号停顿,使停顿时间变长,各部分独立强调,语气更加强烈,突出许慎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

22.《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和玉相关的内容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中以美玉比喻人物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形容黛玉“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写黛玉如白玉陷于泥潭,最后只能独伴青灯古殿。

B.《红楼梦》中有大量诗词歌赋用美玉表现事物之美,如众人咏白海棠时,宝玉写到“捧心西子玉为魂”,黛玉写到“碾冰为土玉为盆”。

C. 以“珍、珠、瑞、环、琏”等跟“玉”有关、寓意美好的字来给贾宝玉同辈即贾珍辈男子命名,寄予着贾府长辈对子侄的美好期许和祝愿。

D. 《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佩“通灵宝玉”体现了神话色彩,作者将“玉”与“女娲补天”联系在一起,此玉是天地之神物,具有超自然之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名著常识的能力。“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说的是妙玉,而不是黛玉。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这支曲子是咏妙玉的。赞美她高洁的性格,预示她后来的不幸遭遇。曲名《世难容》,即曲文中“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之意,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作者对《红楼梦》两位主角林黛玉与贾宝玉恋爱悲剧的咏叹,“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一中指出:中外建筑家,用建筑集中了人类的智慧,展示了国家的历史、科学和艺术。

语言文字运用一中提到:超级智能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人才,可以领导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语言文字运用二中提到: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构建出一部具有经久不衰价值的汉字说解体系。

钟扬在《生命的高度》中说: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系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借助现代文阅读一,指出古往今来的中外建筑家,都力求借助建筑这一载体,汇聚或展现本民族或全民族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展现其中蕴含的智慧。而这对于我们当代青年的启示,则是我们也应当学有所长,家乡建筑学家用建筑展现民族形象一样,也可以借助当今更无限的可能来展现自我、报效祖国。

第二段,则紧跟时事,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对于人工智能的利弊展开讨论。材料指出人工智能可能具备的安全风险,然后指出唯有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我们才有可能化解其潜在风险,让人工智能真正为我所用。而我辈青年,自当紧承时代需求,学好科技文化知识,应用人工智能解决好时代问题。

第三段,第三段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二,讲述了许慎为自己的作品《说文解字》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甘愿投注毕生心血的伟大精神。对此,我辈青年当从中习得对待事业的态度与精神,知道应当如何努力奋斗、深入钻研。

第四段,第四段借助钟扬《生命的高度》一文,借助物种中某些先锋者牺牲自我以成全整个群体或物种的新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的现象,向我们展现了奉献这一高度。

第五段,综上所述,材料从专业、时代需要、奋斗、奉献等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告诉。而写作时,能结合所给的材料中的一则或几则的中心方向立意,谈到作为当代青年的感受、体会,自圆其说即可。比如,首先可提出观点,青年们要将个人的发展融入时代的洪流,与祖国同向同行,成就美好的未来。然后结合材料设置分论点,比如可结合材料第一段关于建筑学家的论述,指出我辈青年应当不断提升自我,做到素质过硬,全面发展,要有责任担当,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梦的重任;或者也可结合材料中对许慎的论述,说明我们应当立足本职工作,把握当下,积极高效地努力工作,将小我融入大我,成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对此还要勇敢摒弃利己享乐主义思想,考量心灵之得、精神之获,这样才能拥有更饱满的意义、更珍贵的价值和更丰盈的人生。论证时采用典型的例证和引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号召,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勇于奋斗前行,充分展现出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

立意:

1.扬己所长,铸就生命新高度。

2.甘于奉献,勇做时代先锋。

3.发扬奋斗精神,勇立时代潮头。

4.守正创新,勇往直前。

范文

时代风云起  莫做袖手人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擘画蓝图襄盛世,青衿志远运筹谋。时代风云起,青年踏歌行,神州蓬勃势,莫做袖手人。我辈青年自当如许慎、钟扬一般,以理想、担当、拼搏助力于新时代。砥砺奋斗前行,勇做时代弄潮儿。历史属于奋斗者,星光不负有梦人。

笃定目标踔厉行,可乘青云振翮翔。跻身时代潮头立,劈波斩浪显豪情。

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时代的大潮中翻滚着惊涛骇浪,“逐利而行”的思维,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关注物质,关注享受的风气,如潜伏的冰山暗礁,侵蚀着吾辈青年的理想与激情。吾辈青年更需激流勇进,拼搏奋斗,有一份高远的追求,有为国为民的理想担当。时代楷模黄文秀,奉献青春,用生命书写脱贫攻坚路上的壮歌,“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北女大生宋玺用勇气与坚韧参军护航亚丁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用责任担当让青春在神州大地熠熠闪光。

风雷激荡云诡谲,时代责任我辈但。砥砺奋斗扬帆行,成就梦想仗剑行。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全面振兴,小康社会的实现,各行各业的蓬勃兴起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无数机遇,我辈青年当抓住机遇,奋笃行,拼搏向上,惟其如此,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锚定方向,乘风破浪。时代怎样,青年就怎样;青年怎样,时代发展和未来就怎样。曾经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时刻,是无数革命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如今,物阜民丰,国力日强,时代给青年创造了无数实现理想、实现抱负的机会,改革开放,民族振兴,我辈青年应在时代大潮里搏击风浪,创造属于时代的辉煌

带风沐雨自担当,我辈青年当自强。青萍之末乘风起,敢叫日月再丈量。

不要佛系,拒绝躺平,丹不可夺赤,石不可夺坚,用奋斗铸就无悔的人生。不在乎一己之私利,在乎的,应是家国情怀,是时代进步,是生民冷暖。反观当下,有太多的诱惑侵蚀而来,有些青年贪图享乐,拒绝奋斗,躺平啃老,有些青年拒绝努力,企图一夜成名,名利双收,甚至有些青年为了博人眼球,铤而走险不惜触犯法律,我辈青年在这样的风气下,如何堪破迷雾,唯有不懈拼搏,奋斗笃行,履践致远,才能把握历史主动,激扬奋进的力量,保持耐心和定力,踔厉奋发,踵事增华。

鼙鼓催征稳驭舟,勇毅笃行立潮头。壮志凌云击苍兕,踔厉奋发新征程。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驰隙流年,星移斗转,时代风云起,莫做袖手人,天高海阔新时代,我辈青年逐梦行,让我们共同迎来伟大复兴的旭日曙光。

往期代找资料

👇👇点击蓝字查看
🔥【资料+课件】课本单元作文同步范文
🔥【试卷+课件】2025届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语文试卷
🔥【试卷】2024届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试题+解析+课件+作文范文)
【试卷】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素质评价二
【资料】诗词大会题库
【课件+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
【试卷】2024学年第一学期江浙皖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高三年级10月联考
【试卷】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试卷|资料|课件:联考试卷、文言文翻译
试卷|资料|课件:联考试卷+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复习课件、训练……
【试卷】重庆市“名校方案联盟”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10月大联考语文
🔥【试卷】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联合考试
【试卷】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2025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字体】给电脑安装好看的字体
【视频素材】2024感动中国颁奖典礼
【群文联读】《苏武传》+《屈原列传》|课件+教学设计+说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领取下载链接

【有惊喜!】

(不会领取也可以加我微信:zhangfan033 暗号:“代找”)

👇👇

芦苇语文
1、分享语文精华知识。2、点滴积累经典好题。3、古诗文的经典精读。4、作文素材精编示范。
 最新文章